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直接交手完敗,杜聿明卻為何一生不服粟裕?

2024-04-28歷史

一、杜聿明的「不甘心」

1949年1月,淮海戰役迎來尾聲。戰場上的槍炮聲已經逐漸零星,但場面依舊混亂,到處都是零零散散的士兵。仗打到這個份上,雙方的部隊都早已沒有了建制可言,解放軍猛沖猛打忙著抓俘虜,而蔣軍則慌亂地四散潰逃。

安徽蕭縣張老莊,當時是華野4縱11師後方醫院的所在地。10日上午的時候,突然有一隊官兵闖到村口,攔住一位老鄉打聽:

「這莊上有解放軍嗎?」

當時淮海戰場上,解放軍華野、中野數十萬大軍集結在一起,衣服樣式五花八門,老百姓也不大分得清。不過見來人慌張神色,提問也躲躲閃閃,老鄉一下就明白了,這八成就是敵人的逃兵,便隨即應付到:

「這周圍幾十裏路內的每個莊上都有解放軍。」

來人一聽就緊張起來,拿出一枚金戒指,央求老鄉:

「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我們在這裏,特別是解放軍。」

老鄉接過戒指連連點頭,但轉身就跑去了4縱的後方醫院,向哨兵報告:

「村外來了11個蔣軍,你們趕快去抓。他們害怕解放軍,叫我不要說,還送我一個金戒指,我現在交公。」

當時後方醫院就兩個年輕的哨兵戰士,聽到老鄉匯報,兩人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悄悄繞到敵人前進道路的前方埋伏起來。等那夥蔣軍一到,兩位小戰士一前一後從路邊突然躍出,挎著碳烯槍對著為首當官的,喝到:

「放下武器,你們已經被包圍。」

這夥逃兵本來就人困馬乏,士氣低落。一見到解放軍心理防線瞬間崩潰,嚇得趕緊把武器一扔,連聲喊投降。

兩位小哨兵俘虜數倍於己的敵人,立下奇功一件,訊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只是幾經審問,這夥俘虜裏也沒有審出什麽大官。但其中有一個人行為舉止非常怪異,他穿著普通士兵的衣服,口袋裏裝著的東西卻沒有一件尋常的:進口的香煙、巧克力、牛肉幹、派克的金筆。

而且此人情緒波動很大,趁著看守不註意,拿起一塊石頭猛砸自己的頭部,頓時血流滿面。這樣的場面,讓所有人始料未及,醫護人員趕忙上前搶救。也正是在這個當口,俘虜中有人驚慌之余竟然脫口喊出:

「不好了,杜長官要自盡!」

杜長官?蔣軍裏面能有幾個姓杜的大官。事已至此,再想瞞就瞞不住了,這位被俘後羞憤想要自盡的杜長官,正是淮海戰場最後一條大魚—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

從被俘的那一刻起,杜聿明整個人就垮了。他本就是帶病上陣,胃潰瘍、肺結核和腎結核都是長年痼疾,再加上一個脊椎炎,幾乎三天兩頭就被送往醫院,整個人都虛弱地不成樣子,平時連最基本的站立都很困難。更何況現在又做了俘虜,這對於一個軍人來說,精神上是最絕望的。

杜聿明是一個驕傲的人,他出身黃埔一期,20歲時隨軍東征陳炯明,率領敢死隊率先攻下淡水城,可謂少年得誌,一戰成名。後來的抗日戰爭中,又從長城腳下一直打到滇緬戰場,曾指揮王牌第5軍血戰昆侖關,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擊斃日軍第21旅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

中村正雄臨死之前,曾在日記中寫到過這樣一段話:

「我曾經率領21旅團在日俄戰爭中擊敗過俄國人,那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軍隊更強的軍隊。」

杜聿明外表書生氣很濃,但作戰風格卻是出了名的強悍,不怕死,敢拼命。遠征軍時期,他的這種氣質更是極大地影響了麾下的將士,因此總能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的勝利。同古會戰,新22師正是在杜聿明的指揮下與日軍血戰半月,大戰12場,最終取得以少勝多的空前勝利,連英軍盟友都直呼不可思議。

可到了解放戰爭,一切都變了。先敗東北,再敗淮海,直至成為階下之囚,這是杜聿明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什麽名將,什麽英雄,轉瞬之間就成了過眼雲煙。直到在功德林裏,杜聿明仍然不甘心,他一直都在糾結一個問題:

曾經風光無限的自己,為何這一次會一敗塗地?

