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起讀【南渡北歸】,選擇決定人生,不管是大師還是大帥

2024-05-11歷史

序章——烽火照京都

【南渡北歸】整部書,時間上從一九三七年抗戰開始,敘述了幾十位大師的人生經歷,讀後每每感嘆,即使是大師,水平很高的大師,當面對人生的選擇,特別是艱難環境下的選擇時,都要付出極高的選擇成本。因為不同的選擇,對後面的人生境況影響是決定性的,差不多是陽關大道和獨木橋,甚至是生門死門的差別!而一旦選擇了,就沒有後悔的余地,歷史沒有如果,更不會重來一次。

讓我們翻開一頁頁翻開書本,在欣賞領略大師風采的同時,不妨思考一下,面對當時的困境,大師們為什麽這樣選擇,是錯了還是對了,換作是自己,又如何抉擇。

首先出場的不是大師,而是大帥,宋哲元大帥,他是本書序章「烽火照京都」的主角。

宋哲元,抗日名將。一九三三年的長城保衛戰,國民黨蔣介石的五萬正規軍打敗了,而茍存性命於邊陲一遇,裝備和補給都差幾等的二十九軍,在宋哲元的統帥下,長城喜峰口一戰,勇挫日軍,是東北三省淪陷後對日的第一次勝仗。

在當時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他選擇了迎難而上,證明他的崇高民族節氣,他的英勇善戰!

這次勝仗為他贏得了聲譽,贏得了地盤和地位。他從原來的察哈爾省主席,一下子就成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地盤從只有察哈爾省變成冀察兩省和平津兩市。

到了時間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他卻為了保住自己的軍閥地位和地盤,竟然幻想與日本人「議和」。為了向日本人示好,竟然下令拆除軍民修築的防禦工事,放棄一切警戒!這恰好中了日本的緩兵計,陰險狡猾的日本人按原有計劃做好了一切進攻準備後,大舉進攻,二十九軍大敗,傷亡慘重!

因為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和在錯誤的忍讓求和思想的指導下上當受騙,作出極其錯誤的決策,導致敗亡,宋哲元難逃其咎,也因此背上罵名!好在退卻後仍積極抗戰,保住了抗日名將的聲譽。但形勢已經惡化,難以挽回。宋在一九三八年因病結束軍職,在一九四零年病亡。

宋哲元是抗日名將,同時也是有爭議的經歷復雜的人物。爭議的起因,就是面對日本的侵略,他兩次不同的選擇。一開始堅決抵抗是對了,第二次媚日求和則大錯特錯。整體而言,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他表現出來的是六分民族大義三分軍閥思想一分媚日幻想,造就了他兩次不同的抉擇。第二次錯誤抉擇,是軍閥思想和媚日幻想在他腦子裏占了主導地位,昏招一出,惡果釀成,遺憾終身。

如果單從軍隊的數量、裝備和補給看,第一次失敗的風險會更大,但第一次為什麽偏偏勝利了?是因為打仗除了表面上看出來的上面的影響因素外,還有更重要的看不見的心裏因素影響,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哀兵必勝」,士氣高昂不怕死的士兵,加上有謀略的大帥(宋哲元)和將軍(張自忠),成了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

第二次,也就是七七事變後,擁有十萬之眾,捷克進口裝備的二十九軍,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主帥宋哲元和大將張自忠都不敢打,不想打,想忍讓求和,來換取保存地盤和實力,這就南轅北轍了。其實日本吞並中國之心已昭然若揭,但偏偏軍閥的既得利益蒙蔽了宋和張的眼睛,導致滿盤皆輸,真的可悲可嘆!

第一個正確的選擇,往往容易做到,特別是像宋一樣有能力的人,因為當時沒有名利的負累,沒有是否舍棄既得利益的考量。初出道的能人,都容易走對正確的第一步,反正爛命一條,博輸了也一樣一無所有,博贏了就一步翻身。

第二個錯誤選擇,則也同樣是絕大多數成功人士的悲劇,因為既得利益已經把當初的勇氣消噬殆盡。而且,賭註大了,對參加博弈的人的能力要求就高出許多,所謂高處不勝寒,就是這個道理,當能力不足以應付更大的賭註時,能力弱的一方失敗就是理所當然。

扼腕嘆息之余,想起了杜牧在【阿房宮賦】裏最後的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而使後人復哀後人也。」當面臨抉擇時,能清醒地作出正確抉擇的人,的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