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兩淮之戰,打了大敗仗的陳毅被下屬狠批:你到底會不會打仗?

2024-04-09歷史
「你到底會不會打仗?」 會議上一名華中軍區領導人向老帥陳毅大聲質詢道。
陳毅默然良久垂下頭:
三月來未打好,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旅團不行,不是野戰軍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犯兩個錯誤,一個是先打強,即不應打泗縣;一個是不堅決守淮陰。 我應以統帥身份擔負一切承認這個錯誤。」
這是1946年9月華中分局召開的「七人批陳」會議。在會議上,陳毅被華東軍區領導人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等人聯名當面批評。
此時的陳毅擔任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華東戰區最高指揮員,受到下屬如此嚴厲的批評,在中國共產黨我軍的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作為下屬,大多數人將悲憤、消沈、牢騷、埋怨的矛頭對準了總指揮陳毅,他們都認為陳毅指揮水平不行。為此,以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等人為代表的華中軍區領導人聯名向延安總部致電,揭露陳毅指揮的一團糟的內幕。
在電報中,華東軍區領導人指出陳毅「不會打仗」的依據簡單歸納起來即:
一、聽不進下屬意見,導致錯失戰機。
二、棄守淮陰,導致蘇中首府淮陰遺失。
三、不遵中央合兵的命令,「山頭主義」嚴重。
四、指揮搖擺不定,缺乏基本的軍事素養。
最後,華中軍區領導人的意見是:「以粟代陳」,讓粟裕取代陳毅,擔任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並而成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總覽戰場指揮大權。
但是,低調內斂的粟裕兩次致電延安總部,婉拒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職務,認為由他人擔任更為妥當,這便是粟裕的「兩讓司令」。
此後,陳毅在不同的公開場合就曾多次檢討:「 我這個人不會打仗,我將來還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 其郁悶壓抑之情躍然臉上。
從大風大浪中走來的陳毅元帥為什麽會顯得這麽頹喪?究竟是什麽讓眾人狠批他「不會打仗」?一切還得從國軍的蘇北作戰計劃講起。
1946年上旬,南京國防部制定了「南北會師,占領山東,打通津浦線」的戰略作戰計劃。蔣介石以李默庵、薛嶽南北集團向我軍蘇中、蘇北和魯南步步進逼。
而在此之前,粟裕在蘇中的「七戰七捷」打碎了李默庵短時間內戰略我蘇中解放區的企圖。「七戰七捷」取得了豐碩戰果,鼓舞了我軍士氣,但同時也使得粟裕的華中野戰軍損耗不小,李默庵集團更是被打得被迫轉入防禦休整,南線戰事由此進入了敵我雙方僵持階段。
相較於南線粟裕的華中野戰軍打得有聲有色,北線的山東野戰軍的處境就非常不妙了。
抗戰勝利後,陳毅奉命就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此時他的麾下有兩個縱隊、兩個獨立師,總兵力七萬四千多人,與他在蘇中打遊擊時相比簡直可謂是「位高權重,顯赫一方」了。
按說,手握重兵的陳毅,打起仗來也應該大大地有番作為了。可實際情況是,當他在山東履新時,山東野戰軍的老將們並不「買賬」。
據當年的新四軍戰士回憶:「 解放戰爭初期,他們(指山東的高級軍政人員,包括黎玉、王建安、許世友等人)對陳毅的指揮聽而不從,並不買賬。」
正是由於陳毅在山東野戰軍隊伍裏備受孤立,陷入指揮不靈,山東野戰軍很難集中調動兵力,結果導致陳毅主政山東後出現了「入魯六戰,只有泰安一勝」的慘痛局面。
更要命的是,從此以後,山東野戰軍各路將領都開始對陳毅頗有微詞,戰士們的士氣也陷入了低迷。為了提振士氣,扭轉「不會打仗」的形象,陳毅決定發起泗縣之戰。
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打泗縣的計劃卻遭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反對。理由是:泗縣難打!
