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86年,毛新宇赴朝為毛岸英掃墓,被一大媽突然摟住:你是什麽人

2023-12-28歷史

1950年10月19日的晚上,年僅28歲的毛岸英帶著滿心的憧憬、還有些許的不舍離開了家鄉,跟隨彭德懷率領的誌願軍先頭部隊進入了北韓半島。

之所以懷著滿心的憧憬,是因為他在不久之前,主動找到被任命為誌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一臉急切地央求道:「彭叔叔,您就讓我參加誌願軍吧」。

對於毛岸英這個年輕人,彭老總是打心底裏喜歡的,但當他聽到這個請求的時候,卻瞬間收起了原本和藹的笑容。

「這件事沒得商量,只要我還是誌願軍司令員,我就不會同意你去北韓」。

彭德懷的本意是好的,畢竟誌願軍開赴北韓之後,面臨的將是種種未知數。他們的對手太過強大了,包括美、英、法在內的17個國家的聯軍,這意味著一場惡戰的來臨。

僵持不下之際,毛岸英找到了父親毛主席。

當毛主席得知毛岸英想要去北韓的時候,表示出了強烈的支持。

「誰都是爹娘生養的,別人的孩子能上戰場,我的兒子也能上戰場!」

在毛主席出面之下,彭老總終於點頭同意。

這對於毛岸英來說,確實是個好訊息,畢竟當初在蘇聯的時候,他就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並且因為英勇的表現受到史太林的專門接見,還親手送給他一把手槍留作紀念。

但令毛岸英感到些許不舍的、正是他的新婚妻子 劉思齊

兩人在一年前剛剛步入婚姻殿堂,可現如今卻要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狠心地離她而去,毛岸英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絲不舍與虧欠。

當大部隊急行軍的時候,毛岸英小心翼翼地將兩人的結婚照捧在手心看了又看。

然而,不幸最終還是發生了。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犧牲在了北韓戰場。

彭德懷悲痛地將這個訊息匯報給了國內,當毛主席得知時,瞬間濕紅了眼眶,但偉人依舊強忍著心酸與淚水,迫使自己平靜地說道:「打仗哪有不犧牲的道理?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

俗話講落葉歸根,但毛主席卻豁達地表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就這樣,毛岸英永遠地沈睡在了異國他鄉的那片土地下。

毛岸英墓,就在北韓檜倉郡誌願軍烈士陵園內,在他犧牲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劉思齊、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等人都曾來到過這裏,看望毛岸英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英烈們。

除此之外,每逢清明節、或者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紀念日等特殊的日子裏,中朝兩國人民便會自發地來到這裏,為毛岸英等英烈們添土獻花。

1986年時,年僅16歲的毛新宇就跟隨青年代表團來到了北韓,並且特地抽出時間來到大伯的墓前看望。

然而,正是因為這次行程,毛新宇意外遇到了一位北韓大媽。

這位「阿媽妮」見到毛新宇的第一眼,就仿佛認出了他的身份,不僅跑上前去一把將他緊緊抱住,甚至還痛哭流涕起來。

這也讓年幼的毛新宇了解到了大伯壯烈犧牲前後、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1

1930年,毛岸英剛剛8歲,卻經歷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時光。

他的母親楊開慧被反動派抓了起來,並在不久之後壯烈犧牲。

親眼目睹母親的離開,這成為他幼小心靈永遠抹不去的疤痕。

好在那個時候毛岸英年紀太小,再加上家人的不斷努力,毛岸英終於獲得了保釋的機會。

從牢獄中脫困之後,毛岸英帶著弟弟毛岸青孤苦伶仃地生活,他們先是在一家由地下黨成員創辦的幼稚園過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在上海街頭流浪了3年之久。

直到1936年,衣衫襤褸的兄弟二人才被地下黨的同誌找到,組織上出於對他們的保護,決定將毛岸英、毛岸青送到蘇聯學習。

在蘇聯的十年時間裏,毛岸英終於從一個懵懂的孩子、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軍人。

他不僅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還順利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獲得了蘇聯紅軍中尉軍銜。

