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2年,一封訃告送到中南海,毛澤東含淚:寄500,與我夫人同穴

2024-07-26歷史

1962年11月的一天,正在北京中南海工作的 毛澤東 突然收到中央辦公廳轉過來的一條訊息: 向振熙老人已於11月15日去世

驚聞噩耗,毛主席顯然十分震驚,他緩慢放下手頭的工作,久久不語,手中的香煙卻是一根接著一根,不斷地燃燒熄滅。

向振熙,不僅是毛澤東的師母,還是妻子楊開慧的母親,他的嶽母。

在煙霧繚繞中,往事就像潮水一樣湧上心頭,48年前的一幕幕場景漸漸浮現在眼前。

……

那還是1914年的時候,21歲的毛澤東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那時的他初露崢嶸,深受當時著名倫理學家 楊昌濟 的器重。

在一次前往楊家拜訪恩師時,在楊昌濟居住的寓所中第一次見到了師母 向振熙 和年僅13歲的 楊開慧

對於毛澤東的大名,向振熙早已有所耳聞。

在她幫助丈夫整理書桌的文案時,總能看到丈夫一筆一畫圈圈點點地批改學生的作業,映入她眼簾最多的名字就是毛澤東。

在平常生活中,她也總能聽到丈夫對毛澤東的 不吝贊美之詞

因此當毛澤東登門拜訪時,她對丈夫的這位得意弟子總是熱情相待。

向振熙出身名門,平江磚屋向家是當地著名的「書香門第」,從祖輩開始就潛心於宋明理學的研究,造詣頗深。

深受族中思想文化熏陶的向振熙頗具「大家閨秀」之姿,在她身上既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溫良恭儉,又有現代女性的明理懂事。

1903年時,屢試不第的 楊昌濟 為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撇下五歲的 楊開智 和兩歲的 楊開慧 ,跟隨當時國內盛行的「留洋熱」遠赴日本留學。

家中的頂梁柱一走,所有的重擔全都壓在了妻子向振熙的身上。

臨行前的那天晚上,向振熙含著淚幫丈夫收拾行李,並將自己省吃儉用存下來的一點積蓄全都塞在了他的手中......

在丈夫留洋的10年中,向振熙一個人含辛茹苦地將開慧兄妹倆拉扯長大,既當爹又當媽,她不僅獨自一人賺錢養家,還承擔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

後來,在丈夫來信的鼓勵下,已經40歲的向振熙不顧世俗的偏見,毅然和女兒一起走進學校讀書學習。

知識漸漸開拓她的視野,對她的人生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十年含辛茹苦,向振熙不顧丈夫重托,將開慧兄妹撫養長大,但是她臉上的皺紋卻多了起來,頭發也白了許多,不過這些她都不在乎。

1913年,她苦等十年的丈夫終於學成歸來。

此時的楊昌濟已然成為國內知名的倫理學家和教育家,他拒絕了北洋政府和湖南政府的高官厚祿,決意在湖南師範學校中教書育人。

夫妻十年重逢,她沒有邀功更沒有埋怨,她像往常一樣精心照料丈夫和孩子,傾盡全力支持丈夫培育救國救民的良才。

此時的湖南師範學校可謂是藏龍臥虎,這裏集結著一批文采四溢、品德優良的嚴師和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 毛澤東 蔡和森 蕭子升 是楊昌濟門下最為得意的幾個弟子,尤其是毛澤東,他曾在自己撰寫的【達化齋日記】中如此評價過:「 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

每逢周日,楊昌濟常常邀請這些有誌青年到他的家中,或探討學問,或評思想道德,或論天下大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作為師母的向振熙則是不停地在書房和廚房間來回奔走,端茶倒水,遞送瓜子水果,每當聊到飯點,向振熙總會提前做好可口的午飯,留下他們在家中用餐。

在一眾學生中,才華橫溢、堅毅刻苦的毛澤東,在向振熙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6月,應北大校長 蔡元培 的邀請,楊昌濟前往北京大學中擔任倫理學教授,舉家遷往北京。

臨行那一天,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一眾新民學會的會員不顧烈日炎炎,一同聚集在湘江碼頭,與楊昌濟和師母向振熙一一惜別。

在那個交通不便、只通書信電報的年代,很多人都以為這次分別,不知下次再見何時,離別之情愈發濃烈!

