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民國小軍閥傳奇:統治閩南四年的「閩南王」張貞究竟有多少兵力?

2024-01-19歷史

地處中國東南部的福建省,數千年來,有一個極為獨特的稱謂——兵家不爭之地。因為,中華大地每逢戰亂,很少有軍閥會進攻福建,以福建為根基角逐天下。而且數千年來,也從沒有一個以福建為根基起兵爭奪天下並成功的例子。

福建在天下爭霸之時似乎極沒有存在感。往往是各方勢力廝殺紛爭,角逐出一個最強者統一了中原及江南地區之後,剩下的福建也就傳檄而定,不戰自平了。

為什麽福建會成為兵家不爭之地呢?這與福建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貌有直接的關系。福建省位於祖國的東南部,雖然沿海,但是相較於中國古代傳統的重心——黃河和長江流域而言,只能算偏遠地區。

而以山地為主、素來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八閩大地,堪稱要地沒地,要糧沒糧,要人沒人。最為關鍵的是,由於以山地為主,八閩大地的交通極為不便,望山還要跑死馬,更別說光靠雙腿了。

而且,由於福建以山地為主的地勢,還造成了巨大的交流問題。由於交通不便,別說外省,即便是福建當地的交流也很少。十裏不同音,在福建已經不是例外,而是正常現象,甚至,許多福建相鄰的兩個村的口音都截然不同。

正是因此,這個打起來極為艱難,守起來卻耗費錢糧,更沒有多少便宜可占的地區,讓各方勢力不約而同地失去了興趣。

也因此,地理學家顧祖禹曾這樣描述 :「福建偏居海隅,地勢艱險。如果據閩爭天下,則福建的兵力和錢糧不足以實作這一目標。」

不過,有野心角逐天下的勢力對於雞肋般的福建不感興趣,並不代表福建就沒人要了。事實恰恰相反,由於位置偏遠且易守難攻,福建成為軍閥割據的沃土。

僅在民國時期,福建就擁有四大地方軍閥。他們倚仗福建不被中央政府重視、易守難攻的優勢,各據一地,在福建橫征暴斂,過起了天高皇帝遠的土皇帝生活。而這些軍閥之中,就有占據閩南的「閩南王」張貞。

在人命如草芥的亂世,武力才是保證生命安全乃至於享受榮華富貴、掌握權勢的根本,民國時期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民國的各路諸侯們,絕大多數都是倚仗部隊起家,閩南王張貞也不例外。1884年出生於福建詔安四都鄉一個農家的張貞,之所以能夠擁有自己的軍隊,與他曾就讀於民國時期著名的軍校保定軍校的經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不過,年輕時的張貞還沒有蛻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軍閥,而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熱情的熱血青年。在入讀保定軍校之前,曾讀過私塾、上過中學的張貞,就曾接受過革命黨人的宣傳,並在辛亥革命爆發的前一年秘密加入同盟會。為此,他還專門改名為張貞,意思為「誌節不移,報國堅貞」。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張貞更是與同學一起組成漳州學生光復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張貞與許多福建學生一起到達南京,被黃興編入陸軍人伍生團,張貞更是參加了孫中山的警衛。

陸軍入伍生團解散之後,張貞和部份福建籍學生進入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軍官學校受訓,並進一步進入保定軍校第3期炮兵科學習。

也正是在此期間,張貞系統地接受了近代軍事理論的教育,並為自己日後成為軍閥奠定了基礎。在保定軍校學習期間,他也結識了許多日後大名鼎鼎的同學,例如新桂系軍閥首領白崇禧、黃紹竑、湖南王何健、國民黨大佬張治中等等。

1917年從軍校畢業回到福建之後,聽到孫中山在廣東成立軍政府發起護法運動,張貞和許多熱血的同學一起響應護法戰爭,並到達廣州就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軍處副官。

然而,由於各路軍閥各行其是,很快在廣東呆不下去的孫中山和陳炯明的援閩粵軍一起出兵福建。也正在此時,作為福建人的張貞,以第六軍第二工兵營營長的職務潛入閩南,任務為收編當地民軍,作為援閩粵軍的內應。

當時,張貞聽說福建的革命黨人許卓然在南安鳳巢山糾集了一支隊伍,打出了閩南靖國軍的旗幟後,隨即找到許卓然,一邊協助他整訓隊伍,一邊趁閩粵戰爭爆發出兵同安,從而有力地配合了援閩粵軍攻克漳州。

援閩粵軍攻克漳州之後,原計劃將當地的民軍統一收編,然而,因為矛盾重重,整編最終沒能成功。而此時,由於許卓然欣賞張貞的軍事才華,決定將自己麾下的閩南靖國軍司令職務交給張貞,他自己則負責地方財政。

