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深度:為什麽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而羅馬之後就再無羅馬了呢?

2024-01-20歷史

古代西方世界的歷史中,羅馬是一個巔峰,其巨大的疆域到今天仍然無可匹敵,更重要的是,羅馬體系如此成功,以致於擁有超長的待機時間,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都沒有做到的。

羅馬成為一個跨地中海東西和南北的帝國,從公元前129年建立亞細亞行省算起,到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存在了超過600年,東羅馬全盤繼承了羅馬的治理體系,此後直到公元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又存在了將近1000年。

但是,西羅馬滅亡之後,歐洲四分五裂的狀態一直延續到今天,再也沒有統一過,也就有了「羅馬之後再無羅馬」的說法,而中國在分裂之後總能再次統一,這是西羅馬的繼承者歐洲後裔所沒有做到的。

這其中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麽羅馬帝國能夠維持這麽長的時間但最後還是分裂了?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麽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再也統一不起來了?

第一個問題對現代中國的意義在於,怎樣擺脫中國歷史上的300年王朝周期律,至少不要這麽短命;第二個問題對現代中國的意義在於,大國再次統一竟然不是必然的,所謂合久必分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分久必合則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也就是說,中國有可能擺脫王朝周期律,維持足夠長的時間而不分裂,甚至永遠不再分裂,但是如果分裂的話,就有可能再也統一不起來了,這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的。

有人說我就不想要統一,就想要分裂,做小國寡民挺好的,這種人無論到哪個國家,恐怕都要被趕出來,不排除被打死,比如在烏克蘭或者巴勒斯坦,在中國的話好一點,應該不會有性命之憂。

下面我們就試著解答這兩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準備幾樣工具,這個工具就是類似於公理、定理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基本論斷。

玩過角色扮演類遊戲的人都知道,角色的血條一旦清空就沒命了,如果在這之前只要能夠得到足夠的回血,那就怎麽也不會死掉,國家也是這樣,有回血就生,無回血就死。

基本論斷之一:維持國家統一而不分裂的條件有且只有得到回血,血條不被清零。造成國家分裂的因素有且只有不停掉血,直到血條清零。彌合分裂成為統一國家的條件有且只有不斷回血,血條增厚。

下面是解釋性的一段文字,比較抽象,跳過不看也是可以的,但不代表不重要,相反,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精華所在。

回血其實就是造血的速度比失血的速度更快,反之就叫掉血,造血可以分為民間造血和政府造血,一個國家的政府造血對應的是本國的民間失血,再加上別國的失血,或者成為別國的造血物件,可以用負數來表示。

民間造血的唯一來源是人的勞動,人的本性是不愛勞動的,但是在生存和自私欲望的驅使下,勞動積極性是可以被調動出來的,這些欲望本來就是天生的,所以民間造血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差別在於孰多孰少。

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必要勞動是要被勞動者及其家人消耗掉的,勞動者人數再多,這部份勞動也不會有任何剩余,剩余勞動才是總民間回血的來源,勞動者人數越多,勞動效率越高,總的民間回血就越多,這跟調動人的勞動積極性是正相關的。

如果總的勞動產出不變,那麽必要勞動越低,剩余勞動就會越高,但是提高必要勞動,在自私欲望驅動下,會帶動勞動積極性提升,從而使總的勞動產出增加,甚至反而使剩余勞動更多,不過也有可能在生存無憂的狀態下,開始摸魚劃水,不思進取了,正反兩種驅動力是同時起作用的。

由於分配不均、流通不暢、資訊不通等等問題,民間回血總是要損失掉一部份,但是相比於人為幹涉而打壓了勞動積極性,所造成的民間造血損失,後者往往顯得更大,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前者有時候也會造成人的勞動積極性降低,所以對於前者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完全的自由放縱也是有害的。

從剩余勞動的概念中,我們也不難理解,這是逐年累積的,累積越多,基於人的本性,勞動積極性自然就會越低,從而主動減少剩余勞動,造成民間回血減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周期的本質原因。

以上這些都會影響到民間回血,當然也就會影響到國家的統一和分裂。

政府造血所對應的本國民間失血,不僅僅是稅收和勞役,還包括但不限於借債、沒收、罰款、鑄幣等等;對應別國的失血,則包括但不限於強搶物資、強迫勞動、商品剪刀差、借債、受援、輸出貨幣等等。

政府造血會造成民間失血,如果民間失血大於民間造血,也就是民間掉血,這時政府造血就會陷入兩難,要麽繼續讓民間掉血,要麽讓政府掉血,這都會導致最後死翹翹,無非是快慢的問題,此時唯一的選擇就是擴大對別國的造血,或者說更多地讓別國失血。

從外國造血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外國取得民間造血之後,再給政府造血,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對外進行政府造血,比如強迫收購外國資產、政府借入外債等。