尤其是站在旁邊的楊開慧和毛澤東......

兩個月後,在北京大學鼓樓內,18歲的楊開慧正伏在窗邊的案頭上給毛澤東寫信,分別兩個月的時間,思念之情日益漸增,唯有書信往來才能探知雙方音訊。

正在她筆隨情走,盡訴相思之情時,一陣突兀的敲門聲,將她的思緒打斷,她像往常一樣快速起身開門迎客,卻不知道這次開門著實是嚇了她一跳。

開慧 」,一聲親切而又熟悉的聲音過後,映入眼簾的竟是那個日思夜想的毛澤東。

呦,嚇了我一跳 」,楊開慧嘴上沒有說什麽,心底卻樂開了花。

一陣竹簾聲,楊昌濟和向振熙聞聲而出,面帶笑容,樂呵呵地迎了出來,毛澤東見狀慌忙走過去躬身行禮,向老師師母問好。

而楊開慧卻早已打好洗臉水在旁邊等候,好讓這位因急忙趕路而大汗淋漓的毛澤東洗把臉。

原來,前段時間北大校長 蔡元培 吳玉章 等人發起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喝過洋墨水的楊昌濟便趁這個機會希望自己的得意弟子們也能出國留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毛澤東遂同十多位新民學會的成員一起來到北京,為赴法留學做準備工作。

一番簡單的寒暄後,楊昌濟希望毛澤東能夠進入北大繼續深造,毛澤東聽到此言,想了一下急忙回復道:「 多謝先生,不過......

還未等到毛澤東說完,楊昌濟緊接著說道:「 學費不用你擔心,我出。

毛澤東聽後十分感動,「 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年紀大了,不想再當學生了,想做點事情。

你才25歲,算什麽大 」,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道。

就在兩人「爭執不下」之時,師母向振熙笑著走過來說道:「 潤之啊,你是不是還沒有住的地方?我看吶,你先把行李搬過來,就住西屋,上學的事在慢慢商議。

我看可以 」,說著楊昌濟同妻子一起將毛澤東送到了門口,這時楊開慧突然跑出來對著向振熙道:「 媽,我去送他,他路不熟,還不曉得搭車哩。

說完這句話後,楊開慧自知不妥,十分尷尬地看向母親,在征得向振熙的點頭之後,楊開慧帶著毛澤東飛快地走了出來,而她的臉上卻帶著一抹嬌紅。

看到女兒害羞的樣子,身為過來人的向振熙看在眼裏卻樂在心裏。

在楊家的那段日子,向振熙極盡可能地照顧毛澤東的生活,她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年少就已離家的毛澤東感受到了深沈的母愛,尤其是在其母親去世後,向振熙在他心中的地位與日劇增,雖然只是師母,但是猶如母親一般。

好景不長,就在兒女們長大成人,自己將要享受孫含飴的天倫之樂時,一次無情的災難突然降臨到向振熙的身上,丈夫楊昌濟因病去世!

