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分去大陸近一半兵力,為什麽台灣國民黨軍沒有趁機反攻?

2024-01-14歷史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一直將「反攻大陸」作為「基本國策」,始終做著整軍備戰,籌謀「反攻」的準備,特別是抗美援朝開始後,面對大陸近一半兵力派往北韓的事實,老蔣更是蠢蠢欲動,伺機「反攻」。

但是,戰爭更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奈何蔣介石百般籌謀、千方鉆營,但始終無法成行,且隨我一起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體會一下老蔣的不斷尋求希望,卻又不斷失望的無奈的心境。

一、無力「反攻」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一直將「反攻大陸」作為「基本國策」,隨時做著「反攻」準備,但韓戰前他的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無力「反攻」。

1.內憂

蔣介石敗逃台灣後,除了上下失敗的情緒,低落的士氣外,政治經濟更是一片混亂。

政治上,國民黨宣布台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態」,實行高度集權與軍事戒嚴結合的獨裁統治,反共肅共的白色恐怖籠罩全島;

經濟上,台灣島驟增的人口導致其經濟和社會一度崩潰,通貨膨脹,物資匱乏,物價飛漲,局勢十分混亂。

軍事上,此時台灣正面臨著強大的軍事壓力。解放台灣是中共中央的重要任務,進攻台灣的各項準備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而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損失了大量的兵力。戰爭初期,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兵員比為120萬比430萬,至1949年6月,雙方比例已調整為400萬比149萬。

此時的台灣不僅混亂,更是危機重重。

2.外困

此時,與國民政府交好的美國對於迅速潰敗失去大陸的蔣介石政府已經感到失望,甚至「厭惡」,他們認為中共勝利無法避免,將台灣視作一艘「沈船」,正慢慢與之「拉開距離」。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公開發表集中體現對蔣政策的【中美關系白皮書】,該檔是對國民黨政權的沈痛一擊。

美方指出國民黨的失敗是國民黨政權內部極度腐敗以及在軍事上指揮不力、戰略失誤等造成的,並非由於美國的援助不力,國民黨政權非但無法阻止亞洲共產主義的擴張和侵略,反而可能成為包袱連累美國。

這一表態的背後是美國政府對蔣介石統治集團強烈的不信任,同時還隱含著美國將削弱甚至停止對國民黨政權進行援助的資訊。

這對國民黨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蔣介石在震怒之余,「痛惜」美國決策者「缺乏遠慮,自斷其臂」。

但面對緊張的局勢,「台灣當局」又無力改變,不得不默默忍受。

這種情況下如何談及「反攻」?

二、壓制「反攻」

1.解放軍的威懾,不敢輕舉妄動

韓戰爆發後,為了防範盤踞台灣島的國民黨軍可能發動的進攻,中央政府做了諸多準備。

毛主席電示華東、中南軍區陳毅、鄧子恢等領導人,要他們根據北韓局勢以及「台灣當局」可能對廈門、汕頭等地大規模進犯的情況拿出對策。沿海駐軍隨即調整了兵力部署和戰略方針,加強了對重點地區和島嶼的防守,提出

「只有虎門、廈門、舟山、吳淞四處及珠江口外某些海島必須確保,不令侵入。其余一切海岸線,都不要守而要讓他進來,以利聚殲。」 「不論敵從海上來,從越南來,均應當讓其深入內地」,「我軍應當位於縱深機動地區,待敵深入,然後包圍殲滅之。」

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對威懾台灣國民黨軍可能的進攻,起到了重要作用。

2.美援的代價,不能輕舉妄動

在韓戰爆發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就聲明:鑒於共產黨軍隊的占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到太平洋的安全,並威脅到在該區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動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作為這一行動的應有結果,我已要求台灣停止對大陸的一切空海行動。第七艦隊將監督此事的實行。

這波操作有什麽深意?

這要從美國對台灣的重新評估說起。

韓戰導致東北亞局勢首先發生劇烈變化,美國基於其全球戰略的考慮,認為處於西太平洋防禦鎖鏈的台灣變得重要起來,特別是美國軍方一再強調台灣無論從地理還是遠東防禦上看,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是「一艘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如若被蘇聯捷足先登,美國將面臨巨大挑戰甚至災難。

如果說之前的國民黨政權是美國想甩開的包袱,是毫無希望的殘余累贅,那麽如今因朝戰機遇國民黨政權已然升值,「變成世界反共鬥爭中必不可少的馬前卒」。

盡管國民黨政權不令美國滿意,然而在維持台灣生存進而將其扶植為對抗遠東共產力量的威脅,成為此時美對台轉變冷漠態度的支點和基本目標。

至此,以韓戰為分水嶺,美台關系走出低谷。

美國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都開始給台灣提供有條件的援助。

但美國援助在使用範圍上有限制,僅限於維護內部安全或經濟發展,並非用於裝備國軍反攻大陸,並對其使用範圍進行監督。

隨著第七艦隊駛入海峽,軍援數額增長,幫助國民黨政權站穩腳跟,「台灣當局」穩定了局勢,成為韓戰極大受益者。

盡管美國是圖謀對台灣的控制,但透過美援,台灣成功從「包袱累贅」轉型為「有效資產」,借韓戰,台灣傍上了美國。這些都助長了「台灣當局」「反攻大陸」的氣焰。

面對這些改變,蔣介石心中暗喜,又看到了反攻大陸的希望!他一心想透過美國的援助,得到反攻的機會,一雪前恥;然而美國卻僅僅為其提供有代價的保護,只是想把台灣打造成為遏制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據點,對台灣「反攻大陸」並無興趣,第七艦隊的監督,也令老蔣不能輕舉妄動。

