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部下給陳毅提建議:您給別人敬酒時,酒杯舉得太高,不尊重人

2024-01-02歷史

部下給陳毅提建議:您給別人敬酒時,酒杯舉得太高,不尊重人

1958年,新中國迎來了陳毅接替周總理成為外交部長的歷史時刻。

然而,陳毅剛剛履新不久,就收到了一封批評信,發信人是一位在外交部擔任轉譯官的冀朝鑄。

冀朝鑄,出生於1929年,原籍山西汾陽。1938年,由於日寇入侵,年僅9歲的他隨父母前往美國,隨後順利進入哈佛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冀朝鑄獲得哈佛大學的入學資格本是他未來充滿希望的象征,然而,在他大二時,一場重大事件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年,韓戰爆發,美國組織了十幾個國家的軍隊,投入北韓戰場,戰火一度蔓延至鴨綠江,對新中國的安全形成了嚴重威脅。

冀朝鑄,一位熱血的愛國者,得知這一訊息後,毫不顧及他人的反對,果斷決定放棄在哈佛大學的學業,回國為國效力,並積極參與中國誌願軍與美軍的停戰談判。

1954年,冀朝鑄加入外交部工作,成為周總理的親近轉譯,因其卓越的轉譯能力被贊譽為「中國紅墻第一轉譯」

那麽,冀朝鑄這次給陳老總寫的批評信,究竟是關於什麽方面的呢?

據冀朝鑄表示,他觀察到在周總理擔任外交部長時,每次敬酒時,酒杯都比對方的要低。然而,他認為陳老總在給大家敬酒時,很多時候卻拿著比對方要高的酒杯,這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對他人的不尊重。冀朝鑄希望陳老總未來能夠留意並改正這一點。

那麽,冀朝鑄的提議是否站得住腳呢?畢竟,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酒桌禮儀的基本原則。陳老總身為如此重要的人物,難道會對這種禮儀一無所知嗎?當然不是。

在一次會議上,陳老總特意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表達道:「有些同誌提到我敬酒時舉杯太高,不夠尊重對方的意見。但同誌們啊,這恰恰是尊重對方的表現!總理之所以舉得低,是因為他手臂曾受傷。不過,這位同誌觀察入微,批評犀利,實屬難得的精神。」

陳老總所說的這段話,乍看之下似乎缺乏合理性,舉杯比對方高怎麽還能算作尊重呢?這似乎有點匪夷所思。

實際上,沒有哪條道理是絕對的,陳老總所陳述的觀點從他的視角而言確實是正確的。

為何如此呢?因為陳老總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不僅是外交部長,還兼任副總理、開國元帥,放眼全國,能與他地位相匹敵的人並不多。因此,當他向他人敬酒時,為了讓對方能夠以正常的高度回敬,他就必須將酒杯舉得高一點。若陳老總的酒杯太低,對方便要比他還低,這必然會讓對方感到不適。

以周總理為例,曾有不少人向他提出建議,表示作為總理,他將酒杯放得太低,讓大家感到為難。若他們將杯子舉得比總理更高,就顯得失禮。

因此,陳老總刻意將酒杯舉得稍高一些,實際上是在關心他人的感受,為對方考慮。

因此,可以說道理並非絕對,禮儀也無法一概而論,因為在不同的角度和地位下,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問題。

關於陳老總,盡管他收到了冀朝鑄的這次「批評」,但並未因此對他產生不滿,反而繼續給予重用。冀朝鑄後來幾乎參與了新中國所有重要的外交活動,如尼克遜訪華、戴卓爾夫人訪華等,均由冀朝鑄擔任關鍵轉譯,他的表現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領導人的高度贊賞

隨後,冀朝鑄還曾擔任聯合國副秘書長以及中國駐英國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特命全權大使等要職,因其卓越表現被譽為「中國紅墻第一轉譯」。

這個故事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普通轉譯官竟敢向外交部長提出建議,而外交部長也毫不回避問題,積極解釋自己的舉止。更難得的是,對提出建議的人並沒有壓制打壓,反而繼續給予重用,展現出那個時代珍貴的務實工作作風,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