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小戰士從報紙上認出父親,連長:別鬧了!那可是兵團司令

2024-04-03歷史

1949年,小戰士從報紙上認出父親,連長:別鬧了!那可是兵團司令

1949年上半年,正是解放戰爭最為關鍵時期,國民政府的垮台只在旦夕之間,我們的戰士正在為把紅旗插遍大江南北而奮戰。

而也是在這個時候,時任十五兵團司令員的鄧華將軍卻遇到了一個事情,一個士兵聲稱自己是鄧華將軍失散多年的兒子,這一訊息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註意,甚至還驚動了部隊首長。

作為我軍的著名指戰員,鄧華將軍可謂是功勛赫赫的名將,是從紅軍時代一路走過來的老革命家。

而在當時,鄧華將軍也是取得了十四天攻克廣州的戰績,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認可,也是在這個時候,冒出來一個士兵聲稱自己是鄧華的兒子。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戰士在說傻話,他的連長就批評說 :「你別鬧了,那可是兵團司令。」

但是,這個士兵接下來說的話,卻讓大家不得不認真看待起這件事。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麽一個日子不能讓人忘記,那就是1927年的4月12日,因為在這一天,一直對中國共產黨心懷芥蒂的蔣介石終於暴露出了反革命本質,開始大規模迫害革命誌士,致使不少共產黨員犧牲。

再加上後來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彼時的中國頓時就陷入了暗潮奔流的境地,革命的前途也變得一片灰暗。

也是在這個時候,一個身影悄悄地潛回了位於湖南郴州永寧鄉的一戶人家。

當時,湖南長沙剛剛發生了「馬日事變」,大量革命人士被殺害,人們無不為軍閥的殘忍手段而震驚,整個湖南境內一時間也到了風聲鶴唳的地步。

而就在這個時候,永寧鄧家的兒子卻回了家,他叫鄧華,正是一名共產黨員。

在這樣一個形勢嚴峻的時期,鄧華返回家鄉,無疑是冒著巨大的風險,但他還是決定回來一趟,將家裏的事情安頓好。

永寧鄧家本是書香門第,家境較為殷實,又很註重對後輩的培養,鄧華也因此被長輩寄予厚望。

在從私塾畢業後,鄧華就被送到了長沙繼續讀書,他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因為有感於國家危亡,在內心的愛國熱情推動下,他最終選擇投身革命事業。

正是在「四一二事變」前的一個月,鄧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沒想到形勢會發生這般劇烈的變化。此時,擺在鄧華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要麽逃亡,要麽反抗,但鄧華絕不願茍且偷生。

於是,在全國上下都籠罩在一片白色霧靄中時,鄧華步履匆匆地回到了郴州老家。在郴州老家,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妻兒在等鄧華。

盡管鄧華是一個進步青年,對包辦婚姻極其反對,但他卻更在意父母的情緒,最終無奈接受了父母為他安排的婚事,娶了一個十六歲的鄰村姑娘邱青娥。

不過,邱青娥是一個很識大體的姑娘,她完全尊重丈夫的理想,並支持他在外參加革命活動,鄧華因此對她刮目相看,也很敬重這位妻子。

就在不久前,鄧華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鄧華此次回家,也是為了看一眼孩子,並對妻子做好交待,他才好安心地去革命。

對於丈夫的回家,邱青娥很是驚喜,她帶著一臉慈愛的笑容將兒子抱到鄧華的面前,說: 「快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你看他多可愛。」

鄧華看到小孩子一臉乖巧的模樣,心中的憂慮與疲勞頓時減輕了不少,也是一臉寵溺地逗弄著自己的兒子。

也是這時,鄧華才想起自己的孩子還沒有名字,他當即回到書房,拿出一本又一本書籍,在裏面翻找合適的字。

翻找了半天,鄧華終於找到了兩個合適的字,他興高采烈地來到妻子面前,然後說: 「我們的孩子就叫賢詩,我希望在他們這一代人的生命裏,不再有戰爭,只有詩情畫意。」

聽到丈夫的話,邱青娥對著兒子慈愛地一笑,然後說: 「賢詩,我們的小賢詩。」

看著妻子臉上洋溢著 幸福笑容,鄧華的神情卻凝重起來,因為他知道他這次回來不是為了團圓,而是為了告別。

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看到她們母子,想到這,鄧華的心頭也是一酸,不知道該如何對妻子開口。

在家裏住了幾天後,鄧華終於決定向妻子說明去意,他鼓起勇氣說: 「我們的孩子還小,就辛苦你了。如今戰火肆虐,我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必定要以身作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保家衛國也是我的責任。此去路途艱險,生死難料,若我身死,必將給你傳回書信,切勿等我。」

