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妖僧」,助朱棣奪取皇位後卻不要富貴,他圖什麽?

2024-04-16歷史

姚廣孝畫像

01

元至正八年(1348年)的一天,蘇州城大街上,官兵凈街,行人紛紛避讓。

原來是元朝的僧官出行,場面十分盛大。

有個14歲的少年看到此盛況,不禁心生羨慕,下定決心自己以後也要出家。

年輕人萌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不奇怪,但這個少年真跑到蘇州城郊的妙智庵裏去了。

出家,不是你跑到廟裏說一聲就有人給你剃度,要先幹雜活磨煉心智,同時學習佛經,建立自己對佛法的信仰。

少年天資還算不錯,不僅學佛,還觸類旁通鉆研過道家的典籍,又拜入道士席應真門下。

席應真是一代道流高士,精研【易經】,深通兵略和陰陽術。

(學的有點雜)

至正十二年(1352年),少年18歲,正式剃度出家,法號道衍。

田藝蘅【留青日劄】載:

廣孝,幼名天禧,長洲人,世醫。一日入城,見僧官騶從之盛,嘆曰:‘僧亦富貴如此邪?!’元壬辰年,遂出家,入裏之妙智庵,改名道衍。

湊巧的是,這一年,另外一個和尚還俗投軍,成了濠州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部下。

沒錯,他就是朱元璋。

02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至正十三年(1353年),私鹽販子張士誠因受不了鹽警欺壓,率領鹽民起義,先後攻取泰州、興化、高郵、揚州等地,在高郵稱誠王,「潛號大周,建元天祐」。

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攻占平江(今蘇州),隨即遷都。

之後張士誠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除吏弊,修水利,興農桑,廢除了元朝的苛捐雜稅,經濟形勢不斷向好。

不僅如此,張士誠還興文重教,開科取士,開辦弘文館,為學士提供日常飲食和津貼。一時之間,江浙文士紛紛來投。

蘇州城,儼然成了元末人們的世外桃源。

在這當中,有一群聚集在蘇州北郭的十余人,結成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團體「北郭詩社」,號「北郭十友」。

在這個團體裏面,就有道衍的身影。

陳田【明詩紀事】載:

唐卿與楊基、張羽、徐賁、王行、王彜、宋克、呂敏、陳則、釋道衍為「高季迪北郭十友」。

北郭十友的領頭人是被譽為「明初三大家」的高啟(另外兩人為宋濂和劉伯溫)。

道衍和他們詩文往來,互相唱和,相處的十分愉快。

北郭十友中,道衍和高啟的關系最好。

03

可好日子並沒有過多久。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達率部攻破蘇州,張士誠被縊殺。

北郭十友中的徐賁、宋克、張羽等選擇入侍朱元璋。

和道衍相交最深的高啟卻對朱元璋不怎麽感冒,他拒絕了戶部右侍郎的高位,請求終老林下,這讓朱元璋十分不高興。

高啟曾經寫過一首【題宮女圖】,裏面有兩句是這樣的:

小犬隔花空吠影,

夜深宮禁有誰來?

這首詩本來是寫元順帝的宮闈私密。

就怕對號入座,朱元璋認為高啟是在借古諷今挖苦自己。

朱元璋的猜忌與嚴苛,人所周知。

即使那些很早就來投靠他的人,例如楊憲、宋濂、汪廣洋等人都在劫難逃,何況高啟?

收拾高啟,遲早的事......

04

洪武五年,蘇州知府魏觀覺得府衙太破,修建了新的知府治所。

府衙建好後,按當時規矩,要作一篇「上梁文」。

高啟才華橫溢,舉世皆知,魏觀就請高啟作這篇上梁文。

就是這麽一篇文章,最終將高啟送上了刑場。

因為魏觀把新府衙修在了張士誠的宮殿遺址上,朱元璋就認定魏觀居心叵測,這是想替張士誠招魂啊!

關鍵高啟的上梁文裏,又發現了有「龍盤虎踞」字樣,這下朱元璋暴走了。

這倆人就是在謀反,其心可誅啊。

朱元璋當即下令,將兩人腰斬棄市。

北郭十友中的王彜、楊基,也被牽連處死。

這件事給了道衍很大的震動,可以想見,他一定要為高啟他們做些什麽,祭奠亡友。

05

高啟死後第二年(1375年),一向居無定所,雲遊四方的道衍接受了朝廷「詔通儒書僧試禮部」的詔書,應詔赴京,留居天界寺。

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47歲的道衍等來了一個機會。

這一年,朱元璋的結發妻子馬皇後病逝,為了給馬皇後祈福,朱元璋在天下廣尋高僧,讓高僧們去各位藩王的封國裏誦經。

道衍和僧錄司左善事(管理全國佛寺機構的一把手)宗泐是老熟人,所以此時他也在高僧隊伍裏。

與藩王們見面的時候,道衍一眼就看上了皇四子燕王朱棣。

因為太子朱標跟自己的性格不合,說不到一起去。

而朱元璋的兒子當中,朱棣是除了朱標之外最成器的一個。

於是他跑到朱棣面前,毛遂自薦,悄悄說:「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一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

朱棣感覺道衍話裏有話,「王」上帶「白」帽不就是「皇」嗎?

