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遼朝與宋朝,哪個才是正統?三個朝代都沒有爭論清楚,依舊存疑

2024-01-13歷史

前言

什麽是正統?這一問題似乎容易回答,實則歷來爭論不斷。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歷程中,關於正統權力的來源和歸屬,不斷有新的見解湧現,古往今來見仁見智,無法尋覓一個固定的答案。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就奉「天命」為正統合法性的重要依據。

歷史上傳下來的神傳故事中,始終強調治世良君是得到上天嘉獎的。他們德配天地,仁攝四海,所以代表正統。 而那些顛覆王朝更替天命的強者,則往往被視為篡逆之徒。然而歷史的車輪並不會因為這些責難而停滯——王朝更替本就是歷史的常態。

今天的正統者,終將是明天的強盜;而那些被指為強盜的異族征服者,也同樣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轉變為新的正統。 六朝為鑒,無數爭論在歷史中上演。我們看到,正統性從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它是變動的、相對的,充滿了復雜性與灰色地帶。

那麽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什麽才算是正統?來自草原的北方民族政權,難道就不配獲得正統的認同?那些被歷史冷落的王朝,又是如何透過文化同化的路徑確立自身合法性的?種種疑問在歷史中彌漫開來......

萬變不離其宗,正統觀念源遠流長

中國歷史悠久,正統觀念也由來已久。從先秦到今日,對「正統」的認知一直在變幻。這其中蘊含著復雜的歷史脈絡和哲理追求。在先秦時期,正統信仰的雛形初步形成。當時的中原諸侯認為只有始祖後羿和後裔姬姓諸侯國才是正統,他們共同擁戴周天子作為天命代表。

主張天人感應的周禮體系確立後,中原各國更加強調起血統正統性。這種「德匹於天,命斯於人」的正統觀念為後世奠定了基礎。 到了秦漢時期,中原王權進一步加強。秦始皇透過武力征伐取得天下,但其正統地位並不穩固。所以秦二世時諸侯倒秦的口號就是「秦無德而失天命」。反觀西漢,透過呂太後的軟禁和恢復分封制暫時緩解了正統危機。

此後兩漢鼎足而立達四百年之久,奠定了漢族正統王朝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外敵入侵頻繁,中原地區長期動蕩分裂。這個時期的正統觀念比較混亂,各族政權你爭我奪,互不相讓。南北朝對立的格局一直持續到隋朝的武力統一。隋煬帝在位時期橫征暴斂,終於導致這個短命王朝的覆滅。 唐朝建立後,李唐君主任用賢能,實行仁政。

盛唐時期的文化成就和對外開放政策鞏固了唐朝正統地位,被後人譽為盛世。 然而好景不長,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日衰。此後五代十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讓正統信仰陷入混亂。直到宋朝才最終結束亂世,中原王朝的正統地位得到重建。

在這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我們看到正統信仰始終延續,但其內涵和外延卻時時在變化。盡管正統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但它對古代帝王的合法性意義重大。能否與天地同德,繼承先王正統,這關乎一個王朝的生死存亡。

正統之爭始於宋遼,結出金元明清果

自古以來,北方草原各族與中原地區頻繁交往,互有征討與通商。漸漸地,一些北方民族也開始向往中原的高度文明,產生了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他們雖然祖籍不同,血統迥異,但也希望融入中原社會,追求正統認可的地位。 其中影響深遠的首推遼朝。遼朝是由契丹人建立的北方大一統政權。創始人耶律阿保機形象機智,極富政治手腕。

他意識到想要長期統治中原漢人必須承認正統地位,遂采取一系列中文化措施以獲取正統性。 遼朝大力推行「招撫兩種」,對漢人文臣武將都加以重用。同時設定科舉取士,啟用大量漢族士人,遼朝的中文化政策極為成功。此外,耶律阿保機還化名立嗣,改契丹姓氏為漢人名字,創立了「劉蕭」皇族以求名正言順。

最後,阿保機更換國號為「大遼」,以示對中原王朝的尊崇和正統的繼承。這一系列舉措無疑增強了遼朝的正統性。 在此基礎上,宋遼之間實作了南北雙寇的格局。兩國使節頻繁往來,經濟文化互通有無。宋遼雙方對彼此地位都予以確認,宋為「南朝」,遼為「北朝」並立。這種相互承認的開明做法極為少見。

