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野第2軍是由哪支部隊改編而來,首任軍長是誰,後來建制如何

2024-04-03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 的前身 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 湘東獨立第1師; 紅軍長征時期的 紅二方面軍第6軍團;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第 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 解放戰爭時期的 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

紅軍第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於1933年6月奉中央軍委命令合編組成的,轄第17、第18兩個師。 第17師是由湘贛紅軍第8軍(軍長蕭克、政委蔡會文)改編;第18師是由湘鄂贛紅軍第18軍(軍長嚴圖閣、政委徐洪)改編。

1934年8月初,紅6軍團奉命結束湘贛革命根據地,突圍西征; 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 隨軍行動,並與蕭克、王震組成 紅6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任軍政委員會主席, 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紅6軍團轉戰2500多公裏,於10月20日在貴州印江縣木黃地區與賀龍的紅3軍勝利會師。會師後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統一指揮兩軍團行動。

1936年7月5日, 紅2軍團、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 ,副總指揮蕭克,副政委關向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10月,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

1937年8月25日,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115、第120、第129師。

第120師是由紅軍第二方面軍及陜北紅軍第27軍、第28軍、獨立第1師、獨立第2師等部組成;賀龍任師長,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副師長蕭克,參謀長周士第。下轄第358旅、第359旅、教導團及騎兵、炮兵、工兵、輜重、特務等營共14000余人。

第359旅由紅6軍團和紅32軍等部組成,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10月恢復政委制度後改任政委);參謀長劉子奇,政訓處主任袁任遠;下轄 第717團(團長劉轉連,政訓處主任劉道生,副團長陳宗堯、參謀長歐陽家祥) 第718團(團長文年生,政訓處主任羅誌敏,副團長賀慶積,參謀長帥榮)。

9月2日,第120師在陜西富平縣莊裏鎮舉行了抗日誓師大會。誓師大會後,第359旅旅部率717團挺進到山西五台、河北平山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第718團劃歸留守兵團建制(改稱警備第8團)留在陜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的任務。

10月,王震任359旅旅長兼政治委員 ,同時以平山獨立團為基礎 重新組建了第718團(團長陳宗堯,副團長徐國賢)。

1938年初,又以崞縣獨立團為基礎組建719團,劃歸359旅建制,團長賀慶積,政委陳文彬。

1939年8月,為保護陜甘寧邊區,增強黃河河防力量,第359旅由恒山地區返回陜甘寧邊區。

從1940年開始,第359旅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在南泥灣地區開展大生產運動。

從此一首【南泥灣】把359旅是模範傳遍神州大地。

1944年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在此情況下,為了加快抗戰勝利的進度,中央決定抽調部份兵力南下支援華南戰場,當時120師359旅旅長王震正率領359旅在延安進行大生產,毛主席決定以359旅為基礎組建南下支隊,由王震率隊南下前往華南。

1944年10月,中央以第359旅為基礎組成「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通稱南下第1支隊),由延安出發,挺進湘粵邊;支隊司令員王震,政委王首道;副政委王恩茂。

南下第1支隊以 以359旅第717、第718、第719團和南下幹部組成,共約5000人,分列6個大隊:

717團兩個營組成 第1大隊 , 大隊長陳外歐, 政委李銓;

718團三個營組成 第2大隊 , 大隊長陳宗堯, 政委羅章;

719團一個營組成 第三大隊 , 大隊長張仲瀚, 政委曾滌;

特務團的教導營及旅直參謀訓練隊組成 第4大隊 , 大隊長徐國賢, 政委廖明;

中央調赴新四軍第5師工作的隨軍南下幹部組成 第5、第6大隊 , 由賀炳炎、廖漢生率領第5大隊,;文建武、張成台率領第6大隊。

359旅留下的5000人,由副旅長蘇進領導,繼續執行保衛邊區和南泥灣生產建設的任務,並作為第二梯隊,待機南下。

1944年11月1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出席八路軍南下支隊在延安東關機場舉行的誓師大會。

檢閱南下支隊的指戰員後,毛澤東講話:

你們這次到南方去,到敵人的後方去插旗幟,開辟新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這是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你們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你們要以最大的毅力去克服各種困難,上下一心,團結一致。要像「王者之師」那樣,遵守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真正做到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要同群眾打成一片,忠實地為人民服務。