獲得閩南靖國軍司令一職之後,張貞受到極大鼓舞,他整軍經武,銳意進取,對閩南靖國軍進行大力訓練整編。

不久之後,閩南靖國軍再次被國民黨元老、曾擔任國民黨廣州衛戍司令的方聲濤整編,張貞及其他幾支民軍被編為福建靖國軍,張貞被任命為第四旅旅長。

然而,這種整編並不能改變護法軍陣營各行其是、大將擁兵自重的局面。而且,隨著彼此之間的齷齪越來越多,即便是護法陣營之間也開始出現爭端,甚至不惜兵戎相向。

例如,1919年,張貞就聯合了方聲濤奪取德化等地。然而,僅過了一年之後,趁粵軍與桂軍交火之際,許崇智聯合護法軍擊敗張貞,張貞率殘部被迫逃往同安。

不過很快,隨著援閩粵軍離開福建返攻廣東,曾被援閩粵軍占據的漳州等地空了出來,所以,毫不意外地,針對漳州等空出來的地盤,福建各支力量再次爆發混戰,張貞自然也參與了進去。但是,由於軍力較弱,張貞最終敗於粵軍洪兆麟部,自己也身負重傷,不得不前往上海治病。

1922年,福建局勢再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直擔任福建都督的李厚基在直皖戰爭之後,背叛段祺瑞陣營投入了直系軍閥的懷抱,李厚基部頓時混亂起來。

趁此機會,許崇智聯合聯合王永泉逐走了李厚基。隨後,旅居上海的原閩系軍閥紛紛回到福建,也在此時,張貞返回漳州並重編閩南自治軍。

1923年1月,廖仲愷奉孫中山之命,將福建國民黨軍隊編為了東路討賊軍第八軍,許崇智擔任軍長,蔣介石是參謀長,而張貞則擔任前敵司令。

1924年,福建局勢依然十分復雜,各支軍閥力量仍混戰不息。就在此時,崛起十分迅速的孫傳芳大舉南下,並很快攻占福建全省。

在這種情況之下,孫中山決定將退往廣東的討賊軍改稱為建國軍,他任命方聲濤為福建建國軍總司令,張貞為總指揮,命令兩人向福建滲透。

1925年1月,張貞再次潛入福建,聯合當地多支民軍隊伍,發動對漳州的進攻。然而,由於民軍成分極為復雜,且許多都是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這場進攻最終還是失敗了。張貞再次狼狽而逃,最終經香港退往廣東,就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謀處主任、建國粵軍獨立第一團團長等職務。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之後,張貞升任獨立第4師師長職務。11月北伐軍攻占福建後,張貞被任命為福州衛戍司令、福建臨時政治會議委員等職。

此後,張貞還先後駐防浙江、南京等地,甚至短暫當過南京首都衛戍司令。1928年1月,選擇站在蔣介石一邊的張貞獲得了蔣介石的嘉獎,他奉命率麾下獨立第四師返回福建老家,並駐紮在漳州。

因為,此時的福建雖然名義上是國民黨的統治區,但是內部局勢依然十分混亂,地方軍閥割據,民軍、土匪更是十分猖獗。

而此時,外有蔣介石支持,內有麾下有一師兵力的張貞自然占據了巨大優勢,再加上他本身就是福建人,對於福建各支力量都十分熟悉,所以,合縱連橫之下,張貞很快成為福建最強大的一方勢力。

巔峰時期,張貞以漳州為中心,占據了福建全省近1/3的地盤。當時,張貞占據閩南漳州、泉州等10多個縣城,成為福建說一不二的閩南王。占據閩南後,張貞與幾乎所有的軍閥一樣,開始倚仗軍隊以軍幹政,搞起了自己的獨立王國。

當時,張貞規定,閩南地區各縣的管理必須經過他的同意,地方的稅務更是大部份被截收。而且,利用閩南華僑多的優勢,張貞還在漳州等地辦起了銀行,開辦僑匯業務大肆斂財。至於巧立名目征收稅款,更是家常便飯。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軍閥頭子,張貞十分清楚,他保持閩南的統治的根本就是麾下的那支軍隊。所以,占據閩南之後,張貞對於自己的獨立第4師極為重視,更是大肆增兵。

原本,第4師下轄只有三個團,進入福建之後增加了一個團,也只有4個團7000余兵力。猶感兵力不足的張貞決定繼續擴充,他先是增加了一個補充團,其後,利用「剿匪自衛」的名目,開始大肆收編民軍。

