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北極建立了首個科考站——黃河站,自此中國成為了全世界第八個在北極建立科考站的國家。
其實黃河站的建立一開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時中國已經在南極分別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算是在南極站穩了腳跟,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開啟了科考北極的戰略。雖然北極並不受任何國家控制,中國進入北極科考也應該不受任何限制的,可是當是時有很多國家已經成立科考隊在北極駐紮了,相當於北極已經被人家瓜分了。這就相當於過去講究的那樣先到先得占山為王。所以這個時候中國再進入的話,那就得像那些先進入的國家去申請並得到他的支持,這等於是需要看別人的臉色,當時中國的國力還不是很強,且歐美國家對中國時刻都有提防之心,於是中國進入北極的過程就變得艱難而緩慢了。
說來也巧了,1991年的時候,中國著名的探險家高登義受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葉新邀請參加了由俄羅斯、挪威、冰島和中國聯合組織的科考活動,他在當地的博物館中看到了一個有關北極的紀錄片。高登義在紀錄片中看到了斯瓦爾巴條約的歷史紀錄。讓他欣喜若狂的是,他在裏面看到了中國,而這個記錄在國內是根本沒有記載的。這個挪威教授看到高登義對這個斯瓦爾巴條約很感興趣之後,便送他了一本叫【北極指南】的書。高登義興奮地翻閱起來,果然,這本書裏詳細地記載了斯瓦爾巴條約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斯瓦爾巴條約中締約國「中國」赫然在列。有了這道通關金牌,中國順理成章地駐紮進了北極,黃河站的建立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可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為什麽國內對這個條約沒有絲毫的記憶和記錄呢?原來啊,這一切都是當年北洋政府的被迫後的無心之舉所成就的,如今我們應該好好的感謝當年的北洋政府。
斯瓦爾巴群島實際上是在1594年被荷蘭探險家巴倫支發現的,也是他給這個群島命名為斯瓦爾巴群島的,只是當時限於島上惡劣的環境和他身體的舊疾,他未能趕回荷蘭去匯報就被困死在冰雪中了。後來英國、俄國先後對斯瓦爾巴群島進行了勘察,也發現了北極蘊含的豐富資源,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力量,北極勘察進展比較緩慢。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科學技術大發展,於是芬蘭挪威等國紛紛打通了北極航線,尋找北極之路最終獲得成功。各個國家也相繼宣布對斯瓦爾巴群島的主權。雖然幾個國家圍繞群島的主權爭來爭去,但是由於北極地理環境和氣候太過於惡劣,即便是發現了島上的各種資源,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開發的能力。
但是為了爭奪這個主權,每個國家都據理力爭,試圖將北極劃入自己國家的版圖中。最後為了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各國決定,彼此之間要締結一份條約。於是在1920年,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個國家.在巴黎簽訂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斯瓦爾巴條約。為了能夠讓其他的國家對其認可,這些簽署了條約的國家在之後也不斷地拉攏自己的盟友參與,以提高自己的在斯瓦爾巴群島的話語權,爭奪更大的利益,而隨著國家越來越多,英美法等大國也決定重新簽訂【斯瓦爾巴條約】,然後在1925年,中國、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成為斯瓦爾巴條約的協約國。該條約使斯瓦爾巴群島成為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非軍事區。條約承認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主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
1925年中國正處於北洋政府軍閥割據的狀態呢,怎麽會突然去簽這麽一個條約呢?要不說無巧不成書呢。當時中國可算是內憂外患,分身乏術,哪裏有去北極科考的能力和心情呢。原來當時段祺瑞政府收到法國的邀請去參加簽約儀式。段祺瑞實際上對這個邀請是十分拒絕的,根本就不想派人去,但是法國采取了強硬手段,逼迫北洋政府同意簽字,最後北洋政府無奈簽署了這份條約。至於法國為什麽會強迫中國簽約,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其實也無非就是擴大自己影響力,拉中國湊個數而已。 不管怎樣,中國都因這份條約獲得了巨大的便利和權利。現如今中國在南極與北極的科考探索仍在持續穩定進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中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