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濟南戰役,我軍頂級將帥無一人猜對國民黨援軍動向

2024-07-24歷史

1948年9月16日,中秋節的前夜,朗月懸空,秋風送爽。午夜時分,一連串的炮鳴聲打破了濟南城的寧靜。著名的濟南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濟南戰役是我軍首開攻打大城市的先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戰役。毛澤東預計在20天到兩個月奪取濟南城。為此,他不僅在開戰前多次調研和做出重要部署,更是直言,「此戰若敗,先斬許世友再打王建安」。

然而,我軍在許世友和粟裕的指揮下,僅用8天便結束戰鬥。這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更是讓蔣介石因此而被美國趕下台。

濟南,兩軍必爭之地

經過兩年的解放戰爭,解放軍的規模翻倍,裝備升級,士氣高昂,離最後的勝利只差一步之遙。反觀國民黨軍隊,多次的敗仗讓他們垂頭喪氣,潰不成兵。

局勢發展至此,戰爭雙方都明白,雙方已經進入到大決戰的時刻。兩軍開火關系到的不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最後的成王敗寇。當時,符合這個戰略意義的有三座城市。一是華東野戰軍作戰範圍內的山東濟南,二是東北野戰軍作戰範圍內的吉林長春,還有的就是華北軍區輻射的作戰範圍山西太原。

對毛澤東而言,這些城市無疑是必爭之地。他正深思熟慮,究竟攻取哪座城池,才能更有效地掌控戰局的脈搏。而蔣介石則寄望於堅守這些至關重要的戰略要點,它們如同牽動全身的神經,是他最後的關鍵籌碼。

剛剛過去的兩個月裏,華東戰場取得了濰縣,周張等地的勝利,成功對濟南形成合圍之勢。共產黨人成功接管濟南周邊三百公裏的範圍。

濟南作為津浦與膠濟兩大鐵路的交匯樞紐,不僅是連線華東與華北的關鍵戰略點,而且是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及第二綏靖區的座落之地。一旦濟南有失,不但徐州難保,南京的安全也會岌岌可危。在那時,蔣介石部署重兵把守濟南,由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領導的濟南駐軍,總計約11萬兵力。

此外,徐州的三個兵團共17萬軍隊也處於待命狀態,隨時準備北上增援,以鞏固濟南的防線。濟南城區由內城、外城以及商埠區組成。王耀武將內城視為防禦核心,外城與商埠定為基線陣地,依托城郊的堅固工事作為外圍支撐點,誓死堅守。隨著1948年7月18日兗州戰役的勝利落幕,濟南的國民黨軍隊已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就這裏了!」,毛澤東在地圖上給濟南用紅筆畫了個圈。

從7月到9月,毛澤東為攻打濟南計劃,給華東野戰軍發了23次電報。僅僅7月16號這一天,就給華東野戰首長發了4封電報,可見其重視程度。

毛澤東根據華東野戰軍領導人提出的作戰方案,確定了「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

不打無準備的仗

隨著山東地區秋季的涼意漸濃,1948年濟南戰役的籌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保障華野南線打援集團的戰鬥力,後勤部門緊急調配了10萬件棉衣、5萬床棉被及20萬雙保暖棉鞋。此外,各種防寒必需品,如棉襪、手套等,也由華東軍區統籌分發。

麻袋作為戰時必需品,其需求量極大。為此,華野攻城與打援集團共需麻袋20萬個,這一龐大的數目由地方政府全力購買和收集。同時,部隊在構築工事時所需的鍬、鐝、木料等,則由各縱隊協同地方政府,向群眾籌借。部隊在使用的木材、門板上標註物主姓名及村莊資訊,確保戰後能夠物歸原主。若物品不幸損壞,也將與物主協商合理的賠償方式。

物資安排妥當,接下來就應該考慮人員問題。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此重要的戰役,應該交到誰的手裏才能讓人放心?

華東野戰軍指揮部給毛澤東推薦了濟南戰役總指揮的人選。考慮到茲事體大,毛澤東決定讓遠在膠東養病的許世友臨危受命,擔當總指揮一職。

面對毛澤東的信任,許世友欣喜萬分。他顧不上傷病,日夜兼程趕到泰安。花費一天兩夜的時間,親自擬定一份作戰計劃。並把計劃書發電報給毛澤東看。毛澤東拿到電報,激動萬分,說:「許大將軍終於出山了!」。

為了確保作戰計劃的順利實施,王建安被選為許世友的聯合指揮夥伴。然而,歷史上兩人曾有過一段長達十幾年的分歧,這份心結尚未解開。王建安擔心與許世友的合作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情緒波動,進而對整體戰局造成不利影響。