鄧華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如果自己能平安活著,那他們還是一家人。如果他死了,就要邱青娥改嫁。

聽到丈夫的話,本來還沈浸在幸福之中的邱青娥,臉上的笑容也僵硬起來,她自然是不願意與丈夫告別,但她又知道自己是拴不住這個男人的。

心頭泛起擔憂的邱青娥微微偏過了頭,不想讓丈夫看見自己失望的眼神,然後才頷首示意。

鄧華終究是走了,向著他的理想大步邁去,抱著孩子站在家門口的邱青娥一直目送著他離開。

那一刻,邱青娥的心情很復雜,她知道自己嫁了一個好男人,一個有雄心又有愛心的男人,但只可惜這樣的男人是不會守在她身邊的。

一時間,邱青娥不知道自己是該慶幸還是該悲傷。最後,看著懷中的孩子,邱青娥也只能下定決心,一定要照顧好孩子,等待一家人的團聚。

只是讓邱青娥沒想到的是,鄧華這一去,就再也沒了音信。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裏,邱青娥只知道四處都在打仗,而其中的細節她一個偏僻地區的農村婦女又從何得知,對於丈夫,也就更無從尋覓。

在多少個日日夜夜裏,邱青娥看著慢慢長大的兒子,對丈夫的思念在不斷增長。

慢慢地,時間一天天地流逝,一轉眼十年就過去了,當初那個還在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孩如今也已經是能夠蒙學的孩童了,早已望穿秋水的邱青娥對於丈夫已經到了快要死心的地步。

但就在這個時候,身在郴州的邱青娥卻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遠方的信,寄信人正是她朝思暮想的郎君。

在信中,鄧華如是說: 「青娥,我是多華,離別已近十年,你和孩子可安好?我現在跟隨八路軍幹革命,最近的平型關大捷就是我們軍隊取得的勝利。這些年辛苦你了,我亦安好,勿念。」

收到丈夫的來信,邱青娥不禁掩面而泣,但她的心裏還是高興的,她趕緊喊來兒子,把信拿給他看,並說: 「賢詩,你爹來信了。」

當時的鄧賢詩已經十歲了,對於父親,他的記憶幾乎是空白的,村子裏的人也總是對他說他父親已經死在外面了,鄧賢詩也早就不對父親抱什麽期望了。

但母親遞過來的這份信,卻極大地影響了鄧賢詩,因為母親不但告訴他他的父親還活著,她還說 :「你爹是一個英雄!」

以後 的鄧賢詩,在心底對父親產生了很大的向往,他多麽渴望能夠見父親一面。

可惜的是,鄧華在信中沒有提到他的住址,也沒有提部隊的資訊,邱青娥也不知道丈夫身在何方,過得怎麽樣。

在之後的幾年中,邱青娥日夜盼望著來自鄧華的第二封信,但遲遲沒有等到。

終於,本來就因為常年辛勞而多病的邱青娥,又因為對丈夫的思念而處於深深地焦慮中,她的身體再也扛不住了。

沒多久,邱青娥就去世了。臨終前,邱青娥把孩子托付給了鄧華的大哥,又給孩子留下了一張鄧華的照片作為念想,然後就撒手人寰。

在母親死後,鄧賢詩住到了大伯家。但鄧賢詩盡管人不大,主意倒不小,他不想寄人籬下,居然離家出走了,從此和親人失去了聯系。

尤其讓人感到惋惜的是,鄧賢詩出走兩年後,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離家十八年的鄧華終於回來了。

但鄧華一回到家,卻意外地發現家中早已人去樓空,這讓他大吃一驚,在向鄰居打聽後才知道後來的變故。

此時的鄧華也是痛心不已,一再對自己沒有盡到身為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而懊悔,尤其是面對妻子的墳塋,他心痛如刀絞。

但還沒等他著手去找孩子,新的戰爭又爆發了,鄧華被急匆匆地召回了部隊,這件事也就被擱置了。

時間的長河依舊在流逝著,不管有著多大的波瀾,都在永不停歇地奔湧。

就在1949年,當時已經是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司令員的鄧華,會同葉劍英和陳賡,一起指揮了解放廣州的戰役。

