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邱李兵團難增援黃百韜,文強多年後始知:華野用了一半多兵力打援

2024-04-08歷史
1948年9月某天,已經擔任湖南綏靖公署第一處處長、辦公廳廳長的文強,收到了好友兼同學的杜聿明的一封親筆信。
杜聿明信中言辭懇切,邀請文強出任即將組建的徐州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
文強接了信後,猶豫再三,自思自己在後方坐冷板凳,倒不如去前線作戰部隊舒服。
要說起來,文強與杜聿明並無很深的交集,杜聿明從黃埔畢業後即入軍職,是按部就班一步步走上來的。而文強則在大革命時期便加入過中國共產黨,陰差陽錯脫黨後被戴笠吸收加入軍統。
雙方之所以有交情,還是源於抗戰後。
軍統當時在東北設立了辦事處,文強主事,不可避免的與時任東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產生交集,文強辦事老練,又不似別的特務那樣愛打小報告,因此杜聿明對文強格外賞識。
之所以要請文強來,主要是因為杜聿明對時任徐州前進指揮部參謀長的舒適存不信任。因為舒適存原來和彭老總是同學,還曾擔任過彭老總的紅三軍團總指揮部參謀處作戰科長(土地革命時期被俘)。
舒適存後來直接就撂挑子不幹了,文強後來又擔任了前進指揮部代參謀長。
不過,文強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會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強在離開湖南前,程潛便勸說他,此去當心當俘虜,文強那時還沒太當回事兒。
程潛與文強的父親關系不錯,對這位子侄後輩一直很不錯,當年文強意外脫黨,也是得程潛幫助,才得以履軍職,文強後來想脫離軍統,也是得這位前輩的幫助。
可唯獨這一次,文強沒聽這位長輩的勸說,欣然赴任徐州。
只是到了徐州以後,文強不免有些後悔。
當時徐州整個攤子「士氣低迷「,根本不像是要打大仗的樣子。
幾個月前,蔣介石撤銷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設徐州「剿總」,對徐州「剿總」司令的人選一開始有兩個,一個蔣鼎文,一個劉峙。
蔣介石權衡再三,最終選擇了劉峙,後來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的決定。
可忽略歷史的高度辯證的看待問題,劉峙竟然是最好的選擇,參謀總長顧祝同後來給出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解釋:
「徐州剿總的人選,我們考慮過兩個人,劉經扶(劉峙)和蔣銘三(蔣鼎文)。蔣銘三夜嫖日賭,不理公事,比較起來還是劉經扶好些。」
考慮到劉峙確實平庸些,蔣介石把在上海養病的杜聿明重新啟用,出任劉峙的副手,希望能用這種老少搭配的方式,改變前線不利的態勢。
不過,就在蔣介石重組徐州剿總班子時,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就給他帶去了一個大大的「驚喜」。
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
濟南戰役期間,杜聿明還負責指揮徐州的幾個兵團北上救援濟南。
濟南解放後,國民黨軍統帥部判定,華野南下是必然的定局,徐州形勢不容樂觀,徐州一旦失守,南京也面臨威脅,就在蔣介石束手無策之際,杜聿明提出自己主張。
「要開啟國軍到處挨打被消滅的危局,必須爭取主動,先發制人。」
杜聿明先發制人的計策是放棄開封、商丘、鄭州等地,集中全部主力於徐州,然後北上山東,先擊破我華東野戰軍一部份,振奮士氣,並佯攻濟寧,吸引我軍來援,等到殲滅我援軍後,伺機收復濟南。
另外杜聿明還提了第二套備選的方案,即棄守徐州,嚴格遵循守江必守淮的戰略。
本來文強對守徐州並沒有太大的信心,但他不通軍事,他聽杜聿明提到出擊山東的作戰計劃後,還好奇地問了一句:
「共軍新勝,士氣正旺,我們憑什麽敢對濟南發起反擊呢?」
杜聿明耐心的跟他解釋:
「(華野我軍)經過大戰後一般要休整一到兩個月,尤其像濟南攻堅這樣消耗較大的戰役,沒有一兩個月是緩不過來的。而國軍在徐州附近集結了邱清泉、黃百韜、李彌、劉汝明等兵團,在濟南之戰中並未受到什麽損失。以全力之軍對付疲憊之師,國軍自是有勝無敗。」
文強心下大安,不過他也沒想到,杜聿明當時心裏其實也沒多少底,不過是強裝鎮定,這個心理狀態一直到杜聿明後來被俘撰寫特赦材料時才由他親口說出來。
當時,劉峙考慮了這個方案後,認為不妥,他覺得給徐州留下一個綏靖區的兵力防守太少,萬一徐州有失難以交代,於是杜聿明做了微調,把馮治安的部隊調出徐州,另以李彌兵團來防守。
盡管這個決定看起來正確,但從後來看確實個錯誤的決定,因為在淮海戰役期間,馮治安部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在淮海戰役中起義,開啟了華野直攻黃百韜的通道。
本來這個計劃看似還不錯,但國民黨內部相互扯皮,誰也不肯擔責任,都等蔣介石來拍板決定。
好不容易走通了流程,杜聿明正打算施行,卻被蔣介石一紙調令調到了東北。
原因無他,因為遼沈戰役開打,東野已經解放了錦州,沈陽、長春危在旦夕,杜聿明只能被拉去當「救火隊長」。
杜聿明走後,徐州前進指揮部的班子照常營運。
文強當時以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的身份留在徐州,作為前進指揮部與徐州「剿總之間的聯系」
就在杜聿明走後兩天,文強去請示劉峙:
「前線部隊是按照原計劃執行,還是有所改變。」
當時,劉峙給的回答是:
「光亭走了,誰能指揮得了前線的部隊,我已經命令前線的部隊停止待命,原計劃暫緩執行。」
文強一下子也蒙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等到杜聿明回到徐州後,才發現自己當初的計劃竟然是半點沒有實施,更糟糕的是,之前徐州「剿總」司令劉峙指揮不利,大軍向徐州聚攏,結果黃百韜兵團因撤退的不及時,被華野圍在碾莊了。
倉促之間,杜聿明只好指揮邱清泉、李彌兵團去救援黃百韜兵團。
可沒想到的是,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盡管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沒能突破華野的阻擊,哪怕是劉峙以徐州「剿總」的身份親自到前線,嚴令邱李兩兵團,也沒能奏效。
整個戰事膠著的狀態,給文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文強雖然沒指揮過打仗,但到底是黃埔出身,讀過一點兵書,他知道過去兵書上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黃百韜兵團有五個軍12萬人,邱李兩兵團加起來也有20萬人,按照兵力對比,華野必須要集中數倍的兵力,才能實作合圍黃百韜兵團的同時,又能阻擊邱李兵團。
可是,華野哪來那麽多的兵力來實作這一戰略?