泗縣城內當時駐紮著桂軍第七軍兩個團,第七軍號稱「剛軍」,與葉挺的「鐵軍」齊名。不僅如此,第七軍是李宗仁、白崇禧的起家部隊,戰鬥力極其兇悍。蔣桂戰爭時,第七軍就曾讓蔣介石的中央嫡系軍隊吃過大虧;抗戰中,第七軍一度打得日寇鬼哭狼嚎、傷亡慘重。
對於陳毅要去打桂系軍隊的做法,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給出的意見是:「 凡只能擊潰不能殲滅的戰鬥,盡量不要打。不要急躁,只要主力在手,總是有機會的。
很明顯,毛主席也反對山東野戰軍打泗縣。可陳毅和參謀長宋時輪卻鐵了心的要去泗縣。在他們看來:我方與敵方的人數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1:1,以11:1的比例拿下泗縣,絕對是十拿九穩的事情,即便是不能拿下泗縣,敵軍亦無法消滅我軍。退一萬步講,倘若敵人增援泗縣,我軍正好可以打個埋伏。
陳毅和宋時輪計劃得很好,可他們卻忽略了諸多關鍵的問題。
首先,時值黃淮地區雨季,傾盆大雨早已把淮河流域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戰士們要攻打泗縣不僅要淌著齊胸的河水前進,還要在泥濘的道路上運送傷員,彈藥遇水全部失靈,這一切都無形中極大削弱了我方的實力。
其次,桂系第七軍作戰極其兇狠。第七軍兵源全部都是廣西兵,而廣西自古以來就有「廣西狼兵甲天下」的說法。雖然駐守泗縣的桂系只有兩個團,可當他們一旦遭到我軍的猛烈進攻,只會刺刀見紅越戰越勇,更會不顧一切地死守。
最後,敵我雙方人數台面上說是11:1,但實際真正投入到泗縣前線的只有第八師的六個團,其余的團要麽執行阻敵打援去了,要麽行動遲緩沒有及時跟上,再加上炮兵遲遲沒有在關鍵時刻給予火力支援,要拿下泗縣談何容易。
果然,陳毅發起泗縣之戰後,我軍第八師經過浴血奮戰,只有幾百人勉強攻入了城內,但很快就被愈戰愈勇的桂軍全部份隔包圍,結果攻入城內的戰士盡數慘烈犧牲,泗縣一戰又以慘敗而收場。
經此一戰,我軍士氣大跌,陳毅更是難以在山東野戰軍立足。可偏偏就在這個時候,薛嶽制定了極為狠毒的「毒箭穿心」打法。
薛嶽下令張靈甫整編74師向著華東首府兩淮(淮安、淮陰)猛烈襲來。中央急令粟裕「率主力即開兩淮」增援陳毅的山東野戰軍。
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從出發地距離兩淮約500裏路程,沿途全部都是水網密布的平原地帶,且此時正值淮河流域的雨季,暴雨掀起的滔天洪水把沿途變成了一片澤國,在渡船匱乏的情況下,要指揮3萬多人馬短時間內趕到兩淮增援,幾乎都不可能做得到。
當時陳毅急得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他連續給粟裕催發了好幾封電報,希望粟裕能趕在張靈甫的整編74師向淮陰發起進攻前趕到,在陳毅給粟裕發去的電報中有「五內如焚,力圖挽救」之語。
顯然,此時的陳毅已經意識到了山東野戰軍根本就不可能打贏。山東野戰軍就連有著「剛軍」之稱的桂系第七軍都幹不過,更別提現在戰鬥力遠在「剛軍」之上的整編74師了,看來山東野戰軍只有被整編74師吊打的份兒了。
然而,陳毅怕什麽偏偏這個時候來什麽。就在粟裕的華中野戰軍拼命往兩淮全力開進的當口,張靈甫的整編74師率先向淮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9月18日,張靈甫親臨一線督戰,74師的一個營從山東野戰軍第五旅和九縱隊的縫隙攻入淮陰南門,與城外74師主力部隊形成裏應外合之勢,淮陰城旋即宣告陷落。3天後,整編74師趁勢南進,一舉攻克淮安,兩淮之戰以我方的慘敗而結束。
由於陳毅自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以來接連不斷地吃敗仗,山東野戰軍各級將領都對他的指揮能力產生了質疑,於是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幕。
但凡事得一分為二來看。盡管山東野戰軍接連敗仗不斷,可伴隨著粟裕的華中野戰軍的到來,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兩大集團兵力由分散走向了聚合,原本兵力薄弱的華中野戰軍具備了大兵團作戰的實力。
延安總部見勢決定將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兵合一處,統稱華東野戰軍,並設立統一的指揮機構,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具體的戰役指揮權交由粟裕負責。
經過這麽一整合,華東野戰軍戰鬥力有了飛速提升,粟裕連續打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豫東戰役等一系列的漂亮大勝仗,壓抑在陳毅心頭許久的戰敗陰霾也一掃而空。
陳毅和粟裕都是我軍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將。
陳毅善於團結內部同誌,搞政工水平高超。他曾說:「 在艱苦的歲月裏,我從來不抱怨部屬,不抱怨同事,不推卸責任,因而不喪失信心。我從來不向敵人低頭,但對自己的同誌我常常願意低頭,願意自我批評,即使失敗亦是如此。」
毛主席說:「陳毅是位好同誌!」;周總理說:「陳毅一生堅持戰鬥,堅持工作,努力為人民服務」;朱德評價他是:「一生為革命」。從這麽多開國領袖的評價來看,陳毅在中國共產黨我軍的革命歷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導地位。
而粟裕善於大兵團作戰,在粟裕的軍教生涯中,他創下了打萊蕪、克豫東、平淮海,七戰七捷,名動天下的傲人戰績。
劉伯承說粟裕是「百戰百勝」的將軍;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下頭功;中國權威軍史評價「粟裕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軍迷們時常喜拿粟裕與林帥作比較。
粟裕不光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其為人也非常低調內斂。在他戎馬一生的軍教生涯中,他二讓司令、三辭元帥的高風亮節讓無數首長都為之贊許。
有關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將的倆人一生都被記錄在了【十大大將】和【十大元帥】這兩套書中,喜歡戰神共和國開國元帥和粟裕的朋友們,不妨讀讀這兩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