當然,張貞的獨立四師本身就是裝備較差,戰鬥力也很一般的二流部隊,本身還派系林立,所以,對於錯綜復雜的民軍,張貞並沒有全部收編的能力和財力。

因此,張貞雙管齊下,他將實力小的民軍舊部收編為己有,而對於實力較大的民軍,則采用合作的方式,名義上將他們收編,但是實際上卻「經費、械彈自籌」。

然而,這種方式雖然將各支武裝力量歸為己有,但實際上這些民軍依然沿襲之前的作風,與土匪無異,不但攪得當地民不聊生,而且還成為張貞對閩南統治的巨大隱患。

1930年,張貞所部的番號發生改變,變成了新編第1師,年底,又改成陸軍第49師,全師設有兩個旅6個團,總兵力約1萬余人。

然而即便如此,張貞依然不滿足,他先是攤派苛捐雜稅,從而募集軍費供養隊伍,與此同時,張貞甚至還向漳州各商戶攤派了「飛機捐」70余萬銀元。只有十幾個縣的地盤,為啥還有飛機捐?

因為,看到空軍優勢的張貞決定成立屬於自己的空軍,當時,張貞向國外購買了兩架偵察機、兩架教練機,一架小型運輸機,甚至還成立了他親自擔任處長的航空處。張貞也因此成為全國極少有的擁有自己飛機的軍閥力量。

當然,如同所有將地盤視為私有的軍閥一樣,在橫征暴斂巧取豪奪的同時,於公於私,張貞也曾對麾下的地盤進行了一定的建設。例如,張貞曾整修了700多公裏的公路,創辦了多所現代學校,還曾資助青年才俊前往歐美留學。

明知道張貞是福建人,將其派往福建之後極有可能尾大不掉,為什麽蔣介石依然還讓張貞率部返回閩南呢?其實,蔣介石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他心心念念的剿共。

大革命失敗之後,面對國民黨的屠殺,全國多地爆發了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並建立了紅色根據地,而福建地區尤其如此。所以,對於共產黨極為警惕的蔣介石立刻決定派張貞返回福建,希望他能夠幫他剿滅當地的紅軍隊伍。

返回閩南之後,張貞倒也沒有偷懶,無論是因為蔣介石的命令還是對於自己地盤的維護,張貞都別無選擇。

因此,從1928年3月開始,張貞先後率部參加了鎮壓平糊暴動、閩南清鄉、對閩西蘇區的三省會剿等多次圍剿。而當中央蘇區建立之後,張貞更是接連參加了蔣介石發起的對於中央蘇區的4次圍剿。

作為國民黨在中央蘇區東南方向的唯一一支正規部隊,蔣介石對於張貞寄予厚望,張貞也在當上閩南王的同時,也確實足夠賣力。

然而,雖然畢業於保定軍校,然而,也許在民軍中廝混太久,習慣了民軍以江湖習氣維系隊伍的的方式,成為閩南王後,張貞不但治軍無方,統兵乏策,而且,在對紅軍的作戰之中也屢戰屢敗。

例如,1929年6月,張貞麾下的陳國輝部被紅四軍殲滅。1929年9月6日,張貞占據的龍巖縣被紅軍攻占。1932年3月,面對紅一方面軍發動的漳州戰役,張貞所部更是損失4個團,全師被消滅掉2/3以上的兵力,元氣大傷。

可以說,在中央蘇區開拓之初,正是因為張貞的屢敗屢戰,不但大大鍛煉了紅軍隊伍,而且,從張貞部不斷繳獲的武器裝備,也大大擴充了紅軍的實力。所以,張貞成為比蔣介石更早地運輸大隊長。

此後,雖然張貞竭力補充部隊,但是,他的實力還是越來越弱。1933年5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進駐福建。第19路軍對於不思抗日卻瘋狂剿共的蔣介石十分不滿,一直密謀反蔣。

所以,隸屬蔣介石的張貞49師自然成為19路軍的眼中釘。因此,19路軍先是對於張貞的49師進行暗中監視,隨後,更是以任命師長的方式直接吞並,張貞無奈之下避居鼓浪嶼休養,辭去了職務。至此,統治閩南四年之久的閩南王張貞,徹底失去了兵權。

失去閩南和麾下的部隊之後,張貞憑借在國民黨內的深厚資歷進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他曾擔任委員長南昌行營特派員,也曾就任軍委會高參。甚至在1946年9月,還被蔣介石授予上將軍銜。

當然,雖然地位越來越高,但大多職務都有職無權,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張貞也退往了台灣,並先後擔任軍事組召集人、閩南同鄉會理事長等職務,1963年,張貞因病在台北去世,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