僅用十四天,第十五兵團就粉碎了國民黨遷都廣州的圖謀,把廣州人民從白崇禧的統治下解放了出來。

當廣州解放的訊息傳到毛主席那裏後,他老人家十分高興地說: 「多報道一下廣東解放這件事,要讓全國人民一起開心開心。」

於是,相關記者很快就趕赴廣州進行采訪,並為鄧華、陳賡、葉劍英等三位將軍拍攝了照片,將其作為報道的宣傳照片。

很快,這張印著三位虎將合照的報紙便傳遍大江南北,全國人民無不為之歡欣鼓舞。

就在這份報紙廣為流傳的時候,四野第十二兵團四十六軍的一個戰士在看到報紙上的照片時,不由得楞住了,他一再確認後,最終喊出: 「這是我爸爸嗎?」

而這個士兵,就是鄧賢詩。當時,有不少士兵都圍在一起讀報紙,看到神色大變的鄧賢詩,都不明所以地湊了過來。

當得知鄧賢詩指著報紙上的鄧華將軍說這是他爸爸的時候,大家都哄堂大笑,連長也在一旁說: 「你別鬧了,這可是兵團司令。」

但是,鄧賢詩卻從行李中翻出了一張照片,那是他母親留給他的唯一一張父親的照片,他一直隨身保管著。

這時,大家又都圍了上來,在反復端詳後,都不禁說: 「你還別說,這兩個人真的長得好像啊!」

這時,又有人說了: 「賢詩,你不是說自己是孤兒嗎?」

鄧賢詩解釋說: 「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參加革命了,一直沒有回來過。後來我媽媽去世了,我也一直沒有我爸爸的訊息,以為他早就戰死了,所以才這樣說。」

聽到這,連長也覺得鄧賢詩不像是瞎說,於是安慰他說: 「你先別著急,我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反映,不論什麽結果都會給你一個交代。」

話是這麽說,但這件事畢竟涉及到首長,鄧賢詩的連長覺得一切還是要慎重,要是弄錯了可就鬧笑話了。

他本想把這件事反映一下,但自己級別太低,他於是就找到了自己的上司。而透過傳遞,這個事情最終被報告給了四十六軍的軍長詹才芳。

當詹才芳聽說這件事後,頓時也來了興趣,因為鄧華之前給他說過自己兒子的事情,還曾受其委托要幫忙留意一下鄧賢詩的下落。

這時,下面報告說一個小戰士拿著鄧華的照片說自己是鄧華的兒子,這怎能讓詹才芳不激動。

詹才芳本來想直接給鄧華打電話,趕緊告訴他這個喜訊,但轉念一想,萬一是個烏龍,豈不讓老夥計白高興一場,還是要先行確認一下。

於是,詹才芳趕緊給肖勁光打了電話,請他來自己辦公室,然後一起去見見這位小戰士。

此時的鄧賢詩還在軍營裏,部隊最近也沒有作戰任務,他也剛好得空,就一直拿著那張報紙和自己手中的照片比對。時不時地還有幾個戰士圍過來,要鄧賢詩給他們講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不過,此時的鄧賢詩心中還有疑惑,那就是他父親明明叫鄧多華,但這個兵團司令卻叫 鄧華

盡管從照片上,鄧賢詩已經可以確認這就是自己的父親,但這名字的一字之差,卻讓他不由得擔心這會不會真的是一個烏龍。

就在這時,連長來找鄧賢詩,說是有首長要見他,鄧賢詩趕緊起身趕了過去。

在推開辦公室的門後,鄧賢詩看到了房間裏坐著的幾位首長,他們一個個面相威嚴,但面頰間卻又透露著一股慈祥。

掃視一圈,鄧賢詩並沒有看到自己盼望的那個身影,他只好趕緊立正給首長們先敬禮。

此時,詹才芳等幾人在仔細觀察了鄧賢詩後,不由得互相點頭示意起來,因為他們分明從鄧賢詩的眉宇面龐中看到了鄧華的影子,這個孩子是鄧華的兒子這件事,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

詹才芳是最先開口的,他對鄧賢詩說: 「你叫鄧賢詩是吧,別緊張,今天找你來就是聊聊天,聽說你有一張你父親的照片是嗎?能拿出來看看嗎?」

聽到詹才芳的話,鄧賢詩趕緊從兜裏掏出那張照片遞了過去。詹才芳接過照片看了一會,帶著一臉笑容又把照片遞給了其他人,肖勁光在看完後也對著詹才芳點了點頭。

緊接著,詹才芳又說: 「你能講講你父親的事情嗎?」

這時,鄧賢詩整理了一下情緒,才緩緩開口,說: 「我叫鄧賢詩,湖南郴州永寧人,我父親叫鄧多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他就參加革命去了,一直沒回來,只是寄過幾封信。後來母親病逝了,我也參了軍。本來我以為父親已經戰死了,直到我看到了那張報紙。」

