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0年沈醉被特赦,享副部級待遇,唯一留在大陸的女兒:我不想認他

2024-01-23歷史

曾是「軍統三劍客」之一的沈醉,在革命期間迫害了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誌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劊子手。

1949年,雲南解放後,罪孽深重的沈醉被押赴重慶的戰犯改造所,由此便開啟了他十年的戰犯改造生活。

成為戰犯的沈醉終日惶恐不安,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功德林監獄見到日後的「同學」杜聿明時, 杜聿明卻開誠布公地對他說:「共產黨真的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杜聿明推心置腹的一番話,開始讓沈醉嘗試接觸管理人員,後來沈醉回憶道:「他們耐心的教育讓我的思想受到啟發,從此改變了對共產黨的錯誤看法!」

思想的轉變最終讓沈醉重獲了自由,妻離子散的他不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女兒,還重新組建了家庭,甚至還被任命為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副部級待遇。

一、十年改造、走出功德林監獄

1949年,三大戰役勝利之後,蔣介石的統治已經危如累卵。

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進入四川後,雲南省主席盧漢隨即宣布起義,並扣押了蔣介石的「說客」張群和軍統高官沈醉。

盧漢為了報答張群昔日的恩情,私自放走了張群,由此打亂了周總理「以張群換張學良」的計劃。

擔心被「秋後算賬」的盧漢便將沈醉交給了解放軍,身為「軍統三劍客」之一的沈醉從此開始了戰犯生活。

剛進入戰犯管理所的沈醉,對於戰犯生活十分抵觸,不服氣的他甚至做好了一死的打算。

不過,在經過幾年的改造學習後,沈醉的思想開始有了轉變,並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曾經的罪惡,以至於在重慶戰犯管理所期間,沈醉一直都懷著負疚的心情。

1957年秋,沈醉被轉移到北京功德林監獄的戰犯管理所,在這裏,沈醉見到了許多「老熟人」,徐遠舉和宋希濂等人都聚在這裏。當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杜聿明,這位很久之前就傳聞被槍決的國民黨將領。當時杜聿明整個人躺在石膏模型中,沈醉還以為這是管理所的刑罰。

帶著憤慨的心情,沈醉問杜聿明:「這是什麽意思呢?」

杜聿明卻笑著回答道:「這東西是為我治療脊椎病的啊!」杜聿明稱自己已經患脊椎病三年了,這個石膏模型是醫療人員專門客製的。

隨後,杜聿明又向沈醉說明了自己的情況,杜聿明身患腎結核、肺結核、胃潰瘍和脊椎病等多種疾病,為了治療杜聿明身上的各種疾病,醫療人員經常為他購買進口藥。

講到最後,杜聿明很是感動地說:「共產黨真的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看到曾經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杜聿明如此激動,沈醉的內心深受觸動,於是沈醉開始暗下決心向他學習,好好改造一下自己的思想。

不久之後,沈醉就開始付出行動,他申請了縫紉機廠的副組長的職位,協助杜聿明完成工作,兩人的接觸漸漸多了起來,後來更是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摯友。

杜聿明向沈醉講述了許多自己在戰犯管理所的經歷,在杜聿明的話語中,沈醉也開始感受到共產黨的偉大之處。

杜聿明還勸沈醉多去領會共產黨的政策,消除自己抵觸的情緒,拋棄自己的落後的思想,做到真正的改過自新。

在杜聿明的勸導下,沈醉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來沈醉在日記中回憶道:「他們耐心的教育讓我的思想受到啟發,從此改變了對共產黨的錯誤看法!」

1960年末,46歲的沈醉作為第二批特赦人員被釋放,至此,他重獲了自由。

沈醉剛走出戰犯管理所時,心中的包袱十分沈重,曾經是一名特務的他,做了太多愧對人民的事,在出獄以後的很長時間裏,他內心一直都充滿自責、愧疚和自卑。

出獄的沈醉說:「真要離開這裏了,我竟然有些舍不得,11年的改造,對我來說不是壞事,而是好事,我認清了自己的罪惡,也感受到了共產黨的偉大。」

被特赦後的第一個春節,周總理會見了沈醉,周總理意味深長地對他說:「共產黨人只有階級仇恨和民族仇恨,不會有個人仇恨,希望你以後多做有益人民的事」。

沈醉聽完後十分感動,他追問道:「怎麽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呢?」

周總理握著沈醉的手說:「最好把以前軍統的經歷寫下來,告誡後人,我很期待你寫的文章。」

1962年,沈醉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專員,他在日記中寫到:「從今以後,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下半生都要銘記的事。」