五十喪夫,實乃人生一大悲事。

在丈夫的靈柩前,向振熙哭啞了嗓子,哭幹了眼淚,但是她不能倒下,家中的所有重擔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向振熙只能強忍悲痛,繼續完成丈夫未盡的責任。

楊昌濟一輩子教書育人,清貧一生,去世時家中無錢能讓他歸葬故裏,好在其生前好友 蔡元培 章士釗 胡適 等人的資助,這才讓向振熙能夠扶柩南下歸葬故裏板倉。

此後,她就一直留在長沙。

1920年,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毛澤東正在長沙來回奔走,從事革命運動。

他為了能推廣新文化,將廣大青年引導到革命道路上,決定在長沙開辦【文化書社】,宣傳馬克思,但是經費問題成為了最大的障礙。

就在毛澤東無路籌措之時,楊開慧想到母親的手中還有父親出殯時遺留的一些奠儀費。

向振熙望著滿面愁容的楊開慧,二話沒說,起身開啟一個木箱子,拿出一個小布包,隨後一層一層地開啟,將自己僅剩的積蓄全都送給楊開慧,支持毛澤東的革命。

楊昌濟臨終前,對於女兒和毛澤東的婚事,曾對向振熙留有遺言:「 吾意正暢 」。

1920年12月,向振熙遵循丈夫遺言和女兒的選擇,便讓女兒和毛澤東結婚。

師母變成嶽母,增進的是親情,更是毛澤東對嶽母的敬重和孝順。只不過當時國內環境復雜,北洋政府當道,革命活動時常遭受打壓,稍有不慎便有掉腦袋的風險,但是向振熙對毛澤東的革命活動始終是堅定不移的支持。

後來,楊開慧為了掩護毛澤東的革命活動,直接將向振熙接到了清水塘居住。沒多久,大外孫 毛岸英 出生,這讓一直沈浸在丈夫去世陰影中的向振熙的臉上重新出現了笑容。

女兒女婿在外鬧革命,為國為民探尋出路,她在家照看孫子安享晚年,日子雖苦,但卻苦中作樂。

1923年4月,毛澤東受黨的派遣,離開長沙前往上海中央工作。革命事業危險重重,毛澤東為了妻兒的安全,只能將身懷六甲的楊開慧和剛剛六個月的毛岸英托付給自己的嶽母向振熙。

53歲的向振熙,再次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不辭辛勞地照顧楊開慧母子,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勁。

後來, 毛岸青 毛岸龍 兩個孫子相繼出生,在她的照料下外孫們逐漸長高長胖,但是外婆的臉龐卻越來越瘦,皺紋布滿了她的面頰,歲月染白了她的雙鬢,即使是這樣,她依舊毫無怨言,臉上慈祥的笑容日日可見。

不過,這樣的日子並沒有長久,當時的中國局勢風雲突變,北伐大業未成, 蔣介石 卻叛變革命,大肆抓捕屠殺共產黨人。

深知「槍桿子裏出政權」的毛澤東在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後走上了井岡山。

而楊開慧則帶著孩子回到了板倉,和母親向振熙生活在一起,繼續從事革命運動。

反動軍閥大肆搜捕共產黨人,身為毛澤東夫人的楊開慧更是成為軍閥的首要目標,向振熙每天都在提心吊膽地生活著。

然而造化弄人,向振熙日夜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1930年10月,愛女 楊開慧 遭到湖南軍閥 何鍵 逮捕。

在獄中,楊開慧受盡酷刑而不屈服,用一個共產黨的不屈意誌與敵人頑強鬥爭,她對前往探望的家人留下遺言:「 死不足惜,但願潤之之革命早日成功!

11月14日,楊開慧在長沙十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訊息傳來,對已經60歲的向振熙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只見眼前瞬間天旋地轉,直接跌坐在地上,看著眼前三個還未長大的外孫,再也難掩心中的悲痛,娘四個抱頭痛哭。

五十喪夫,六十喪女,這對一個老人來說,還有什麽打擊能比這個更厲害呢?

