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諸葛亮首次北伐敗得有多慘?痛失11員猛將,五虎將也戰死一位

2023-12-30歷史

曾經多次前往茅廬拜訪,與天下英豪諸葛亮結為知己;曾經謀劃出師,一心輔佐漢室;曾經在軍事決策中運籌帷幄,最終實作了攻心之謀,但「出師未捷身先死」,英雄一生,誌向未遂。作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的政治家兼軍事家,諸葛亮是否真有著傳說中無雙的才能和境界呢?

或許最能夠證明這一點的是他在世時的所作所為。當初北伐大敗而歸,不僅無功而返,更損失了11位猛將,其中包括趙雲這樣的五虎上將。這樣慘重的失敗果真的可以證明諸葛孔明只是歷史上被美化的產物嗎?還是說,在那次北伐失敗的背後,隱藏著更多未為後人所知的內情?

遇到了天才,三次拜訪才華橫溢的人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際,新野相在戰敗逃亡後投奔荊州牧劉表。盡管處境備受屈辱,但劉備從未放棄過匡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偉大理想。這時正值建安六年,劉備雖然駐軍新野,卻心懷更為廣闊的前程和未來。

劉備當時缺乏得力助手。他曾與司馬徽討論時局和英傑,得知了「能夠真正理解當下形勢的人才寥寥無幾」,這兩位人選便是未來蜀漢政治的中流砥柱——諸葛亮和龐統。

歷史性的時刻終於在建安十二年春天到來,劉備展開了他備受矚目的三顧茅廬舉動,以期望吸納天下英才,助力他爭奪天下霸業。當諸葛亮正在自家庭院辛勤耕種時,劉備前來求見,懇請他為自己出謀劃策。諸葛亮不露聲色,接待劉備在舍內詳述天下形勢——分析各方勢力的利害,並直言曹操註定失敗的劣勢,同時闡述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計劃。

劉備對諸葛亮的見解深感震驚,三番示好也未能打動隱居許久的諸葛孔明。直到第三次表示友好意向,諸葛亮才心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正式出山相助劉備。當時的劉備感慨道:「吾得子房之助矣!」由此,一段朋友般的君臣關系拉開了序幕。

劉備麾下政治人才匱乏,但諸葛亮的加入彌補了這一短板。他聰明睿智,善於謀略和軍事,經常能夠冷靜分析局勢,審時度勢,妙算神機,讓劉備刮目相看。

更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低調正直,清高淡泊,無私無我,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只想建功立業,匡扶漢室。這種政治與才能的完美結合,正是劉備所需要的。

為了維護國家穩定,臣民應盡心盡力侍奉君主。

劉備因病於章武三年二月去世,時光流轉。在生命垂危之際,劉備特意召集諸葛亮和李嚴入宮,以托孤之望。

諸葛亮倍感榮幸,同時也深知責任重大,對於這樣重要的托付。他鄭重向劉備承諾,會竭盡全力輔佐年少的繼承人劉禪,維護和發揚他的遺誌,直至最後一息。

劉禪登基後,諸葛亮著重於消除內亂,穩定蜀漢政權,南征巴蜀之地,成功平定了雍闿、孟獲等造反勢力。在此過程中,他不僅善於攻城略地,還聰明地利用人才,如馬謖之建議下以七擒七縱之計化解敵軍抵抗,最終使南中各族臣服於蜀漢統治之下。

至此,蜀漢政權初步確立,國家發展也漸入佳境。諸葛亮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可以重新考慮北伐中原的計劃。曹操子曹丕次年建興四年去世,魏帝國出現繼承危機。這是一個絕佳的契機!

抓住機遇,冒險進攻中原。

魏廷新君曹叡剛登基之時,政局尚未穩定。在這個關鍵時刻,居於隴右的太守孟達洞察到了機遇的來臨。曾為劉璋效力,後投奔魏國的他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多次在危急時刻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現在,孟達再次意識到形勢的變化,主動致信給諸葛亮請求歸順,並表示願意在關中支持蜀軍出兵。

孟達在內部的支持讓諸葛亮看到了奪取隴右的穩定希望,這一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攻下,便可直逼長安關中。加上魏國國內權力交接期的動蕩,諸葛亮判斷這是個絕佳的進軍良機,因此毅然決定孤註一擲,全力北伐!