所以,於是,蔣介石只能尋找機會,另行謀劃。

三、籌謀「反攻」

面對 「反攻」無門,蔣介石只好把目光放在韓戰上,想方設法在戰爭中摻一腳,想透過對戰爭的參與,從而迂回謀劃「反攻」。為此,蔣介石執著參與,但三申三否,均夢破。

1.初次申請

在韓戰爆發時,蔣介石就有派出援兵的想法,他也給韓總統李承晚,表達了願意派兵共同抗擊共產黨的友好情誼。蔣介石認為:國民黨之所以痛失大陸,就在於不敢痛下決心,不敢冒險。今日黨國已無路可退,惟有拼死搏,方可收復河山。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這次機會。

隨著戰爭局勢對南韓的極為不利,李承晚和麥克阿瑟均希望台灣能夠出兵。台灣也做好了派遣軍隊三個師,約3.3萬人援助南韓戰場的準備。

然而此時的美國政府經過商討後,拒絕台灣出兵的申請。

拒絕的理由是:國民黨參戰會給中共派兵的理由,只會擴大戰爭,且國軍現代化裝備不足,與其派去參戰不如留著防衛台灣。他們認為,台灣想利用美國為它的軍隊謀取新的武器和物資。並且,國民黨的軍隊中有共產黨人活動,誰能保證派出去的中國的武裝部隊中沒有共產黨?

國民黨的申請被美國總部否決,蔣介石也深深意識到,美國的用意其實在壓制台灣,並不允許他參加國際事務。

2.再度請纓

戰場上風起雲湧,變化莫測。1950年9月,聯軍反攻勢如破竹,北韓發出緊急求救訊號。毛主席最終下達了「抗美援朝」的決定,迅速派兵跨過鴨綠江,並在兩次戰役中重創以美國為首的聯軍。

中共參戰後,老蔣對於美將「允許其派兵援韓」的問題上,就有了非常樂觀的預期,所以此次參戰的申請,已然是把派兵援助視為一個籌碼。為此,他特別強調:「如其重新要求我派軍援韓,仍照前議不變,但必須美國解除其阻我反攻大陸之宣言,此乃自然之理乎。」

對於戰爭的形勢發展,國際社會普遍不願再繼續擴大戰爭。對於動用國軍有可能帶來的影響,以英國為代表的盟國均提出了反對意見。

所以,對再次請纓的答復仍是「時機尚不成熟。無論從戰術和戰略上看,起用國民黨軍都是無法接受的,充其量只不過有一點表面價值。」

二次請纓又被拒,老蔣的「反攻」計劃,也只能擱淺。

3.三提援戰

1951年7月初,韓戰進入停戰談判階段,但雙方經過多次談判始終無法達成共識,聯軍於1951年夏冬兩季和1953年10月展開三次大規模進攻,中共方 面在1953年也發動三次進攻。

在此期間,蔣介石始終密切關註戰況,很明顯他並不想看到北韓停戰,一旦北韓半島實作和平,不論是中共還是美國都將可能做出不利於台灣的舉動,中共方面會將打擊重點南移,集中收復台灣,而美國也遲早難以對台進行庇護,新中國極有可能取代國民黨政權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代表中國,「台灣當局」將岌岌可危。

談判未果,戰場上仍在激烈廝殺。軍事力量的補充成為重要問題。

1952年蔣介石再提援韓,希望國民黨軍隊這支「隨時待命」的亞洲兵團能夠成為美國內部認為可以倚重的軍事力量。

老蔣認為此時解決韓戰最佳之策是反攻大陸,可一舉兩得。

他甚至做了三種返反攻方案:單獨反攻、中美共同反共和主力由南韓入東北占平津的反攻。

所以,當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後,蔣介石就大膽對美國代表提出他的要求:

1.對其新政府之希望能如俄之接濟共匪者接濟國軍反攻大陸;

2.解決韓戰之道惟有能使國軍反攻大陸;

3.要望世界大戰之避免亦惟有使國軍能消滅共匪;

4.對韓軍接替美軍之希望矣必須有國軍反攻大陸方能達成也。

為了決定性地解決北韓戰事,蔣此時提出的援韓方針中願意「以三個軍兵力投入韓戰,在敵後登陸作韓戰決定性之解決」並開創反攻大陸,解決亞洲共匪之契機。

當了解到艾總統的對待此事的目的是盡快結束朝戰時,老蔣又癟了,他的諸多反攻計劃又成了泡影。只能訕訕地表態:從前我軍援韓之諾言至今仍為有效,但我政府決不再自動請求援而已。

面對眾誌成城的解放軍,蔣介石也只能攀附美國,但在與美國政府的交往中是以相互利用為目的勾心鬥角。這樣的組合如何能達成一致的目標?

俗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夢做了多年,但終究是夢破。失去民心者,如何能得天下?

參考資料:

【2017年度文獻研究個人課題成果集】2018年6月1日【韓戰期間毛澤東、周恩來關於台灣問題的戰略思考】---單勁松

【浙江大學】2017年5月1日【「台灣當局」與韓戰】--王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