毛主席對二人的過往恩怨心中了然,但他並未在此事上過分糾結,反而鼓勵他們摒棄前嫌,攜手並進。在毛主席眼中,王建安與許世友均為懂得把握大局的優秀將領,他們斷不會因個人恩怨而輕視戰爭、忽視國家利益。在面對重大戰略任務時,毛主席堅信他們會以國家利益為重,共同為勝利而努力。

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根據中央政委制定的作戰方針,分為兩個部份。約14萬士兵組成了主攻部隊,由許世友將軍指揮,目標是拿下濟南城。

根據濟南敵情、地形,攻城部隊又分為東、西兩個集團,宋時輪指揮的西部集團由3縱、10縱、魯中南縱隊、兩廣縱隊、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負責主攻濟南西部,以求優先奪取機場,切斷敵人從徐州空運過來的援兵。

9縱司令員聶鳳智帶領由9縱、渤海縱隊和渤海軍區部隊組成的東部集團,擔任助攻任務。

為了確保攻勢的順利進行,粟裕將軍帶領18萬兵力,部署在外線,截斷敵方增援。

阻擊援軍的兵力占總兵力56%,比主攻濟南的兵力還要多。由此可見,中央軍委有一個很統一的意見,那就是阻擊敵方的援軍需要準備大量部隊。

1948年9月16日午夜時分,西路主攻集團吹響了沖鋒號,激烈的濟南戰役,正式打響了!

當然,駐紮濟南的守備軍總指揮王耀武也不是吃素的。戰場上一直流傳著「寧見閻王,不見老王」的說法。他親自監督構築濟南的防禦工事,讓人往工事打了3枚炮彈,工事依然穩固,足見其質素可靠。

王耀武早就預料到我軍會把西部機場座位主攻目標,所以早早命吳化文部隊守住機場。經歷了一天的激烈作戰後,長清和齊河地區的國軍已被西路集團軍已經成功殲滅了,西郊危急。王耀武又把總預備隊第十九旅和第五十七旅派到西邊去。

可是,這兩個旅還沒趕到指定地點呢,聶鳳智又開始瘋狂進攻了,一時間,王耀武也犯了迷糊。

東部的茂嶺山、硯池山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國民黨軍極為重視這兩座山頭的防守。王耀武事前不僅設定了大量明暗堡,還用混凝土和石塊修築了許多的防禦工事。在他看來,以東部的部署和作戰裝備,至少能撐半個月。

但是,他沒有看透聶鳳智。

幾天前,東方集團軍九縱隊各師接到了一道進攻的指令。師長們發現,原本上級安排的「助攻」指示被九縱司令員聶鳳智改成了「主攻」。眾人連忙詢問是不是寫錯了。聶鳳智淡定地回答:「沒有錯!助攻也不是佯攻,要真打而不是假打,只要我們能打進濟南,對局勢一定是更有利!」

面對聶鳳智地瘋狂進攻,王耀武只能再次把預備隊調往東部支援。這樣的來回折騰,不僅讓部隊疲憊不堪,更是十分打擊大家的士氣。

遲遲未到的國軍援軍

在部署濟南城之初,王耀武就曾向蔣介石請求增兵。蔣介石也親口答應,會將整個74師空運到濟南。濟南遭遇猛烈攻擊之際,蔣介石連忙命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黃百韜三大兵團,火速趕往濟南戰場救援。他打算以此為契機,在濟南構築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實施戰略大反轉,對我軍實施有效圍剿。

然而,直到我軍占領濟南,王耀武等將領被俘,援軍也沒有出現。

杜聿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看見我軍猛烈的攻勢,本想等火力減弱,再讓邱清泉的兵團作為先鋒,北上援濟。自己正好坐收漁翁之利。

沒想到的是,王耀武這麽快就撐不住了,他只好連忙出發,趕往救援。卻又因雨雪天氣,導致行軍緩慢,沒能來得及救王耀武。

邱清泉也是打了多年的仗。他深知這次救援兇多吉少。共產黨正在如日中天的勢頭上,他去了也不能改變歷史的發展潮流。所以故意行軍緩慢,直到濟南戰役結束,邱清泉部隊才走到曹縣一帶。離濟南還有十萬八千裏。這正是所謂的「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友軍被殲,轉進如風」。

黃百韜跟懶散的邱清泉不一樣。以往友軍被困,他必定會盡全力相救。此次他身邊都是滿是心眼的隊友,所以不敢貿然行動。

行軍打仗,軍心是關鍵。國民黨每個部隊都有自己的盤算,軍心不齊,被擊敗也是早晚的事。

最終,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中經歷了八天血與火的考驗,共計殲敵10.4萬,策反吳化文部隊,重創國民黨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這場勝利中,我軍還擒獲了敵方23名要員,如王耀武、牟中珩等,同時繳獲了眾多武器裝備。

這場勝利不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啟了攻占敵軍大城市的先河,也預示著蔣介石政權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防禦布局開始瓦解。使得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連點成面,為後續更大規模的決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