不過,當時戰場的情況,容不得文強去思考太多。
杜聿明後來征得了蔣介石同意放棄徐州,退守江淮。得了命令後,杜聿明馬不停蹄的趕回徐州,隨即布置安排撤離,並嚴令西撤各部隊要保持秘密行動。後來的事情發家也就都清楚了,徐州的國民黨軍敗局早已註定,撤退的命令一下達,整個徐州頓時風聲鶴唳起來。
就連杜聿明也忍不住吐槽:
「老頭子(指蔣介石)錢就是命,連泄露軍情都不顧,教我怎能打勝!」
撤退之前,文強按照杜聿明的部署,在全軍安全撤離徐州後,同殿後的李彌兵團一起徹底破壞集中徐州車站的所有火車頭。
直至陳官莊戰役中,文強隨同杜聿明一起被俘。
文強被俘之初,一開始尚未暴露身份,自稱是上尉書記官,但隨後華野的戰士們就發現,俘虜營中絕大部份人對文強都很敬重,一個國民黨軍團長,還主動讓出了自己的筷子,搪瓷缸子、冒進等物品。
文強迫於無奈,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在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文強始終抗拒改造,但他的思想,卻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的被改變。
唯一仍然疑惑的是,當年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兵力配置,是怎麽做到兩邊同時發力的?只是局限於手頭的資料,文強沒辦法完全了解。
1960年9月,【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公開出版,這是距前三卷出版後七年首次出版第四卷,其中收錄了毛主席從抗戰勝利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這一時期的電文、文章、講話等等。
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也曾組織人員專門學習了【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也就是書中,文強終於找到了當年惑而不解問題的答案。
書中收錄了毛主席1948年10月11日,毛主席代中央軍委給華野的電文——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
「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占領新安鎮、運河車站、曹八集、嶧縣、棗莊、臨城、韓莊、沭陽、邳縣、郯城、台兒莊、臨沂等地。這達到這一目的,應以兩個縱隊擔任殲敵一個師的辦法,以六至七個縱隊,分割殲滅敵二十五師、六十三師、六十四師(註:這裏應為整編師,實際上當時國民黨軍已經改為軍)。以五至六個縱隊,擔任阻援和打援。以一至二個縱隊,殲滅臨城、韓莊地區李彌一個旅……以上部署,即是說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牽制、阻擊和殲敵一部,以對付邱李兩兵團,才能達到殲滅黃兵團三個師的目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文強始終認為,我軍不過只是派了一兩個縱隊來阻援,企圖以小的代價來換取全域勝利,看到這裏,文強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年華野竟然抽調了一半以上的兵力阻援。可這仗打的還是不合理,黃百韜十多萬人馬,華野竟然只用了不到兩倍的兵力拿了下來。
對於這個問題,文強幾乎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來研究,他不明白解放軍打仗怎麽就可以違背兵法?
一直到1975年3月19日,文強榮獲特赦,當他見到已經病體沈重的周總理,才明白我軍當年為什麽能打贏。
「原來棋不在局中,而是在局外。」
回想當年,杜聿明從徐州撤離,一開始布置任務本來是秘密進行,但事後才幾個小時卻鬧的滿城風雨,因為大軍撤離,要征用公私車輛,各個兵團、各軍都爭先恐後,生怕落於人後。
本來文強是負責隨殿後的李彌兵團,等大軍撤離後破壞火車頭的,可因為太過混亂,李彌安排的工兵營破壞火車頭竟沒等大軍撤離,提前半天就炸毀了火車頭,導致爆炸之聲遠隔百裏之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反觀解放軍執行戰略計劃,大軍宛若一體,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甚至就連老百姓也幫忙掩護行跡,華野濟南戰役後隱蔽南下直撲黃百韜兵團時,國民黨軍竟然還認為我軍在濟南戰役後急需休整,短時間內不可能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