1944年11月10日, 王震率部告別延安, 開始南征。部隊日夜兼程, 跨越黃河, 浩浩蕩蕩地向南疾進, 曾創下一夜行軍180 裏的紀錄。

1945年1月29日,南下第1支隊在湖北大悟陳家灣與新四軍第5師(師長李先念)會師。

南下支隊向鄂豫皖邊區移交了中央派來的幹部,撤銷了第5、第6大隊建制後,於2月14日繼續南下,向鄂南挺進。

此時,武漢三鎮以東的大江兩岸,大小城鎮均被日偽軍占領,江北大別山一帶駐有國民黨軍,而且當國民黨頑軍聞訊,立即和日偽軍暗地裏勾結,調集3個師的兵力,嚴密封鎖渡口。

王震和支隊其他領導研究後,認為越是防守嚴密的地方敵人越可能放松警惕,決定出敵不意, 從敵人防守最嚴密的田家鎮渡江。 王震親自擔任渡江指揮,支隊擺脫頑軍的圍追堵截,抵擋住日軍的轟炸,於24日全部渡江進入湖南。

3月份, 在當地百姓的擁護下, 初步開辟了以鄂南為中心的湘鄂贛根據地。按照黨中央指示, 為團結一切抗日力量, 南下支隊改名為 「國民革命軍湖南人民救國軍」, 組織領導一切不變。3月 26日,南下支隊攻占湘北平江縣,威震江南。

平江的工作大致就緒後,部隊準備向瀏陽進發。不料,此時國民黨已調集重兵,準備包圍合擊平江。

救國軍不得已於4月15日撤出平江,並將部隊主力分散到嶽陽、臨湘、平江、通城和崇陽之間的廣大地區,深入發動群眾,建立各級抗日人民政府和地方武裝。

國民黨頑軍合擊平江撲空後,又舉兵北犯。救國軍給頑軍以重大殺傷後,暫時向鄂南地區轉移。

此後3個月的時間內,王震率軍不斷在湘鄂贛邊轉戰,擴大了影響,建立了根據地,並將江北江南等地的抗日力量連線了起來。

1945年7月5日,毛澤東復電王震,希望王震率主力大部,以3個月左右的時間,南進到湘粵邊區,與廣東部隊直接會合,發展南方局面。

7月7日,王震率部開始向湘粵邊區長途進軍。部隊途經長沙、湘潭等地一路南下。

8月中旬,南下支隊到達湖南衡山附近的南灣後,又收到中共中央發來的電報: 蘇軍參戰,日軍投降,內戰迫近。你們的任務仍是迅速到達湘粵邊與廣東部隊會合,堅決創造根據地,準備對付內戰。

王震立即向部隊傳達了中央的指示,報告了日軍投降的特大喜訊。

部隊繼續南進,到達湖南安仁縣境時,就遭遇頑軍第44軍的襲擊,因此不得不經常改變行軍路線。

8月17日,為擺脫敵人的堵截尾追,部隊進入桂東以西的八面山中。國民黨頑軍又集中了8個團的兵力圍攻八面山。

部隊於19日夜分為左右兩個縱隊開始突圍。王震率左路縱隊在前面開路。途中經過多次戰鬥,於27日越過五嶺,進入廣東境內的南雄等地尋求與前來接應的東江縱隊會師的機會。

薛嶽的追兵和余漢謀的一個軍又一起撲來,切斷了南下支隊與東江縱隊會師的道路,使我軍再次陷入險境。

此時,毛澤東正準備去重慶談判。

8月29日,中央電令,為避免內戰,南下支隊回師北返。於是, 王震率領部隊滿懷遺憾, 開始北返。

蔣介石害怕我軍在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建立根據地, 立即糾集 7 個軍15 萬人, 在 2000 余裏的戰線上, 繼續對南下支隊進行大規模的圍追堵截。

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 王震率部奮勇拼殺, 部隊穿過江西、湖南兩省邊境的崇義、桂東、永新、蓮花、萍鄉、瀏陽、平江等縣境, 經過 24 天的艱苦行軍, 於9月23日返回鄂南。

9月26日,部隊夜渡長江, 勝利地回到鄂豫皖,與新四軍5師再次會師。

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 南征北返, 歷時 329 天, 走過 7 省78 個縣, 行程近 7900 公裏。

