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煙雲江湖】一個法國商人眼中的晚清,一個真實的帝國夕陽

2024-04-09歷史

隨著各種清宮劇的熱播,包括目前各個旅遊勝地方興未艾的旅拍,前清的服飾成了人們很多人心儀的道具,也讓現在的人們對清朝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濾鏡,希望自己哪天也能來個穿越,成為身著錦衣華服的「娘娘」,和皇帝或王爺來一段感天動地的愛情。

然後,揭開歷史的面紗,如果你喜歡研究歷史,那麽就可以知道清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規矩最多的朝代,對百姓的限制不僅體現在生活中,更體現在思想上。

當然,清朝的審美也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麽美好,如果你真的來到了清朝,那麽按照當時的流行趨勢,你很可能打扮得像一個死板的「僵屍」。

值得慶幸的是,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在清朝末年,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已經被發明了出來,因此清朝這個神秘的朝代也留下了得以讓我們窺探的縫隙。而給我們今天研究清朝能有寶貴的影像資料,很多都是來自於昔年法國來華的攝影師。

而中法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淵源?細究起來,也從側面可以了解世界殖民政治的實質,當一個國家從強到弱,從平等友好到被欺淩的過程。

1755年,在巴黎的法蘭西歌劇院上映了一出戲劇,這部戲劇的作者是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而這部劇的劇名為【中國孤兒】。講述了蒙古帝國成吉思汗攻陷燕京後,誅殺了宋朝皇帝及皇族,有大臣藏匿宋室幼孤於皇陵後,以自己的幼子冒充送交成吉思汗並引發了一系列愛恨情仇的故事。可以明顯看出來,這部戲劇其實是改編自中國的傳統戲劇【趙氏孤兒】,卻體現了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值得一提的是,類似對於趙氏孤兒的改編,這並不是第一次。1735年,耶穌會在巴黎出版了四卷本巨著【中華帝國全誌】,其中【趙氏孤兒】的譯本也被收入,該劇由此成為第一部被譯介到歐洲的中國戲劇。此後在法、德、奧、英等國出現了至少六部以「中國孤兒」故事為原型的戲劇和小說,而伏爾泰先生的改編是最為成功的。

到了中國清代,西學東漸,也並沒有停下腳步。而其中和中國當時的清政府交往最多的國家當屬法蘭西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統治法國自16世紀末開始,此時還沒有清朝,甚至沒有清朝的前身後金,但兩者崛起的時間大致相似,當女真人贏得了關鍵戰役,即薩爾滸之戰的勝利(1619)。波旁王朝也正在進行決定自身命運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到了17世紀中期。兩國分別被兩個優秀的政治家統治著,中國是千古一帝康熙皇帝,而法國是太陽王路易十四。1658年,路易十四第一次向中國清王朝派遣了傳教士。這批傳教士僅有兩人,中文名為穆迪我和聶仲遷,他們在順治年間來華,但主要活動於康熙年間。在華期間,二人曾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見,並恩準他們傳教。二人回國後,他們向路易十四介紹了中國久遠的歷史、康熙皇帝的出色的品格和才能。激發了路易十四對中國有了進一步了解的興趣。

1681年,中國人沈福宗隨比利時教士柏應理由澳門啟程前往歐洲,1684年,沈福宗和柏應理到達法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會見了沈福宗一行,沈福宗將拉丁文譯版的【大學】、【中庸】和【論語】等中國經典贈給了路易十四,成為了有記載的第一個會見法國國王的中國人。在法王的宴會上,沈福宗向路易十四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細節到介紹了中國餐具筷子。這更加激發了路易十四對這個東方古老帝國的興趣,於是就有了第二次傳教士使團的來華。

這次中法接觸,路易十四奉行「重商政策」,親政後,希望在東方,所以,路易十四便將傳教士任命為皇家科學院通訊院士,以「國王的數學家」身份考察中國的物產、商業等,以便日後貿易。當時的法國正逐漸成為歐陸第一強國,外交環境並不是很好,與清朝交好,雖幾乎不可能獲得實際軍事支援,但較為符合其國家利益。路易十四甚至稱自己希望建立了「巴黎-北京」軸心。