到這裏就要引入另一個重要概念了,這就是造血過程中,有經常性收益和非經常性收益之分,經常性收益也叫主營收益,非經常性收益也叫一次性收益。

比如政府借入外債,本質上是一種對外貨幣輸出行為,當這種借款可以不停地借新還舊,一直迴圈下去,這就是經常性收益;如果做不到迴圈不斷地借債,就是一次性收益。

經常性收益的確定性比較高,持續時間比較長,而一次性收益則相反,透過這個概念性的指標,我們就可以來判斷國家統一的穩定性如何,以及維持統一的時間長短如何了。

很顯然,實作經常性收益的難度和復雜度,要大大高於一次性收益,比如,能夠經常低成本地借到外債很難,涉及到諸如信用度、安全性、流動性、扣除通脹後的實際收益率等等,世界上沒幾個國家能做到,而國家偶爾借債的話,則幾乎沒啥難度。

經常性收益實作起來比較難,但是一旦成功實作了,那麽總收益要遠大於一次性收益,如果計算消耗和未來風險等成本因素,即使在短期內比較,一般來說經常性收益也是占優的。

基本論斷之二:經常性收益的多少決定了回血的穩定性和時長,也就決定了國家的穩定性以及維持多長時間。

有了以上兩個基本論斷,我們再來回答本文開頭的兩個問題,就不會有千頭萬緒,無所適從的煩惱了,思路也就一下子清晰起來了。

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國家,造血和失血,以及經常性收益和一次性收益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有各種公開的統計數據,可以說是一目了然,在古代可沒有這些,想要重構這些數據很困難,但是不妨礙我們用現代思路去解決問題。

國家經常性收益常見的之一是稅收。

歷史上稅收種類繁多,五花八門,大致有這麽三類,包括人頭稅、財產稅(動產和不動產)、流轉稅,不管怎麽分類,都是來源於剩余勞動。

按照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理論,稅收既不能過重,否則稅源將會萎縮,稅收反而會降低,也不能太輕,否則政府造血不足,國家將無法維持,因此稅收往往缺乏彈性,不能任意增減。

受到經濟周期和自然環境變動等客觀規律的支配,以及對外造血能力的漲落,都是不可控的,稅收的多少當然也是人力所不可控的。

另外,征稅的成本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直接對每個人征稅,還是透過中間人征稅,亦或是兩者混合,兼而有之,都是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減去成本之後的稅收凈收入,才是真正有效的。

國家經常性收益常見之二的是發行貨幣,國家透過壟斷貨幣發行權來實作。

在古代,一塊錢成本的金屬貨幣,發行人可以當兩塊錢或三塊錢來用,且立刻生效,到了現代,一張成本只有幾分錢的紙幣,甚至可以當100塊錢來用,只不過這其中的差價,要經過多年的稅收,才會回到國家的錢袋子裏面。

國家借債也是一種發行貨幣的行為,不同的是這個錢馬上全部到了國家的錢袋子裏面,而且相對來說是可控的(不是絕對的),成本也極低,彌補了稅收缺乏彈性、費心費力且不可控的缺陷。

由於這種做法會引起通貨膨脹,相當於從每個擁有貨幣的人的口袋裏拿錢,因此也被叫做鑄幣稅,國家借債理論上雖然不會引起通貨膨脹,但如果借債太多,連本帶利的還不起了,那就只能發行貨幣還債了,最終還是會引起通貨膨脹。

此外,國家經常性收益的來源,不完全統計,還有壟斷經營和轉讓、資產出租和出售、制度性罰沒和搶劫等等,有的已經過時了,有的現在依然存在。

現在我們回到開頭的兩個問題上來。

羅馬和中國封建王朝的大國崛起,緣於民間造血能力強,又透過學習和實踐,掌握了難度很大的政府回血的治理體系,並且在經常性收益和一次性收益的權衡中,果斷選擇了前者,這在古代堪稱偉大。

羅馬和中國封建王朝的大國衰亡,緣於民間造血能力的鈍化,政府回血變成政府掉血,即勞動積極性的整體下降,同時對外敵我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帝國還是那個帝國,而人早已不是原來那些人了,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了。

如果沒有什麽外力作用,表面似乎還很強大,一旦外力作用加大,不一定很強大,就會支持不住了,如同當年大國崛起時的同步逆轉,從統一回到分裂狀態。

羅馬的超大疆域和超長待機得益於:一是水陸結合的交通體系,造成稅收成本比較低;二是同樣的原因,物流成本比較低,商品經濟盛行,發行貨幣收益比較高。

總的來說,就是羅馬的經常性收益比較多,這一點要比中國這種大陸型國家更加有利,羅馬所達到的成就,是古代世界史上的巔峰,也就說得通了。

那麽,為什麽羅馬之後就再無羅馬了呢?還是要從本文的兩個基本論斷說起。

我們說過,實作經常性收益是很難的,對於大國來說,尤其復雜,程度呈指數級上升,需要一大批能夠相互協同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來完成,我們通常稱之為文官系統。