南下支隊與新四軍會師後, 中央軍委立即致電祝賀:這次長途行軍又是一次重大的考驗,證明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能夠克服任何困難的。對你們艱苦行軍特表慰問之意, 並望你們在適當地點集中休整補充, 治好傷病人員, 以便在鄂豫皖中央局和軍區司令部的領導之下, 執行新的戰鬥任務。

1945年10月中旬, 南下支隊在黃陂縣所屬的孫家畈進行 恢復第359旅番號 的整編工作, 正式撤銷了南下支隊的番號, 編入中原軍區。

王震擔任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 郭鵬任第359旅旅長,王恩茂任政委;陳外歐、徐國賢任副旅長;轄第717團(團長劉海,政委賀振新),第718團(團長尹保仁,政委江勇為),第719團(團長王子良,政委龍炳初); 負責保衛中原解放區。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公開撕毀停戰協定,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1946年6月, 蔣介石完成戰爭準備, 突然以 30 萬人馬將中原軍區部隊壓縮包圍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縱橫不足百裏的狹小區域。

危難時刻, 王震再次指揮359旅進行突圍。

7月25日, 部隊進至長溝口、土地嶺地區, 卻再次陷入胡宗南 8 萬人的重圍之中。奮戰10晝夜,終於突圍出去。緊接著, 王震和指戰員們忍受著極度的饑餓與疲憊, 晝夜急行軍, 越過川陜公路。

8月20日, 部隊徒涉渭河,跨過隴海鐵路。蔣介石迅速車運2個師截擊, 急令4個師分幾十路縱隊鋪天蓋地而來, 但王震率領部隊勢如排山倒海, 沖過西( 安) 蘭( 州)公路, 與從延安趕來接應的警衛3旅勝利會師。

8月27日, 日夜兼程 5000 余裏、經 90 余次浴血奮戰的359旅指戰員, 回到了延安。

王震到達延安以後, 連家也沒有就去向毛澤東復命。

毛澤東緊緊握住王震的手, 上下打量著他, 好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8月29日上午, 毛澤東和黨中央其他領導在楊家嶺大禮堂為南下同誌召開盛大的歡迎會, 親切接見了南征北返歸來的全體指戰員。當天下午, 中共中央以毛澤東、朱德的名義發出請柬, 在王家坪禮堂宴請了勝利歸來的團以上幹部。

南下支隊南下時有 5060 人, 其中包括900 名南下幹部, 集體成建制回延安時僅剩 1893 人。

1946年10月,第359旅開赴晉綏解放區,改屬晉綏軍區建制。

1946年11月中旬,晉綏軍區根據中央軍委11月10日的決定,在山西省離石地區 以第359旅、獨立第4旅及呂梁軍區機關一部共8600余人,組成晉綏軍區第2縱隊並兼呂梁軍區。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彭紹輝、馬佩勛任副司令員(後郭鵬),羅貴波任副政治委員(後王恩茂),張希欽任參謀長(後唐健伯),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

縱隊成立後,由離石南下,會同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等部進行呂梁、汾孝等戰役,解放永和、大寧、隰縣、中陽、石樓、孝義、文水等縣城。

1947年3月中旬,晉綏軍區第2縱隊由晉中經永和關西渡黃河,執行保衛陜甘寧解放區的作戰任務。

4月,免兼呂梁軍區。在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指揮下先後參加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三邊、榆林等戰役。

1947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西北的野戰部隊正式定名為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

晉綏軍區第2縱隊編入西北野戰軍, 改稱為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王震任司令員兼政委; 郭鵬任副司令員,王恩茂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健伯任參謀長,下轄:

獨立第4旅(旅長頓星雲、政委楊秀山,參謀長谷誌標) ,轄第10、第11、第12團。

第359旅(旅長郭鵬、政委李銓,副旅長徐國賢,參謀長賀盛桂) ,轄第717團、第718團、第719團。

8月下旬,第2縱隊參加沙家店戰役,會同第1、第3縱隊殲滅國民黨軍精銳整編第36師,扭轉了西北戰局,我軍開始由防禦轉入反攻。

9月底,第2縱隊出師黃龍,與第4縱隊密切配合,解放韓城、宜川,有力配合了西北野戰軍主力的北線作戰。

10月下旬,第2縱隊渡過黃河進入山西。

12月中旬, 由第359旅一部赴山東省擴建的渤海軍區教導旅調回山西,劃歸第2縱隊建制,改稱獨立第6旅(旅長張仲瀚,政委縱曾滌,參謀長劉鵬), 劃歸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建制