1981年,沈醉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副部級的待遇。

二、痛失摯愛、中年時妻離子散

1960年沈醉剛被特赦後,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尋找妻子栗燕萍和六個孩子,這也是他在監獄中朝思暮想的事情。

在監獄時,沈醉曾收到戰友唐明生的來信,唐明生信中說在香港見過栗燕萍一次,後來就沒有了音信。

沈醉出獄後便聯系了唐明生和栗燕萍,可是,一直沒有得到兩人的回復。直到1962年,沈醉收到了另一位戰友丁中江的來信,才得知了妻子栗燕萍的訊息。

在和栗燕萍取得聯系後,沈醉方才明白自己早已妻離子散。

栗燕萍來信告訴沈醉,母親在他被捕三年後便去世了,他們的六個孩子中的大女兒和小女兒還在大陸,而她自己也早已改嫁別人。

栗燕萍的來信,猶如晴天霹靂,讓沈醉不禁仰天痛哭,悔恨和自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心愛的妻子改嫁時,痛不欲生的沈醉思緒一下子被拉回了從前……

1938年,沈醉在軍統特訓班當行動術教官,遇到了學員栗燕萍,沈醉對這位活潑開朗的女孩一見鐘情,甚至不惜違反軍統的規定,硬是要娶她為妻。

在姐夫余樂醒的周旋下,沈醉最終抱得了美人歸,沈醉和栗燕萍婚後十分恩愛,兩人在十年內育有六個孩子。

不得不說,沈醉對栗燕萍的寵愛可以說是無以復加,以至於他們的女兒沈美娟後來回憶道:「母親被他寵愛得喪失了獨立的能力,離開他就會不知所措,只能再依靠別的男人」。

正如沈美娟所說,沈醉對栗燕萍的嬌寵,造成了二人悲慘的結局。

隨著與栗燕萍的書信往來,沈醉才了解到當年發生的所有事。

1949年沈醉被捕前,已經決定起義的他擔心軍統會迫害自己的家人,便費盡心機地弄來飛往香港的機票,沈醉深知妻子栗燕萍柔弱任性,於是,便委托朋友將自己的家眷帶到香港。

戰火紛飛的年代,人人自危,沈醉的這位朋友將沈醉的家眷帶到香港後,便消失在這座川流不息的城市中,栗燕萍和一家老小的未來也只能聽天由命。

剛到香港時,因為帶著錢財的緣故,栗燕萍還能勉強帶著家人生活,但是,不到一年,她帶去的錢財就被人騙走大半。

栗燕萍在香港語言不通,又沒有生存技能,開始時還能打牌吃茶的她最後只能淪落到四處求人的地步。

離開了沈醉的栗燕萍失去了主心骨,最終,做出了一系列令沈醉心如刀割的決定,栗燕萍先是將母親送往台灣的沈家大哥那裏,之後又將弟弟和兩個女兒送回大陸。

在弟弟在從大陸返回香港後,栗燕萍便得知了沈醉的「死訊」,傷心的她選擇了與一位國民黨團長結婚,婚後的栗燕萍飽受委屈,無論丈夫如何家暴她,她都沒有勇氣離開。

栗燕萍再婚後,孩子們也都被沈家大哥接到台灣,三個女兒寄人籬下還要受到軍統的監視,沈醉的兒子因常年浪跡街頭最終成為了混混,弟弟也在返回大陸後被捕。

而被送回大陸的兩個女兒也都命運多舛,癡傻的大女兒因為生病去世,小女兒沈美娟則被送往了伯外公家寄養,現在就讀於長沙市第七中學。

明白了一切的沈醉萬念俱灰,在監獄的11年裏,他曾為摯愛的妻子寫下了數不清的情話,但是,在得知妻離子散的事實後,沈醉留下的眼淚也從激動變成了痛苦。後來沈醉在書中寫到:「我不相信她改嫁了,愛妻別抱,五內俱焚,我的心猶如插了一把尖刀。」

此時的沈醉已經再無他求,他只想找到自己的小女兒沈美娟,用余生的時光來彌補對她的愛,於是,沈醉寫信給栗燕萍,說自己以後一定會照顧好小女兒。

1962年,沈醉成為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專員後,他的小女兒沈美娟被批準來北京讀書,父女兩人闊別多年後終於團聚。