聽到這,一直沒開口的肖勁光說: 「我們明白了,但至於你的父親是不是鄧華司令員,只有他自己知道。這樣吧,你回去寫一封信,我親自幫你送過去。」

聽到肖勁光這麽說,鄧賢詩一臉興奮地點點頭,隨後就轉身出去了。

在鄧賢詩離開後,詹才芳這才開口對肖勁光說: 「老肖啊,你看這小子是鄧華的兒子嗎?」

肖勁光回答: 「應該錯不了,那照片上的人確實是鄧華。」

詹才芳此時有些疑惑地說 :「可那孩子說他爹叫鄧多華啊。」

肖勁光哈哈一笑,說: 「這事我知道,鄧華是參加革命後才改名字的,以前確實叫鄧多華。」

這時詹才芳才恍然大悟,一時間也是欣喜不已,說: 「這下好了,大喜事啊!」

不久後,鄧賢詩帶著信再次來到辦公室,肖勁光也如約帶著信去找了鄧華。

當時正在伏案辦公的鄧華看到肖勁光一臉喜氣洋洋地走進門,還很是疑惑,直到肖勁光說: 「鄧司令,你看這是誰給你寫的信。」

說著,肖勁光就把信遞給了鄧華,鄧華滿臉疑惑地接了過來,然後拆開一看,他頓時就楞住了。

只見鄧賢詩在信中寫了自己早年的經歷,父母的名字,還有他透過報紙找到鄧華的經過,這一切都讓鄧華的心情在短短幾分鐘內發生了快速地變化。

「我叫鄧賢詩,我的母親名叫邱青娥……」 ,尤其是鄧華看到最後一句: 「如果您是我父親,能不能告訴我一聲?」

此時的鄧華心頭早已是五味雜陳,一時間竟流下淚來,他旋即又猛地站起來,對著肖勁光問: 「他在哪?」

當得知兒子在四十六軍服役後,鄧華當即出了門,趕往四十六軍的駐地。坐了一晚上的車,鄧華最後是在第二天的清晨趕到了四十六軍的營地,正趕上部隊出早操。

因為不認識兒子,鄧華只能站在隊伍的前面,悻悻然地看著那一個個年輕的臉龐,打量著每一個可能的面孔。就在這時,一個士兵走了過來,怯生生地問: 「請問您是鄧華司令員嗎?」

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只是那一剎那,鄧華就已經確認了對方的身份。鄧華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他一把把孩子攬在懷裏,和他緊緊相擁,這是一個遲到二十二年的擁抱。

操場上的士兵都看著他們,看著這個久經戰陣的鐵骨將軍在此時卻紅著眼眶,好像眼淚很快就要奪眶而出的樣子,所有人都被其觸動。

鄧華最終是找回了自己的兒子,這也讓他了卻了一樁心願。尤其是看到兒子現在也是解放軍的一員,更讓他感到十分欣慰。

鄧賢詩告訴鄧華,母親從小就告訴他,他的父親是一個英雄,那時候的他就一直把父親當做自己的偶像,並立誌以後也要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英雄,所以他後來也參軍了,這也是為了追尋父親的足跡。

這一切,都讓鄧華十分感慨,其內心對於已經亡故的發妻邱青娥也是更加感懷。

看到兒子現在也有了出息,鄧華沒有幹涉他的人生,而是讓他繼續在四十六軍服役。他們父子倆,一個當將軍,一個當士兵,共同為新中國而努力,這也成為一段佳話。

後來,鄧賢詩也憑著自己的戰功,成為了一名基層軍官。而作為父親的鄧華更是貢獻頗多,在建國後還追隨彭德懷元帥征戰北韓半島,立下赫赫戰功。

直至1980年,這位為共和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元勛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身為時代潮流中的一粒沙,很多人的命運都是隨波逐流,但像鄧華將軍這樣的革命先輩們不一樣,他們用滿腔的熱情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革命史詩。

在最危險的時候成為組織的一員,堅定地跟著組織走下去,一輩子為國家而奉獻,這就是鄧華將軍。

當年霍去病曾說: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但鄧華卻真正實踐了:「國家事業未成,何以顧家?」這同樣是一種大豪情。

鄧華將軍是幸運的,盡管家庭離散,但他的孩子沒有殞命於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還成為了和他一起並肩作戰的同誌。作為父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在鄧華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中,這段父子重逢的故事作為一段插曲,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奉獻精神與無私情懷,足以成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