1946年初,蘇聯方面決定送毛岸英回國,臨行之際史太林特意與他見了一面。

史太林一直以為,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就像一個「花瓶」,在戰場上肯定會被嚇得狼狽不堪。

結果前線頻頻傳來的訊息,讓史太林不得不重新審視起眼前這個年輕人,他的眼神堅定、思維敏捷、在戰場上毫不畏縮,的確是個不錯的青年才俊。

剛一見面,史太林就滿面笑容地伸出手,與毛岸英緊緊握住,拍著他的肩膀說道:「年輕人,你和你的父親一樣,都將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隨後,史太林還特意送給毛岸英一把手槍作為紀念。而這把手槍,則被毛岸英小心珍藏,直到犧牲時那把槍還在身邊。

當闊別近20年的父子再度重逢時,毛主席的眼中閃爍著淚光,他努力地平復著激動的心情,再三地叮囑道:「你在蘇聯住的是洋樓、上的是洋學堂,對於國內的事情陌生,現在需要你去實踐摸索了」。

聽著父親的諄諄教誨,毛岸英重重地點了點頭,從那以後他紮根在解放區的農村,搞土地改革、搞宣傳工作,和當地的窮苦大眾們同吃同住。

那段日子雖然艱苦,但對於毛岸英來說卻受益匪淺。

2

新中國成立半個月之後,也就是1949年10月15日,27歲的毛岸英與20歲的劉思齊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劉思齊是烈士劉謙初與老革命家張文秋的女兒,這二位都是毛主席的革命戰友。

劉謙初犧牲之後,年幼的劉思齊便跟隨紅軍隊伍來到了延安。

1938年春節的時候,8歲的劉思齊為紅軍戰士們演出了一場經典話劇【棄兒】,令毛主席印象深刻。

當毛主席從身邊人口中得知,這個小女孩竟然是劉謙初的女兒時,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道:「小丫頭是烈士的後代,我們應該好好培養她」。

就這樣,劉思齊成為了毛主席的幹女兒。

當毛岸英回國之後,兩人第一次見面便互生好感,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最終攜手面對延綿的荒漠戈壁立下了海誓山盟。

這場婚禮非常簡單,甚至可以用「寒酸」來形容。

因為毛主席曾親自交待過,你們兩個能走到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婚禮的排場問題,那都是次要的。

正因如此,二人低調舉辦了婚禮,沒有大擺筵席、只是邀請了一些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了頓飯,連禮金都沒有收。

就在毛岸英憧憬著未來甜蜜的生活時,北韓半島卻燃起了戰火。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悍然出兵幹涉,導致戰場蔓延到了中國東北邊境鴨綠江邊。

除此之外,美國杜魯門政府甚至直接派遣海軍艦隊駛入台灣海峽,企圖組織我軍解放台灣。

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挑釁,毛主席當機立斷,成立誌願軍抗美援朝。

當毛岸英得知這個訊息後,瞬間摩拳擦掌起來。

他直接找到剛剛被任命為誌願軍總司令的彭老總,直截了當地表示:「彭叔叔,我也想去北韓戰場」。

對於這個要求,彭德懷並沒有答應,畢竟毛岸英太年輕,萬一在戰場上有什麽閃失,自己恐怕會一輩子活在愧疚之中。

吃了「閉門羹」的毛岸英並不氣餒,他又找到了父親,由他出面替自己說幾句話,最終彭老總只好點頭同意。

10月19日,毛岸英跟隨部隊進入了北韓,在誌願軍司令部擔任機要秘書兼俄語轉譯。

然而,就在誌願軍入朝一個多月之後,悲劇還是發生了。

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向往常一樣在大榆洞的指揮所裏處理檔,不料遠處卻傳來了一陣轟鳴聲。

毛岸英當即意識到,肯定是敵人的轟炸機來偷襲,於是趕緊召集身邊的戰友們註意隱蔽。

就在他掩護戰友撤離的時候,4架美軍轟炸機朝著指揮所的位置投下了幾枚汽油彈,炸彈落地的那一刻瞬間燃起熊熊大火。

等到敵機離開後,彭德懷等軍隊首長指揮戰士們搶救傷員的時候,發現了已經犧牲的毛岸英。

彭老總是含著熱淚將這個情況匯報給國內的,而毛主席看過這份電報後,先是一怔,隨後淡淡地說了句:「打仗嘛,總是要死人的,不能因為他是我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