最後就是文化交流目的,使團的六位兼任院士的傳教士(洪若翰、白晉、劉應、張誠、李明、塔夏爾),不但精通神學和哲學,還懂得文學、算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等等。他們隨身攜帶的科學儀器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發,而他們的薪水與儀器費用,均由路易十四資助。

法國也是中國最早派駐使節的國家之一。法國是繼英美之後最早在中國辟有專管租界(上海法租界)的國家,到19世紀末又擁有廣州灣租借地,並以中國西南三省為其勢力範圍。法國還攫取了中國郵政管理權。在長江流域及中國其他地方,法國有可觀的工商業利益,在東南沿海則有福州船政局。在對華企業投資和政府借款方面,法國直接和間接投資總數約占外國在華投資總數的1/5。除了政治、經濟利益外,法國在中國還享有保教權,在這一領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習慣上稱1840—1911年間的70余年歷史為晚清史。晚清史的一個最大特點,便是外國勢力在華的存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賦予外國列強各種權益和特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長達一百余年的中外不平等關系。其影響所及,不光是外交,還牽涉中國的內政和各個領域。

法國是西方列強中與晚清中國發生關系的重要國家之一。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1年清朝覆滅,正是世界歷史由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法國與其他西方列強一起紛紛向遠東擴張,使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逼簽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路礦利權,搶占勢力範圍。在晚清列強發動的五次對華戰爭中,法國單獨發動的有一次,與他國聯合發動的計兩次。1885年,清朝邊軍在老將馮子材的率領下,成功擊潰了法國侵略者,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然而清朝卻要求將士乘勝即收,並主動向法國求和。這就是一個腐朽沒落的帝國自我封閉的寫照。

清政府雖然擊潰了法軍主力,但卻並沒有徹底殲滅他們。盡管法軍的損失不小,但實力尚在。此後法國政府更是追加了5000萬法郎的軍費用於和清軍作戰如果全面開戰。如果打消耗戰,裝備簡陋落後的清軍很難再次取勝。清朝的勝利並不是西方列強想看到的。如果清朝全面戰勝法國侵略軍,國際地位自然會提升,這樣就很難被馴服。這種情況並不符合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於是英美等國家不斷向清政府施壓威脅,並宣稱:如果繼續攻打法軍,他們將和法國一同宣戰。最後就是滿清統治者的私人利益。如果武將長期在外帶兵作戰,當時戰力較強的黑旗軍等地方團練佷可能會擁兵自重,從而激起民變、兵變,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法國雖未參加,但在外交上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總之,法國在晚清中國對外關系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如今清朝的很多老照片大多數便是來自一個於法國人艾拔·卡恩,在他的鏡頭下,讓我得以窺見晚清中國的一斑。

在早年憑借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在當地創辦了工廠,為自己積累了不少的財產。很多擁有頭腦的人意識到這片東方土地上的巨大商機,便不遠萬裏來到異國開發市場。艾拔·卡恩也想在神秘的東方大國-中國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商業版圖,所以在清末也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艾拔本人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攝影。中國這個從風俗到文化皆與西方不同的國家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素材庫」。

於是艾拔在中國的這些年便留下了不少的作品,也為如今的我們研究那個百年前的朝代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艾拔因為外國人的身份,得以流轉於民間和官邸,這也讓他的照片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階級差異。

首先,艾拔的照片以民間百姓為主,有農村的景象,也有市井的場景。

市井雖然處於比較發達的城鎮,但是裏面的人們依然衣衫襤褸,面容黝黑,而且因為清朝「剃發易服」的政策,每個中國男人的腦後都留著一條長長的辮子。

這條辮子和電視劇中只剃光前面頭發的「陰陽頭」不同,大部份的清朝人都是把腦袋的頭發全部剃光,只在腦後留下一條又細又長的辮子。

原來,歷史上的清朝發型就是這樣,所謂的「陰陽頭」其實是電視劇為了美觀起見的改良版本。清朝的統治者是女真人,原本是一個原始的漁獵民族,因為北方長年布滿風霜,而他們的生產力也比較落後,沒有條件洗澡。