二、帶著疑心上的戰場

一遍又一遍的戰場復盤,和功德林裏的同僚們反復討論,杜聿明最後給自己的失敗找到了兩點原因:

第一:上級的無能

杜聿明當年空降淮海,名義上為副司令,全權指揮全軍,但實際上扮演的還是「救火隊長」的角色,負責給人收拾爛攤子。而留下這爛攤子的人,一個是劉峙,另一個就是蔣介石。

劉峙綽號「福將」,實則庸才一個,蔣介石選擇讓他坐鎮淮海,不為其他,只圖他忠心耿耿而且能聽話。只不過這位三軍主帥一到淮海,就把數十萬大軍一字排開,擺在徐州到蚌埠200多公裏的鐵路兩側。這樣布陣的後果,就是幾個主力兵團表面上看似連在一起,實際上各自為戰。加之指揮混亂,只要一處被打,其余友軍根本不敢救援,只有倉皇逃命。

而且為了轉移自己在連雲港私設鹽店積累的財產,劉峙還耍了一個小手段,命令本已撤退的黃百韜第7兵團在新安鎮等待44軍前來匯合。正是這白白耗掉的兩天,直接導致黃百韜兵團被急速南下的華野追上,最終全軍覆沒。

劉峙的糊塗指揮,讓蔣介石懊悔不已。他本想讓白崇禧接替劉峙,不曾想白崇禧在看到徐蚌的兵力部署後,只撂下一句話:

「不去,此等兵力部署神仙難救。」

比起白崇禧,杜聿明就沒有那麽幸運了。從東北趕到淮海,他才發現大局已定,唯一的辦法只有棄軍保帥,80萬大軍能撤出多少就撤出多少。

關鍵時刻,又是那位蔣校長習慣性地戰場微操,誰都舍不得。先是勒令杜聿明救援黃百韜兵團,再是下令替黃維兵團解圍,結果最後兩個兵團非但一個沒救到,還把本來有機會脫險的杜聿明給搭了進去。

一個留下爛攤子的劉峙,一個不擅長軍事卻偏要遙控指揮的蔣校長,作為一名主帥,杜聿明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對錯誤的命令依然執行不誤,終於被自己的愚忠推進了火坑。哪怕最後心裏還在敬畏那位曾經的校長,杜聿明也不得承認:

「不知三軍之權而統三軍之任,每到重要關節總是直接幹預指揮,怎能不敗?」

第二:內部出賣

在被俘虜後,杜聿明曾向看管自己的華野4縱機要參謀蘇榮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麽不管我如何的排兵布陣,粟裕總能搶先一步,在關鍵的時間、地點及時出現,讓我所有的計劃全部失敗?」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杜聿明很多年。想到最後,杜聿明只能把原因歸咎於一點:不是粟裕用兵如神,而是內部有人出賣了自己。

杜聿明說這話也並非信口開河,而是有太多前車之鑒。

當年淮海戰役,蔣軍三個主力兵團包括杜聿明、黃維、黃百韜。其中黃百韜兵團被圍,除了劉峙的糊塗指揮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戰役打響後的第三天,何基灃、張克俠在賈汪起義,讓徐州東北大門洞開。華野3個縱隊迅速透過起義部隊防區,直插隴海路,攻占曹八集,徹底切斷了黃百韜兵團西撤通路。

而另一邊的黃維更具代表性,他被包圍時,手中兵精糧足,完全有能力突圍而出。但偏偏就在最關鍵的時候,又是廖運周率領110師5000多人戰場起義,直接導致黃維正在進行的突圍計劃破產。

淮海戰役,明面上是雙方百萬大軍的捉對廝殺,實際暗地裏也風雲湧動,精彩的諜戰戲碼往往成為戰局的關鍵突破口。杜聿明是深知解放軍諜戰厲害的,因此在聯想到黃百韜和黃維結局後,他自然也懷疑自己是不是被內部給出賣了。

而且,杜聿明還有一個嚴重懷疑的物件—郭汝瑰。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過這一段話:

「顧祝同他們是完全聽信郭汝瑰這個小鬼的擺布,才造成這種糟糕局面。我想責問郭汝瑰為什麽不照原定計劃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猶豫不決之際,見顧祝同等人同意郭汝瑰報告這一方案,覺得爭也無益,一個人孤掌難鳴,爭吵起來,反而會失了蔣介石的寵信。」

杜聿明最先懷疑郭汝瑰,是因為經他之手制定出來的作戰計劃明顯漏洞百出。要是顧祝同、何應欽制定出這種戰略,杜聿明可能也就認了,因為這些所謂的高層一向「不太高明」,但換成郭汝瑰,杜聿明可就不認。

杜聿明在出征前,曾向蔣介石告了一狀:

「在我軍中,我都夠清廉了,但是郭汝瑰居然比我還清廉,他一不要財,二不要色,家裏只有簡單的幾樣家具,並無豪華的裝飾,沙發打滿了修補程式,吃飯居然沒有肉簡樸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所以我推測他一定是地下黨!」

蔣介石聽完後勃然大怒,沒好氣地質問道:

「你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官員貪財好色?郭汝瑰省吃儉用,保持廉潔的作風,他應該被表揚而不是被質疑。」