下旬,第2縱隊和第3縱隊獨立第3旅,會同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解放運城和安邑。

1948年初,第2縱隊在山西省曲沃地區開展了以 「訴苦 ( 講述舊社會和反動派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 三查 (查階級、查工作、查鬥誌)」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

2月23日,第2縱隊奉命經禹門口再次西渡黃河,參加宜川戰役,全殲國民黨整編第29軍5個整編旅近3萬人,其中第2縱隊殲敵7000余人。

3月初,第2縱隊挺進渭北,收復石堡、白水、韓城,並一度攻克合陽、澄城,殲敵近2000人。

4月17日,第2縱隊渡過涇河,18日在常寧鎮殲國民黨青年軍203師1個主力團,俘其少將團長。22日攻克扶風;24日占領岐山;26日配合第1縱隊攻占寶雞。隨後,第2縱隊在鳳翔西北地區阻擊國民黨軍的瘋狂反撲,掩護主力向北轉進。

5月,第2縱隊轉戰隴東地區。

6月,第2縱隊回到韓城以西地區整訓。

8月8日,第2縱隊參加澄郃戰役,攻占壺梯山,殲敵2800余人;此後第2縱隊又參加了荔北戰役和冬季攻勢作戰,殲敵2萬余人。

1949年2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隸屬第一野戰軍。王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後郭鵬任軍長,王恩茂任政治委員) ,郭鵬、頓星雲任副軍長(後楊秀山),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員,張希欽任參謀長(後賀盛桂),左齊任政治部主任。

獨立第4旅改稱第4師 ,師長兼政治委員楊秀山 ,副師長吳子傑,副政委曾光明,參謀長馬森。

第359旅改稱第5師,師長徐國賢 ,政委李銓;副師長何家產,副政委廖明,參謀長尹保仁。

獨立第6旅改稱第6師,師長張仲瀚 ,政委曾滌;副師長賀盛桂,副政委熊晃,參謀長劉鵬。

全軍共3.6萬余人。

2月下旬,第2軍參加春季攻勢作戰;5月中旬,參加陜中戰役, 解放鹹陽、武功、扶風、鳳翔、眉縣、周至等縣城。

6月13日,中央軍委批準以第1軍、第2軍、第7軍組成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王震任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張希欽任兵團參謀長。郭鵬接任第2軍軍長,王恩茂任政委;賀盛桂任參謀長,左齊任政治部主任。

7月中旬,第2軍參加扶眉戰役。下旬向甘肅、青海進軍,相繼解放清水、甘谷、武山、和政、臨夏等縣城,而後由循化、永靖強渡黃河挺進青海。

9月10日抵西寧與第1軍會師。接著挺進甘肅省河西走廊,攻占民樂、張掖、酒泉等縣城。

10月中旬,第2軍參加進軍新疆,至1950年3月,先後進駐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蘇、焉耆等地。

第2軍進駐南疆後,即奉命兼喀什軍區,以第4師兼喀什衛戍司令部;以第5師兼阿克蘇軍分區,以第6師兼焉耆軍分區。

5月,抽調部隊組建獨立騎兵師。

此後,第2軍擔負保衛邊疆、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

1953年3月,第2軍番號撤銷,軍部整編為南疆軍區司令部,第4師整編為步兵第4師,第5、第6師整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1、第2師。

1953後到1954前後,解放軍第2軍、第22兵團及第5軍、第6軍的大部,總共約有15萬人左右,在新疆就地脫下了軍裝但仍然全建制不打散地轉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他們左手槍右手鋤,成立了14個生產農業師,分布在整個新疆16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

到今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支不是兵的兵團已經建成了11座地級城市,占新疆全部14個地級城市的78%。

2020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GDP為2905億元,占全新疆13797億的21%、五分之一還強。