他嚇了一跳。

不過,只要是皇帝的兒子,就都會對那把椅子感興趣,這基因是刻在DNA裏的。

所以朱棣就挑中了道衍,和他一起前往北平。

查繼佐【罪惟錄】載:

「(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後崩,詔十王之國,王與高僧一,諷經禳薦。衍以宗泐薦,得見燕王藩邸,則乘間請曰:‘臣觀大王骨相非常,英武冠世,今皇圖草昧,東宮仁柔,願厚自愛。大王試乞臣府中,臣奉白帽著王。’」

06

道衍來到北平之後,在大慶壽寺做了住持。

他曾經兩次拜謁元朝開國功臣劉秉忠的墓塔。

劉秉忠也是一個僧人,在元世祖忽必烈帳下運籌帷幄,盡其所能輔佐其成就帝王大業。

道衍正是以劉秉忠自命其誌。

但就算道衍想要造反,輔佐朱棣篡了江山,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至少在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標尚且在世的時候,朱棣沒有什麽勝算。

不過,老天爺就喜歡開玩笑。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逝,皇太子大位虛懸。

朱棣的機會露出來了一點點。

0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在黃子澄、齊泰等人建議下,朝廷實行削藩政策。

眼看諸王相繼獲罪,道衍密勸朱棣起兵。

朱棣自然也有這個心思,但他還是擔心自己師出無名,畢竟正統在建文那一邊。

朱棣問道衍:「民心向彼,奈何?」

道衍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為了掩人耳目,道衍在燕王府後苑修建了地下室,同時在外面飼養雞鴨鵝,用以混淆在地下室打造軍器的聲音......

乃進袁珙及蔔者金忠。於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

08

到了起兵的日子,一場暴風雨卻突然來臨,把燕王府宮殿上的瓦片吹落下來。

這意味著出師不利啊......

就在大家面面相覷的時候,道衍道:

「殿下不聞乎?‘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墜,天易黃屋耳!」

——這是老天要我們燕王當皇帝!所以才吹落了綠瓦,為以後換上黃瓦做準備!

一句話立即重新點燃了燕王府上下的士氣。

誓師之後,朱棣正式起兵,要清君側,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奉天靖難」。

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進攻東昌失敗,大將張玉戰死。

朱棣有點心灰意冷,起兵三年,自己親冒矢石,身先士卒,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雖然勝多敗少,但建文小朝廷的兵馬好像永遠都消滅不完,現在還是僅僅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明史·成祖本紀】載:

當是時,王稱兵三年矣。親戰陣,冒矢石,以身先士卒,常乘勝逐北,然亦屢瀕於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復為朝胤廷守,僅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這個時候,道衍向朱棣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如果正面和建文帝拼消耗,朱棣肯定不是對手,朱允炆可以源源不斷詔令天下「勤王」。

為今之計,只有甩開包袱,不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直插南京。

因為建文朝廷所有的部隊都集中盯著北平,南京城防一定空虛,而朱允炆君臣也一定想不到朱棣會冒險進行「斬首行動」。

朱棣從之。

遂連敗諸將於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南京城陷......

09

1402年六月,朱棣坐上皇位。

姚廣孝拒絕了朱棣賞賜的黃金和宮女,始終身著黑衣,只想去守皇陵念經。

年老的他,與政治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

他做了朱高熾的太子少師...

他做了皇長孫朱瞻基的侍講、侍讀...

他主持了【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的編修...

晚年,他寫過一段自述:

隨緣而住,任運而行。猶孤蟾之印滄海,若片雲之浮太清。了無他說,即此,便是人問我,更何如手裏欒珠一百八。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倒。

朱棣數次去探視。

朱棣問他,還有何交代?

姚廣孝:出家人復何所戀!

朱棣又問。

姚廣孝終無言。

三月二十八日,姚廣孝端坐而逝,終年八十四歲。

朱棣廢朝兩日,追贈,謚恭靖,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明仁宗朱高熾將姚廣孝配享太宗廟庭。

10

姚廣孝死了,但關於他的爭議,卻越來越激烈。

明中期以後,文人士大夫編排了很多段子「醜化」姚廣孝。

嘉靖年間,撤除了姚廣孝配享太廟的資格。

乾隆直接說,姚廣孝「稱兵篡逆,皆用其謀」。

奸僧,惡人,野心家……

在很多的史學作品裏面,道衍的造反精神仿佛也是無來由的。

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朱元璋殺了自己的摯友,道衍是不會在南京朝堂上立足的。

而自己一個出家人想要造反,那無疑癡人說夢,朱元璋這種平民出身的皇帝,翻遍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上就只有兩個。

鼓動朱棣造反,是道衍為了實作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中自我實作需求的一種實踐。

或許他所追求的,是為朋友們報仇,外帶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過,多智而近妖,以北平一隅對抗朝廷,四年而成帝業,古今未有,還有比他更妖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