蔣介石信任郭汝瑰,除了他一向表現良好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背景純正。郭汝瑰是川軍名將郭汝棟堂弟,黃埔五期畢業,抗戰期間屢立戰功,因為出色的參謀能力獲得陳誠的賞識,被納為心腹,解放戰爭期間更是一年三遷升為作戰廳長。

一個出身將門的黃埔生,天天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參與重要戰略謀劃的心腹,卻因為一個破沙發被杜聿明懷疑成臥底,也難怪蔣介石不給愛將面子,狠狠批了杜聿明一頓。

但即便如此,杜聿明還是沒有打消顧慮,甚至一輩子都帶著疑心。他的妻子曹秀清就曾回憶說杜聿明因為淮海戰役的失利困擾半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那件破沙發引起對郭汝瑰的懷疑後,疑問一直沒有得到解答。

事實上,杜聿明的猜測是對的。郭汝瑰不但是我軍安插在敵人內部最大的一個臥底,也確實及時傳遞出了杜聿明關於淮海戰役的相關情報。但有一點杜聿明卻不會知道,郭汝瑰傳遞出來的這個絕密情報,粟裕卻沒有相信。

三、萬難的選擇

淮海戰役中期,黃百韜第7兵團全軍覆沒,企圖東撤的黃維第12兵團又被中原野戰軍包圍在雙堆集,整個淮海戰局進入了最緊張,也是最復雜微妙的階段。

當時身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的粟裕,眼睛死死地盯著困守徐州的杜聿明30萬主力兵團,他相信以當前戰場的局勢,杜聿明絕不會坐以待斃,很有可能會選擇放棄已成孤城的徐州。而杜聿明最有可能的撤退路線,就是沿津浦路西側南下,這樣既能與劉汝明、李延年兵團做呼應之勢,也可以順勢向西解黃維之圍。

但正當粟裕準備將華野主力調往津浦路沿線,打算守株待兔,阻截杜聿明集團的時候,西柏坡卻送來了一封絕密的情報,內容讓粟裕大吃一驚。情報證實了杜聿明兵團要從徐州突圍的計劃,但路線卻不是津浦路,而是向東南方,走淮陰、淮安一線,直接向南京方向撤退。

兩淮地區水網縱橫,大兵團根本無法快速行軍,機械化部隊在河叉爛泥裏更是寸步難行。粟裕說服不了自己,杜聿明不是劉峙那樣的軍事庸才,他打過太多逆風仗,經驗充分,且素來以謀略著稱,絕不會給自己選擇這樣一條下策。

一邊是被定義為「準確無誤」的絕密情報,一邊是軍事家的戰略自覺和對自己對手習慣的判斷,粟裕從未如此猶豫過。此時華野的兵力已經運用到極限,不可能封堵杜聿明的兩條撤退路線,只能集中優勢兵力部署一路。對於粟裕來說,如果判斷錯誤放走了杜聿明,不只是貽誤軍機,更會影響到整個南線決戰,決定淮海戰役的最終勝負。

無數次心理博弈後,粟裕最終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放出兩淮,將華野主力部署在津浦路西側。而事實證明,粟裕的判斷完全正確,杜聿明放棄徐州後,全軍往西撤退。粟裕心裏的石頭終於落下,果斷命令華野各縱隊全力追擊堵截杜聿明兵團,最終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成功對其實作合圍。

粟裕的自信和果斷,為淮海戰役的勝利立下一大功。如果換成其他主帥,誰又能保證自己會有如此的勇氣,放著到手的情報不去相信。

直至多年之後,真相才浮出水面。當時郭汝瑰送出的情報,確實是作戰廳制定好的最後方略,作戰命令也正式下達給了杜聿明。但當時杜聿明根本信不過郭汝瑰,更不願意執行他的方略,便再三要求蔣介石尊重自己沿津浦路西側南下的決定,而且為了泄密,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表明上仍是執行走兩淮的命令。

不得不說,杜聿明的這招障眼法是十足的高明,只是可惜他的對手是粟裕。

1981年5月,杜聿明病重,彌留之際,他最後的心願就是一定要見到郭汝瑰。

看著曾經亦敵亦友的郭汝瑰,杜聿明問出了那個困擾自己半輩子的疑問:

「我的時日無多,今日只想知道一件事,當年你是不是臥底?」

而郭汝瑰只是微笑地握住他的手,說了一句:

「不必執著於此,當年我們僅僅是立場不同罷了。」

直到最後,兩個人的心境也是完全不同的。杜聿明是功德林第一批特赦的人員,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新社會的生活,但心裏仍掛念這舊日的恩怨。而郭汝瑰其實並沒有那麽幸運,因為身份的特殊性,他的潛伏經歷一直沒有向外透露,待遇只是按起義人員對待,甚至一度在特殊年代受到沖擊。

功績不為人知,榮譽不能加身,這可能是大多數潛伏英雄都經歷過的。但是正如郭汝瑰回答杜聿明的那樣,除了信仰之外,其他的何必執著。#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