我們知道,羅馬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是一種字母文字,經過將近1000年的時間,到了西羅馬滅亡的時候,官方語言已經成了古拉丁語,跟當時民間所說的拉丁語,幾乎就相當於是一門外語了,但因為是官方語言,所以學習的人自然趨之若鶩。

這時西羅馬滅亡了,還有幾個人有動力去學習這門外語呢,雪上加霜的是,東羅馬雖然還存在,但官方語言是希臘語,想要上進的人也是樂衷於學希臘語,於是,包括歷史、文學、法律等一整套羅馬治理體系,都被塵封了起來,原來西羅馬境內的文化水平出現了斷崖現象。

這麽一來,分裂之後的西羅馬即使可以短暫地統一起來,也維持不了多長的時間,因為實作不了經常性收益,事實也是如此,而查理曼帝國分裂之後,就連短暫的統一也做不到了,這是為什麽呢?

當時唯一有動力學習古拉丁語的,只有基督教教會神職人員,算是保留了一點點文化火種,但是教會也沒有動力去傳播古拉丁語,因為這時正好可以壟斷對【聖經】的解釋權,清除基督教中的異端教派,把教權統一在羅馬教廷手裏。

基督教羅馬教廷一家獨大之後,當然就不希望歐洲出現統一的國家實體,因為這會導致權力的遺失,這一點只要看看東羅馬帝國東正教大牧首的境遇就知道了,羅馬教廷樂見一盤散沙的局面。

並且為了維護這樣的局面,所有想要做大做強的國家實體,還會被羅馬教廷以清除異端的名義,號召其它國家實體群起而攻之,這是一股強大的分裂勢力,這要是還能統一真就見鬼了。

中國歷史上出現文化斷崖的情況也是有的,而且有很多次,比如兩晉時期北方五胡亂華,北方人「衣冠南渡」,這就表明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北方出現了文化斷崖,「衣冠」不是衣服帽子的意思,而是指穿衣戴帽的文化,還有南宋被蒙古滅亡後,有「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意思也是文化斷崖。

古漢語更是晦澀難懂,不要說甲骨文、金文等上古文字,即便是繁體字書寫的古代文言文,不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那也是看不懂的,要想精通的話,沒個十年功夫恐怕是不行的,這跟學一門外語沒啥區別。

中國封建王朝能夠從分裂中一次又一次地統一,不是因為漢字比拉丁文字更易於學習和傳播,根本的原因在於分裂勢力不得人心,始終成不了氣候,幹不過統一勢力,總的來說就是分裂勢力弱小。

所以本文標題問題的結論就是:原因有且只有看分裂勢力的強弱程度,分裂勢力強,就無法統一,分裂勢力弱,就能一次再一次地統一。

當今世界分裂勢力之強,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大陸心心念念70多年,想要統一台灣而不可得,100多年前跟大清還是一個國家的蒙古國,已經永久分裂出去了;北韓半島南北統一基本不可能了;俄羅斯想要統一祖輩曾經的國土烏克蘭,狗腦子打成了豬腦子,也不太可能統一得了;猶太人使出渾身解數,即使拉上了美國,想要一統巴勒斯坦地區,70多年快80年了還在打個不停,如今兩國方案已經成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的共識,也就是既不是以色列統一巴勒斯坦,也不是巴勒斯坦統一以色列,而是分裂成兩個國家。

這種強大的分裂勢力,跟基督教的分裂傳統有很大的關系,從中世紀一直延續至今,二戰之後是美蘇冷戰,這兩個國家都有基督教背景,一個是基督教新教,一個是基督教東正教。

這期間,地球還是這麽大一個地球,聯合國成員國多了150多個,其中大部份是新誕生的國家,也就是從原來的國家分裂出來的。

美國當年為了強行將越南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不惜派兵武裝幹涉,最高峰時期在越參戰美軍超過50萬,期間在當地進行了慘絕人寰、種族滅絕式的殺戮,光造成的平民死亡就超過200萬人,可見基督教分裂勢力有多麽瘋狂,多麽反人類。

當然,基督教分裂傳統只是一方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來說,分裂別的國家還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比如建立緩沖區,對美國來說,北韓南部就是日本的緩沖區,越南南部就是菲律賓的緩沖區,印尼是澳洲的緩沖區,台灣則是第二島鏈的緩沖區等等。

還有,分裂之後的國家自主能力更差,更加依賴並依附於超級大國,從而把最寶貴的國家主權讓渡了出去,沒有比擁有權勢更上頭,更值得追求的了。

現在無論哪個國家,分裂之後一旦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再想要重新統一,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中國恐怕也不能例外,所以絕對不能容許台灣搞任何形式的胎毒。

基於同樣的原因,中國的國家統一是核心利益的核心,任何地方都不能分裂出去,始終對分裂勢力形成高壓態勢,不容有失,值得每個中國人用生命去維護。

至於中國封建王朝所謂的300年王朝周期律,則不是什麽鐵律,只是過去的封建王朝自身封閉、科技進步停滯、經濟周期,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羅馬的超長待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們現在完全有可能延長這個待機時間,翻倍甚至翻幾倍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