盡管名義上宋朝代表中原正統,但遼朝取得的正統地位也為南朝宋所認可。這一歷史時期可以說是南北極為和諧的局面。 然而這種歷史格局隨著金國的崛起而逐漸瓦解。建立者完顏阿骨打極具軍事才能,他一舉滅了遼朝。可就是這位優秀的統帥在建國之初也毫不諱言遼朝的正統地位,他坦言金朝是遼的私室子孫。

完顏阿骨打沒有興趣去爭辯繁瑣的正統問題,所以金朝初期對正統性的關註度並不高。 然而隨著金朝的漸漸強大和同化中原漢文化的程度加深,情況發生了逆轉。金章宗完顏亮是一個中文化極深的君主,他已可以流利使用漢語文言文書寫文章。以他為代表的金國漢族士人開始關註起正統性問題,並對此產生分歧。

金國內部一派主張金承續遼統,遼為正朔;另一派則認為宋朝方為中原正統傳承者。章宗在權衡之下做出判斷,他認定「遼據一偏,宋有中原,正統應在宋」。這標誌著金朝正式否定遼朝正統性,轉而傾向於對南宋正統地位的部份認可,以爭取自身的正統名分。 這一轉變也使得金宋間原本較為緩和的關系急轉直下,最終導致靖康之變的慘痛歷史。

蒙古帝國取代金朝統治中原後,形成了新的局面。元朝在開國之初對遼金宋三朝的合法正統地位還存在較大爭議。當然,由於這一時期正統性問題涉及蒙元自身血統歸屬的合法性,所以其復雜性也可想而知。經歷種種危機和變故後,到了元末,此一歷史難題仍懸而未決。直到脫脫這位謀士的出現,才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特的解決方案。

他打破陳規,提出「三國各自正統」的概念,即遼金宋三朝在各自朝代內都代表正統。這一開明的做法使元人對此難題的極端敏感性得以有效緩解。隨後,脫脫主持修正並成書了遼、金和宋三史,為奠定三朝史學奠定基礎,可謂功在史館。 然而,脫脫的這一開明做法並未在明朝得到沿襲。

明初理學之盛極力弘揚華夷之辨與血統論正統的理念。明人一心要將宋朝立為正統的代表,所以否定脫脫的做法,轉而大力倡導宋學。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楊士奇和王洙。楊舉經表示必須重修宋史以彰顯正統。王洙甚至直接否定遼金的合法性,他在修撰的【宋史質】中將遼金稱為「夷服」,一個字就否定其正統地位。

他們編修的宋史在當時產生巨大影響,被後人譽為體例精妙。然而過於強調血統正統性的這些做法卻陷入新的矛盾之中。因為明初的皇帝多是出身庶流的武人,哪裏談得上什麽正統王室。正如有論者指出,明人立論的漏洞太大,理據難以自圓其說。

清朝建立後,這一矛盾進一步激化。作為少數民族身份的滿清統治者,他們與金元遼時期的情況極為相似。如果按明人的立場不承認遼金為正統,那麽滿清的正統性就會變得站不住腳。於是,乾隆年間主編【四庫全書】的紀曉嵐提出新的正統觀點。

他主張「六朝正統並立」,即奉遼金宋元明清六朝均為正統。這一主張在學理上填補了明清正統之爭的漏洞,解決了清朝正統性的燃眉之急。自此,關於正統性的激烈論戰沈寂下來,歷時千年之久的爭議才得以暫時告一段落。

血濃於水,夷夏一家親

縱觀古代正統之爭的種種反復無常,我們會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不管是宋朝抑或遼金,不管是明清抑或元代,這些朝代的統治者血脈並不相同,然而他們卻都屬於中華民族這一整體。正如文章開頭所言,正統本就是個難題。

在我們用血統論正統之前,或許應審視歷史的連貫性和民族的團結性。 歷史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它留給我們的啟示卻是明確的。在正統認同問題上,我們不應執迷一個「標準配置」,而應抱定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正如清人所言,「不分族裔,一視同仁地承認遼金宋元明各為正統」。這種開明的歷史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無論你我來歷如何,我們依舊是骨肉同胞。唐宋明清,匈奴蒙古滿族,他們都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河流之中。 「正統」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不應為一時的名分爭執而割裂開民族的血脈和文化認同。 這才是真正的正統。

結語

古往今來,六朝融會貫通,文明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其精華融匯註入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我們當以開放胸懷和包容的視野,來審視輝煌的文明交融史。唯有如此,才可能獲得歷史真知,啟迪現實思考。 沒有永恒的正統,也沒有徹底的野蠻。我族群中人的歷史歸宿,本就是一個不斷調適變化,不斷包容消化的過程。 這才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