大哭一場之後,向振熙顧不得心中的悲痛,女兒的屍首需要收斂,眼前的外孫需要照顧。就這樣,養育三個外孫的重擔再次壓到了向振熙的肩上。

後來,向振熙的弟弟 向振前 擔心何鍵會斬草除根,對毛岸英兄弟三人下毒手,便同姐姐商量著將他們兄弟三個送往上海他們的二叔 毛澤民 那裏。

從小看著他們長大的向振熙縱有萬般不舍也無可奈何,只能忍痛將岸英兄弟送走。

為了掩人耳目,向定前便以「探親」的名義,派「同濟布莊」的一個夥計護送向振熙一行人前往上海。

返回湖南後,向振熙與岸英兄弟的聯系徹底中斷了,只剩她獨自一人生活,在悲傷和憂慮中度日如年。

一頭白發,一雙顫巍巍的雙腳,不管熱夏寒冬,還是春去秋來,總能看到她站在屋門或者窗戶前向外觀望,亦或是獨自一人在院中徘徊,她口中喃喃地念叨著岸英兄弟的名字,總希望有一天,他們能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而她這一等就是20年的時間!

......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軍紀嚴明威武雄壯的解放軍整齊地走進長沙城,在眾多迎接解放軍入城的百姓中,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見狀後急忙跑回家,將這個喜訊告知已經等待了20年的母親。

得此喜訊,已經79歲的向振熙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嘩嘩地往下掉,女兒女婿窮盡畢生而追求的革命終於成功了!

我還能等到這一天,我等到這一天了,潤之現在在哪裏?岸英他們呢...... 」,向振熙激動的心情無以復加,這可能是她這下半輩子裏聽到的最好的訊息了。

而此時,身在北京的毛澤東也收到了一封來自湖南的信件。

19年前,正在井岡山上鬧革命的他從報紙上得知楊開慧犧牲後,心如刀絞淚如雨下,在給向振熙等家人的信中愧疚地寫道:「 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20年的時間,毛澤東雖然與妻子的家人沒有任何聯系,但他的心依舊十分掛念,苦於革命形勢,他只能將這份掛念深埋心底。

直到這次收到楊開智的信件,他才得知楊老夫人尚在人世,心中慰藉甚多,遂在百忙之中給楊開智回電:「 來函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賀,岸英岸青均在北京。

向振熙在得知毛澤東和毛岸青的情況後,在心中懸著的20年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如今革命勝利了,她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擔驚受怕。

再不久,湖南省政府的人就來到板倉楊家,將向振熙接到了長沙,安排在營盤街希聖園。

1949年9月,正在籌備開國大典的毛澤東得知 王稼祥 的夫人 朱仲麗 要回老家長沙探親,就委托她帶過去幾件皮衣和一封信,向楊老夫人問好。

向振熙拿著毛澤東的來信,用顫抖的雙手緩緩開啟,看著那熟悉的字跡漸漸映入眼簾,數十年的酸甜苦辣和辛苦等待,在這一瞬間全都化成了兩行熱淚......

在朱仲麗離開北京之時,毛澤東曾叮囑她,希望能將楊老夫人接到北京生活,他會親自負責老夫人的起居。

當朱仲麗將毛澤東的話傳達給向振熙後,老夫人笑了笑,搖搖頭拒絕道:「 我不去,南京、北京我都去過了,住敷噠。

中年跟隨丈夫滿心歡喜地遠赴北京,結果換來的卻是中年喪夫的心碎過往;晚年喪女,為了外孫們的安全,親自送往南京上海,換來的卻是20年的分別。

走了八十年的路程,她不想再動了,她只想離自己的女兒和丈夫更近些......

1950年5月,向振熙八十大壽,毛澤東正為新中國建設殫精竭慮,便派兒子毛岸英攜帶人參鹿茸等禮物替他回湘祝壽。

外婆,您好 」一道陌生而又親切的聲音突然傳入向振熙的耳中,20年的時間未見,此時的毛岸英已經長成一個大人,聲音變了,樣子變了,但是向振熙還是一看就認出了自己的外孫。

她顫顫巍巍地舉起附滿皺紋的雙手,在岸英的臉上來回撫摸,「 伢子,岸英,是你,樣子沒變......爸爸好啊,弟弟呢......

