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八路軍一個旅,政委是少將,副旅長是中將,旅長是大校

2024-07-19歷史

導讀: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八路軍各部在「持久戰理論」的指導下,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堅持敵後抗戰,力量不斷壯大。

很多地方遊擊隊和獨立團在與敵人作戰中,迅速成長起來,人數和戰鬥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鑒於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部隊經過改編後,一躍成為主力部隊。

例如在1940年5月,根據組織上的指示,冀西遊擊隊和贊皇縣獨立團合編成了新編第11旅,隸屬於129師,一躍成了八路軍的正規軍。

作為八路軍一支旅級部隊,新編第11旅走出了多位開國將軍。按照正常情況,旅長的軍銜應該最高,其次是政委,然後是副旅長。可是在1955年大授銜時,新編第11旅的情況恰好相反,副旅長軍銜最高,是開國中將,其次是政委,是開國少將,本應最高的旅長,卻只是開國大校。

新編第11旅的旅長、政委、副旅長都是誰?為什麽在1955年大授銜時,差別這麽大呢?

一、政委黃振棠(開國少將)

1912年,黃振棠出身於江西省上猶縣,少年家貧,為生活只能到地主家當長工,受盡了壓迫和剝削。1930年,農民運動在上猶縣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受革命思想的影響,年少的黃振棠加入了少先隊,並跟隨農民赤衛隊進行暴動,帶領窮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

1932年,20歲的黃振棠正式加入紅軍,因為頭腦聰明,有文化,在不久後,就被推薦進入瑞金共青團學校學習。經過系統的學習,黃振棠的思想覺悟和理論知識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他今後長時間擔任政工幹部打下了基礎。

從學校畢業後,黃振棠被派往紅21軍擔任青年幹事,後調任紅3軍團擔任營政委、團政委,參加了反圍剿和長征。雖然一直擔任政工幹部,但黃振棠打仗一點不含糊,在長征途中的婁山關戰鬥中,他指揮紅軍一個團,擊退了敵人六個團,並一舉拿下城池,創造了紅軍史上的奇跡。

紅軍到達陜北後,他再次被選派進入紅軍大學進修,畢業後升任紅31軍91師代政委,成了一名師級將領。

抗戰爆發後,黃振棠擔任129師385旅769團政委,與團長陳錫聯(開國上將)一起,帶領部隊開赴抗日前線,參加了忻口、太原會戰,以及震驚中外的夜襲陽明堡戰役。1939年6月,擔任385旅政治部主任。(旅長是上將陳錫聯,副旅長是少將汪乃貴,參謀長是中將範朝利)

1940年新編第11旅成立後,黃振棠擔任政委,與旅長、副旅長一起帶領11旅參加了129師的一系列勝仗,包括著名的 長生口、神頭嶺伏擊戰,表現十分出色的。

作為八路軍的旅級幹部,其實黃振棠在紅軍和八路軍時期的資歷和職務,完全符合中將標準,只是在解放戰爭中,他的表現中規中矩,職務和級別一直不高,才錯失了競爭中將的機會。

在解放戰爭中,黃振棠一直是旅級幹部,直到1949年才升任第一野戰軍第63軍副政委,成了副軍級幹部,因此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也算正常。建國後還曾擔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於1996年病逝。

二、副旅長秦基偉(開國中將)

在第11旅中,副旅長秦基偉的軍銜最高。同時他也是三人中參加革命最早的,紅軍時期職務最高的。1929年,15歲的秦基偉就參加紅軍,走上了革命道路。雖然年紀小,但秦基偉打仗英勇,毫不畏懼,不久後就從班長升任排長、連長。

1931年,在攻打黃安城的戰鬥中,擔任手槍連長的秦基偉,因為不能上前線沖鋒陷陣,氣沖沖地找到營長,發牢騷說:「老子不想站崗了,要去前線打仗。」營長見他一臉怒氣,平糊地說:「好啊,把兵留下,你愛去哪去哪。對了,將手槍也留下,拿著大刀去打吧,完了封你為秦大刀。」從那之後,秦基偉就有了「秦大刀」的外號。

在戰場上,秦基偉是出了名的不要命、沖得快,因此在戰場上履歷戰功,職位也不斷升高,長征時已經是紅四方面軍補充師的師長了。

抗戰爆發後,秦基偉先擔任129師獨立支隊司令員,後前往晉冀豫軍區任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帶領部隊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1940年,新編第11旅成立,任副旅長。後升任太行軍區司令員,在抗戰後期,率領部隊和民兵,展開了對日軍的大反攻。

1945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成立時,擔任第六縱隊18旅旅長,當時縱隊司令員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近山中將。在解放戰爭中,秦基偉開始大放異彩,先是擔任第9縱隊司令員,在黃海戰役圍殲了黃維兵團,後又任二野15軍軍長,率軍渡過長江,一直打到大西南。

1951年,作為15軍的軍長,率部入朝參戰,在上甘嶺戰役上堅守40多天,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打出了軍威、國威。正是因為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的出色表現,在1955年,秦基偉作為正軍級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

三、旅長尹先炳(開國大校)

在新編第11旅,尹先炳雖然是旅長,但他紅軍時期的資歷和職務,都比不上政委黃振棠和副旅長秦基偉。1930年參加紅軍後,尹先炳表現一般,從班長到排長、連長,最高只是團參謀長,與黃振棠、秦基偉兩人擔任師級幹部相比,低了很多。

抗日戰爭爆發後,尹先炳擔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政委李誌明(開國少將),參謀長歐誌富(開國少將)。

1940年,冀西遊擊總隊成立,尹先炳擔任副司令員。在與日軍作戰期間,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逐漸展露出來。在黑水河一戰中,他冷靜指揮部隊,伏擊了日軍一個士官中隊,全殲300多敵人,其中軍官就多達100多人,因此名聲大振。

解放戰爭時期,尹先炳與秦基偉的職務基本相同,先擔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第2旅旅長,(秦基偉是六縱18旅旅長),後升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1949年,擔任二野第16軍軍長,(秦基偉是15軍軍長),參加了淮海渡江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尹先炳入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帶領第16軍入朝參戰。當時16軍是第一支合成部隊,全軍裝備現代化武器,包括大量重型火炮和坦克,在火力上足以與美軍媲美。在入朝第一戰,尹先炳就指揮16軍打了敵人一個下馬威,猛烈的火力直接促成了停戰協定的簽訂。

雖然紅軍時期職務略低,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尹先炳的職務和級別足以授中將。以16軍為例,政委是王輝球中將,參謀長是楊俊生少將,作為首任軍長的尹先炳,授中將實至名歸,最少也應該是少將。可在1955年時,他只得到了一個大校軍銜,成了全軍唯一一個不是將軍的軍長。

其實,在最初的評銜名單中,尹先炳是中將軍銜,之所以連降兩級成了大校,是因為他在個人生活作風上犯了錯誤。

據稱,他在業余時間,喜歡上了跳舞,將舞伴當作秘書帶在身邊。後來舞伴有了身孕而自殺,這件事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所以他才被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