三、父女團聚、命運多舛的女兒

1960年11月的一天,正在吃飯的沈美娟,突然聽到伯外公家的表舅一聲呼喊:「五妹子,報紙上說,你爹還活著嘞!」原來是表舅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沈醉被特赦的訊息。

伯外公說:「你不是想見爸爸嗎,現在你有機會見到他,可以父女團聚了。」

可是,沈美娟卻冷冷地說道:「我不想認他,我想和外公在一起生活。」

在沈美娟的心裏,對這個失散多年的父親已經十分陌生,反而是相依為命的外公讓她難以割舍。

1949年沈醉離開雲南後,不到四歲的沈美娟便跟隨母親栗燕萍去了香港,過上了輾轉漂泊的生活。

在跟隨舅舅返回大陸後,由於舅舅被捕,沈美娟和大姐便被寄養在伯外公家中,天真爛漫的沈美娟從小就吃盡了生活的苦頭。

沈美娟姐妹剛來到伯外公家時,老兩口的生活也十分窘迫,為了養活兩姐妹,一把年紀的伯外公只能去采石場采石,伯外婆就帶著兩姐妹在家糊紙盒。

在姐姐死去後,沈美娟漸漸地開始學會自立,伯外公出去采石,她便出去撿樹枝、摘野果和摸魚。

有一次,沈美娟在河邊摸魚時,因為占用了別的小孩的「地盤」,幾個男孩子便上來對她拳打腳踢,最後沈美娟拼勁力氣撞倒一個小孩才逃了出來。

事後小男孩的家長找上門來,伯外公只能拿出幾天的薪水了事,心懷愧疚的沈美娟從此對伯外公格外依賴。

當傳來爸爸的訊息時,沈美娟還是不想離開伯外公,可伯外公說:「我已經老了,照顧不了你了,還是去找爸爸吧。」懂事的沈美娟最終還是給父親寫了信。

收到女兒來信的沈醉激動不已,他隨即給沈美娟回信,並且寄去過來的路費,還有一件用他的「囚服」改做的衣服,沈醉在信中說:「穿上這件衣服就不會認錯了。」

1961年夏天,瘦弱的沈美娟來到了北京,第一次見到父親的她不知所措,沈醉看到她後連忙呼喊「美娟」,看到父親遠遠地伸出雙手,膽怯的沈美娟才低聲回應道:「爸爸」。

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沈美娟度過了一生最快樂時光,沈醉帶著她遊歷北京,遍吃美食,虧欠女兒的沈醉恨不得將一切都交給沈美娟。

經歷了思想改造的沈醉,早就已經洗心革面,曾經那個殺人如麻的軍統特務現在只剩下對女兒的憐愛。

1962年夏天,周總理批準了沈美娟來北京六中讀書的申請,父女兩人歷經坎坷後終於團聚在一起。

回到沈醉身邊的沈美娟雖然很享受父親的疼愛,但是,此時的沈醉已經48歲了,看到父親又當爹,又當媽,沈美娟也覺得不是辦法,於是,沈美娟決定給父親再找個伴侶。

1965年8月,在沈美娟的撮合下,沈醉與醫院的護士杜雪潔步入了婚姻殿堂,已經邁入中年的沈醉最終重組了家庭。

沈美娟原本以為這是美好的開始,卻沒想到繼母難以容下自己,為了給予父親安穩的晚年生活,沈美娟決定去寧夏做一名知青,沈醉聽後淚如雨下地說:「為什麽我的女兒不能在我身邊?」

在邊疆的戈壁灘,沈美娟一呆就是14年,她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了艱苦的條件,續寫了父親的偉大理想。

因為父親身份的原因,沈美娟最終嫁給了當地的一位老實的工人,並生下了兩個兒子,1980年,沈美娟帶著家人來到北京,再次回到了父親沈醉的身邊。

1981年,沈美娟陪著父親沈醉前往香港,探望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當親友勸她留在香港時,她振振有辭地說:「我愛我的母親,但我更愛讓我成長、紮根的土地,這片土地有我的理想和希望!」

四、結語

從一位赫赫有名的國民黨軍統特務,到兢兢業業的新中國政協委員,沈醉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曲折,是新中國寬闊的胸懷最終讓他「由鬼變人」,正如晚年的沈醉所說:「一個人可以不做官,但是必須要做人,新中國真正地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