為了不生虱子,滿洲人就會剃光所有的頭發,只在腦後留下銅錢大小面積的頭發,再紮成小辮子,稱為「金錢鼠尾」。

而隨著他們入關後取得了對中原的統治,便把這種發型強制推行開來。

不過隨著後續的「中文化」,滿洲人的頭發覆蓋面積也逐漸擴大了一點,辮子也更粗了一點,就像蛇的尾巴,但是這也和清宮劇裏的發型有很大的出入。

而市井中的人不論男女都神色麻木,仿佛對這窮苦的生活已經習慣。

現代技術高畫質修復上色的老照片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那些錦衣玉食的旗人,因為祖上的功勞,他們生來就能夠享受官府的俸祿。

艾拔卡恩的照片中,清朝的百姓並非被電視劇所描繪的那樣富足繁華。而是在政治黑暗的籠罩下,飽受苦難的底層百姓。人們的眼神中沒有光彩,臉上沒有笑容,仿佛是被歷史的滄桑拖垮的枯木。而在這個時候,慈禧太後的去世和溥儀的即位,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慈禧雖然在政治上有一定手段,卻對於新興思潮抱持頑固態度,守著腐朽的帝制,只願茍且偷生。清朝末年,正是戊戌變法將清朝推向崩潰的邊緣。光緒帝希望透過變革挽救王朝,可是在強大的封建思想面前,他顯得力不從心。於是,百姓繼續忍受著辮子束縛的苦痛,沈浸在歷史的灰暗之中。

因此清末時中國的男人不論滿漢,打扮都相差無幾;而漢族女人是上衣下裙,滿洲女人則是頭頂旗頭,身穿旗裝,並且有一雙天足。

而這些身居高位的旗人的神色明顯要比那些平民百姓自然很多,但是也多半都是一副正襟危坐、面無表情的姿態。

這也和當時普通中國人對攝影和科技的態度有關,總體上清朝是一個閉塞愚昧的時期,宗教崇拜大於科學認知,對外來文化十分排斥,甚至認為這是「奇淫技巧」。

當然,照相機也被安上了妖魔化的帽子,清朝人覺得這個東西既然能夠把人的影像留存下來,那麽一定是透過「攝魂」的方式,如果經常照相,那麽人就會變成行屍走肉。

據說艾拔在鄉間朝著一隊農夫拍照時,就被大罵是要攝人魂魄的外國鬼子。

而那些見識比較多、生活比較好的王公貴族雖然對相機不排斥,但是也會認為照相露出笑容是「不規矩」的行徑。

並且現在流行的半身照在當時也不被接受,因為清朝人認為照相只照半個身子像極了被「腰斬」而死的樣子。從這些照片和清朝人對照相的態度,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蒙昧,也體會到了無知會給人帶來多麽可怕的後果。

艾拔的照片內容雖然稱不上是「美麗」,但是卻反應了那個時代的真實影像,讓我們感知到真正的歷史。

除此之外,法國還為了向國內宣傳在遙遠的東方中國發生的一切,在自己國內的報刊上用繪畫的方式描述了晚清中國。 簡單幾幅如下:

沙俄軍隊攻打旅順要塞,9月25日,1904年

李鴻章,左右是沙俄軍隊和日本軍隊,1900年

馬錢德上校在指揮救火災,1901年

發生在滿洲裏的日俄戰鬥,1904年10月2日


上海:衙門差役抓人,1906年

在天津的德國和英國,1901年

義和團成員被斬首,1899年至1901年

袁世凱切掉喜愛的辮子,1912

在上海:華倫將軍檢閱法國軍隊,1900年

法國人和沙俄人和日本藝伎,1904年

在中國飛的第一架飛機,1911

清末新軍,1909

義和團運動,1900年

殺死古連德男爵(德國部長),1900年

哈爾濱被棒刑的中國人,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