【步兵第4師】 1953年2月,以第2軍第4師為基礎,整編為1個國防師,仍沿用步兵第4師番號,歸新疆軍區建制,轄步兵第10、11、12團、炮兵團。其中 以原4師10團、12團、獨立團合編為步兵第10團, 以原第5、第17師部隊分別組建步兵第11、第12團,以原2軍炮兵團改編為炮兵第304團。

1960年,第4師參加西藏阿裏地區平叛。

1962年,第4師參加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

1978年10月,第4師整編為 新疆軍區第一個摩托化師, 組建師高炮團。

1979年1月,組建師坦克團。

1985年,整編為新疆軍區步兵第4師 ,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制,下轄步兵第10、第11、第12團、炮兵團、高炮團、坦克團。

1985年9月至1986年10月,第4師偵察連編入第5偵察大隊參加老山地區防禦作戰。

1988年,步兵第11、第12團經蘭州軍區黨委確認為紅軍團;

1996年,第4師列入應急機動作戰部隊。

1998年8月體制調整,坦克團改稱裝甲團,步兵第10團撤銷。第4師師下轄步兵第11團(紅軍團)、步兵第12團(紅軍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

【南疆軍區】 中國現有五大戰區,其中除中部戰區擔當戰略預備外,其他戰區都有明確的職責和作戰物件。其中,南疆軍區屬西部戰區下轄的新疆軍區管轄。

南疆軍區前身為1950年組建的第2軍兼喀什軍區,1951年11月,第2軍兼喀什軍區改稱第2軍兼南疆軍區。

1985年6月,全軍開始「百萬大裁軍」。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南疆軍區被撤銷,所屬各軍分區和野戰部隊轉隸屬新疆軍區直轄。

1987年9月,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新疆軍區又重新組建了南疆軍區,執行軍級許可權。

1992年4月30日,中央軍委下達軍隊體制編制精簡整編總方案,取消了兵團級建制,新疆軍區遂改為正軍級,南疆軍區改為副軍級。

1998年10月,在第9次精簡整編中,新疆軍區升格為副大軍區級,南疆軍區恢復為正軍級。

「寧可犧牲生命,不丟國土半寸」! 這是被授予 「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 在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的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群體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所說的話!

祁發寶只是邊境戍邊部隊中的一個優秀代表,他所在的部隊,才是中印西段邊界維穩戍邊的第一道防線。

祁發寶是解放軍某邊防團團長,該邊防團歸屬阿裏軍分區管轄,而阿裏軍分區又屬於南疆軍區的編制,南疆軍區的頂頭上司是新疆軍區。其實,阿裏地區行政歸西藏、防務歸新疆的特殊安排是由歷史因素造成的。

在新疆完全解放後,王震就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著手展開解放西藏阿裏的工作,率先派出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的一個騎兵加強連進入阿裏,成為西藏阿裏地區最早的解放軍部隊,也是日後阿裏地區兵力的基礎。

盡管阿裏地區從地理上和民族上屬於西藏的一部份,但是從交通方面和物資供應方面來講,距離新疆的南疆地區更近,也更便捷,於是毛主席就根據實際情況, 對阿裏地區定性 行政區劃交由西藏自治區管轄,軍事防務工作劃給新疆軍區的南疆軍區負責。

就這樣身處西藏境內的阿裏軍分區就成了新疆境內的南疆軍區編制。

1949年12月17日,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為基礎於迪化(今烏魯木齊) 組建新疆軍區 ,當時為二級軍區,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建制。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彭德懷,副司令員為王震、陶峙嶽、賽福鼎,參謀長為張希欽,政治部主任為徐立清。

新疆軍區時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迪化軍區、伊犁軍區、喀什軍區,隸屬西北軍區建制。

1950年2月,新疆軍區成立喀什軍區、迪化軍區和伊犁軍區,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兼,為三級軍區。

1954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機關與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並組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55年5月,新疆軍區從西北軍區劃出,升格為大軍區,直屬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

1979年,新疆軍區改稱烏魯木齊軍區。

1985年6月,烏魯木齊軍區與蘭州軍區合並,同時成立新疆軍區,為兵團級,隸屬蘭州軍區領導。

現為副大軍區級,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

【首任軍長王震】 1908年4月11日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北盛倉鄉馬跪橋村一個佃戶家庭。