次年正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漢中出發,直奔長安而去。為了迷惑敵軍,他還特意留下一部份兵馬於斜谷,假裝主力還留在漢中。不久之後,他率領軍隊突襲隴右要地祁山,並迅速占領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魏軍措手不及,節節敗退。

現在的局勢非常對蜀漢有利。諸葛亮派遣心腹馬謖率領精銳部隊鎮守街亭,以阻擋援軍的到來,然後親自率領主力盡快攻下剩余的兩個郡。按照這個計劃,隴右地區一定能夠穩操勝券。只要馬謖能堅守半個月,關中諸郡就會全部落入我們手中!

然而歷史往往充滿意外。勝者有時會失敗,而敗者也會有所收獲。馬謖在關鍵時刻失去了軍心和軍法,這讓人不禁感到困惑。

麻痹大意導致失敗,功虧一簣讓英雄無計可施。

街亭,位於蜀漢大軍北伐的道路上,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戰略要地。它座落於隴右要道之上,一旦失守,將導致後路斷絕。因此,盡管其他將領反對,諸葛亮仍堅持任命馬謖鎮守街亭,以阻截魏軍北上的增援部隊。

然而,馬謖的行動出人意料,他並未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堅守要地,反而魯莽輕敵,率軍紮營在街亭以北的山頭。結果導致大軍被魏將張郃圍困在山上,水源被切斷,形勢急轉直下,蜀軍只能在遭受重創後倉皇撤退!

諸葛亮北伐的勢頭因街亭之敗而一落千丈,早已攻下的三郡不僅失去,還遭受巨大損失,最終只能在失敗中全面撤軍。這也意味著,諸葛亮人生首次北伐以慘敗收場,功虧一簣。

這次慘敗的損失有多嚴重呢?據說共有11名蜀漢勇士喪生,其中包括備受尊敬的劉備五虎之一的趙雲。在被魏軍追擊的過程中,趙雲率領殘軍奮力後撤。不幸的是,他在途中病倒,最終在異鄉英年早逝。作為蜀國傑出的將領,趙雲更是劉備的得力助手,他的離世無疑對蜀軍構成了巨大損失。

在這次原本不應該失敗的北伐中,可以說馬謖的一意孤行成為了關鍵的失誤。全部謀劃都被付諸東流,這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一時的輕敵和大意,到底毀掉了多少美好前程,令人深感惋惜。

回鄉之路已盡,執念難以延續,終究只是一場夢。

歷史的行程常常出人意料,勝負難以完全掌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遺憾超過了收獲。這引發了後世許多對他才智與境界是否真如神話般無雙的質疑。

諸葛亮一生致力於北伐中原,這是出於他「匡扶漢室,復興中原」的政治抱負。在劉備托孤之際,他就立下了互相輔助的誓言。對於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信守諾言勝過生命;而對於以收復中原為建國根本的蜀漢正統政權來說,收復中原乃是其國家立國之本。

因此,穩定了國內局勢後,諸葛亮才下定決心提出北伐的計劃。占領長安和隴蜀地區將有助於打通從成都到洛陽的戰略通道,從根本上增強實力。這樣一來,對劉備的誓言和遺誌的繼承就會很快實作。正是這種動力驅使著諸葛亮孤註一擲。

然而,一連串的挫折無疑引起了許多人對他的質疑。即使在諸葛亮逝世後,蜀漢國力日漸衰敗,也有人開始直指他的北伐戰略。

當然,諸葛亮進行北伐也是有其必要並且考慮了長遠的合理性。就國家實力和聲望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蜀漢的勢力範圍與影響力。

總而言之

壯烈犧牲後,英雄的誌向依然堅定。杜甫嘆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此時的情感已不僅僅是遺憾,還有未能實作壯誌的惋惜。諸葛亮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理想,盡管他的事業難以再現,但他那種始終堅守自己信念、百折不撓的精神,依然值得後人學習和贊頌。

人生註定有得有失,關鍵在於在制定計劃時取得勝利,而不是等到行動的千裏之外。誰能確定成功必定屬於自己?也許北伐的失敗是諸葛亮命運的一部份,但他堅持不懈、始終如一的品格才是真正展現他偉大之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