苦苦等待了20年,在這一天,她終於等到了那個日思夜想的外孫了。

向振熙滿面淚水,一邊哽咽,一邊囁嚅地說著:「 盼到了,終於盼到了。

然而,誰又能想到,她辛苦等待20年的外孫,在這一面之後竟成永別!

6個月後的一天,毛岸英犧牲在北韓戰場,年僅29歲。

八十歲的向振熙,再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至親,再一次白發人送黑發人。

家人害怕老夫人接受不了如此打擊,一直都沒有將這個噩耗告訴向振熙。而在她之後的每個生日,她總是告訴家人要晚點開飯,她說岸英答應過她會再回來看她的。

每隔一段時間,這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總會緊緊地盯著門口或者窗外,望著遠方,眼神裏充滿希望和期待......

1955年時,國家經濟狀況相對建國時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政府人員由之前的供給制改為薪金制,身為國家主席的毛澤東被定為一級行政標準,有601元的薪金。

但是在毛澤東的堅持下,他主動將自己的薪金降到三級,單月領404.8的薪金。

從那時開始,毛澤東每個月都會從薪金中支出一部份寄給長沙的向振熙,用以當做生活費,同時還指示湖南省政府要老太太給予照顧。

拋開親情而言,向振熙絕對值得國家如此做,也值得毛澤東如此做。

60歲時,女兒楊開慧為革命犧牲;71歲時,唯一的親孫女楊展在華北抗日戰場犧牲;80歲時,大外孫毛岸英在北韓戰場犧牲。

短短二十年,三位至親相繼為革命犧牲,白發人送黑發人,自古以來就是人生的一大悲痛之事,老人卻足足經歷了三次,老人為中國革命、也為毛家貢獻頗多。

1960年,向振熙九十大壽,百忙之中的毛澤東沒有忘記,雖然不能親身前往祝壽,但是他還是委托楊開慧的堂妹 楊開英 捎去了200元錢當做壽禮。

1962年,次子 毛岸青 邵華 結婚,毛澤東特意囑咐毛岸青,讓他帶著邵華回到長沙給外婆看看這位外孫媳婦。

不曾想,這一年也是向振熙在世的最後一年。

1962年11月15日,向振熙在長沙去世,享年92歲,走完了她充滿傳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

思之至此,悲痛之情欲止還休。

常說,人老容易念舊,此時已經69歲的毛澤東又怎麽能例外呢?

老人去世的訃告傳到中南海,毛澤東聽聞老人去世的噩耗後,震驚不已,他懷著沈痛的心情,緩緩地拿起書桌上的毛筆給楊開智寫了一封信:

「得電驚悉楊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節哀。寄上五百元,以為悼儀。葬儀,可與楊開慧同誌我的親愛的夫人同穴,我們兩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節哀順變。」

短短百十字,字裏行間,盡是情真意切。

這封信既包含了毛澤東對恩師楊昌濟的尊敬,又有對去世妻子楊開慧的思念,更有他對嶽母的牽掛和關懷。

殊不知,在向振熙九十二載漫長的歲月中,最多的就是等待。

丈夫出國留學十年,她等待了十年;女婿鬧革命,她等待了20年;外孫犧牲在北韓,不知真相的她又等了10年,最後備受坎坷煎熬的她,帶著對女兒的眷戀和對孫女、外孫重逢的憧憬,平靜地躺在楊開慧烈士的身旁。

百善孝為先,即使是身為人民領袖的毛澤東也不例外。

向振熙,對於毛澤東來說既是師母又是嶽母,更像是他的母親,在建國後的十多年間,他對向振熙的關心和照顧,正如同當初的向振熙,照顧他一樣......

如今在楊開慧烈士陵園的中央,埋葬著楊開慧與母親向振熙的合葬墓,墓碑橫置斜放,上書「楊老夫人與開慧烈士同穴」,在墓後又修建一座石碑,上刻毛澤東的手書【蝶戀花·答李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