1922年到長沙從軍,後當鐵路工人,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曾任工人糾察隊隊長、粵漢鐵路工會長沙段職工分會執行委員等職。

王震晚年回憶說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就是1926年,毛主席從武昌回長沙,王震和工友們一路護送,一直送到清水塘。那時王震是粵漢鐵路工人,是粵漢鐵路工會嶽長段分會執行委員、新河車站工人糾察隊隊長,名叫王正林。

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白色恐怖的險惡環境中,王震同誌毅然投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輾轉長沙、武漢等地,堅持從事工人運動、地下交通和兵運工作。

1929年,他參加湘贛革命根據地建立工作 ,先後任紅軍湘東獨立1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黨委書記;紅8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代理軍長,中共湘贛省委委員、省軍區代理司令員。

1934年7月起,王震同誌先後任紅6軍團軍政委員會委員、政治委員。在任弼時同誌領導下,他與軍團長蕭克同誌一道率部西征。同年10月,紅6軍團與賀龍、關向應同誌率領的紅3軍會師後,王震同誌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中央軍委分會委員、代理軍區司令員等職。

1935年11月,為擺脫國民黨軍重兵「圍剿」,紅2、紅6軍團主動轉移,開始長征;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不久,根據中央指示,紅2、紅6軍團與紅32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王震同誌與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同誌一道堅決反對和抵制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黨的行徑,堅決執行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同年10月,他隨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勝利實作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區的大會師。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王震同誌任八路軍第120師軍政委員會委員,第120師359旅副旅長、旅長兼政治委員等職。

1939年初至8月,他指揮359旅進行上下細腰澗、作新村等戰鬥,連戰連捷,予敵以重大殺傷。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王震同誌所部「模範黨軍」、「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

1939年8月,為保衛陜甘寧邊區,王震同誌奉命率部回師陜北,進入綏德、米脂等地,就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1年初,他率部進駐南泥灣,守衛陜甘寧邊區「南大門」。

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

在「一把鐝頭一把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激勵下,他率領全旅官兵,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三五九旅把「處處是荒山」的南泥灣建成「陜北的好江南」,樹立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

1944年10月,根據黨中央部署,由359旅為主力組成以王震同誌為司令員、王首道同誌為政治委員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執行南下作戰、開辟新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震同誌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協助李先念同誌成功指揮了中原突圍。

1946年11月以後,王震同誌先後任中共呂梁區委書記、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綏軍區野戰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

1947年春,他率部從晉綏回師陜北,任西北野戰兵團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和參與指揮西北戰場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一系列重要戰役戰鬥,取得重大勝利。

1949年,他相繼擔任第一野戰軍第2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在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同誌主動請纓進軍新疆。 9月,他率部進入西寧,解放青海。其後冒著風雨嚴寒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直插張掖,解放酒泉,直逼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為解放大西北、鞏固祖國統一、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震同誌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新疆分局第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

王震同誌為促進各族人民團結,鞏固西北邊疆,嘔心瀝血,東奔西走,傾註全部精力,為新疆現代化工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就是在他的積極建議下建立的。

1954年2月,王震同誌轉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55年,王震同誌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1956年5月起,王震同誌長期擔任農墾部部長。他率領農墾戰線十幾萬轉業官兵、大批支邊青年和工程技術人員,奔赴新疆、黑龍江、廣東、海南、雲南等地建立一大批軍墾農場和地方國營農場。

「文化大革命」中,王震同誌遭受迫害。他堅決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不顧個人安危,保護了許多幹部和知識分子。

1972年,他參與國務院的業務領導工作。

1975年1月,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他協助周恩來同誌抓經濟工作,支持鄧小平同誌進行全面整頓,發展國民經濟。

1976年,在粉碎「四人幫」的鬥爭中,王震同誌堅決支持黨中央采取果斷措施,為挽救黨、挽救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後,他積極參與推動平反冤假錯案,與葉劍英、陳雲等同誌一起呼籲盡快恢復鄧小平同誌的領導職務。

1988年4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93年3月12日,王震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 ,逝世後捐獻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

王震的遺囑中寫道:骨灰撒在天山上,永遠為中華民族站崗,永遠向往壯麗的共產主義。

(作者:孔猛 選自公共號:息陬孔猛,如侵權請私信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