雖是那麽說,但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向來健談幽默的毛主席變得沈默了,常常一個人眺望著遠方、一根接一根地抽著煙。

後來誌司詢問毛主席,是否將毛岸英的遺體送回國內時,毛主席淡淡地搖了搖頭,語氣堅定地說道:「不必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就這樣,毛岸英與在北韓戰場犧牲的誌願軍烈士們,被妥善安葬在了檜倉郡的誌願軍烈士陵園內。

1958年2月14日,周恩來率領代表團抵達北韓平壤,與金日成確定了誌願軍撤離北韓的事宜。

那個時候的平壤漫天飄雪、寒風刺骨,但周恩來依舊堅持來到了檜倉郡烈士陵園,看望那些長眠於異國他鄉的烈士們。

他在陵園內漫無目的地走著,看著身旁一個個的墳塋不禁濕紅了眼眶。

突然,周恩來停住了腳步,走到一塊墓碑前仔細看了看,上面七個大字赫然在目: 毛岸英同誌之墓。

周總理伸出手小心地撫摸著墓碑,就好像回到多年前,他輕撫著年幼的毛岸英一般。

只是一瞬間,周總理再也克制不住心中悲痛的心情,眼淚劃過了臉頰。他悲痛地對隨行的陳毅、粟裕等人說道:「岸英吃過苦、打過仗,又在農村鍛煉過,在同齡的年輕一代裏,有他這樣經歷和鍛煉的人不多。岸英犧牲了,這對於黨、尤其是對毛主席,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3

1986年,中國青年代表團受邀來到北韓,其中一名人員的身份十分特殊,他就是毛主席的孫子毛新宇。

此時的毛新宇剛剛16歲,但早在多年之前他就從長輩們口中得知,自己的伯父安葬在了北韓。

每當他看到伯父的照片時,總會拉著伯母劉思齊的手問道:「我什麽時候能去北韓,去看看伯父啊?」

而劉思齊則一臉寵溺地看著他說道:「等你長大了,就可以去看望岸英了」。

自那之後,毛新宇心中就埋下了一個「快快長大」的種子。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見到素未謀面的伯父。

一直到1986年,16歲的毛新宇終於等來了機會,他作為青年代表團的一員奔赴北韓,來到了檜倉郡烈士陵園。

然而,當毛新宇正四處尋找伯父墓碑的時候,一個北韓大娘卻突然沖過來一把抱住了他。

突如其來的舉動把毛新宇嚇了一跳,他實在不清楚眼前這個大娘究竟要幹什麽。好在同伴有人會講一些北韓語,經過一番轉譯之後,他才終於明白:這個大娘不是壞人,她認出自己是毛岸英的家人,所以才做出這種舉動。

原來,當初韓戰日漸焦灼之時,美軍和韓軍常常派出戰機進行無差別轟炸。不知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因此丟掉性命、流離失所。

而這位大娘,當初還是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家人全部在敵人的轟炸下喪生,而她也被廢墟掩埋、雙腿被磚石砸得血肉模糊。

眼看敵人的下一輪轟炸馬上就要開始,而她卻被壓在廢墟下動彈不得,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是毛岸英不顧危險將她救了出來。

聽到這位大娘的描述,毛新宇失聲痛哭道:「他是我的伯父,是一位大英雄」!

在之後的日子裏,毛新宇又兩次前往北韓,每次都要到烈士陵園,給伯父掃掃墓、陪他待一會兒。

漸漸地,他也在心中立下一個誌願,那就是要把伯父的經歷寫成一本書,讓人們都能了解伯父那偉大無私的一生。

歷時多年,直到2000年新舊世紀之交,【我的伯父毛岸英】一書終於出版,也算是了解了毛新宇的一樁心事。

正如彭德懷所說:「國難到頭,挺身而出,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而毛岸英,他作為毛主席的兒子,卻主動要求前往北韓戰場,這份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後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