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尋龍記:中國人為什麽對龍情有獨鐘?

2024-01-02歷史

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張晶晶

故事該從何處講起?

1988年,也是一個農歷的龍年。除夕夜,燃燈照歲,千家夜明。央視春晚上,主持人即興向【龍的傳人】作曲者侯德健發問:

「你說中國人為什麽對龍這麽情有獨鐘?」

一剎那,這個古老民族的無數祖先無數靈魂,仿佛於幾尺舞台間會聚。

侯德健輕松地拿起話筒:「十二生肖裏,其他十一種動物都是上帝(自然界)創造的,只有龍是中國人自己想象創造的,希望中國人在龍年裏有更多新的創造。」

在那個溫和的良夜,身著西裝、32歲的侯德健抱著吉他,緩慢、抒情地,一句接著一句唱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此後,「龍的傳人」唱遍大江南北。回溯那個除夕夜,在其6個月前,一場轟動國人的考古發現在河南濮陽問世:

那是一條存在於約6500年前的「龍」,因挖掘水庫而重見天日,為世界帶來了無數傳奇的故事。

仿佛冥冥之中,在河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我們尋到了這個民族幾千年前的根。

數千年來,龍圖騰、龍信仰的出現,超越了血緣和地緣的局限,讓中華民族共同體變得難以分割。

中原大地上,龍的傳說千古不息。步履款款來,看,新的龍年又要到了——

開場!中國龍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體系裏,真龍往往威嚴神聖,是上天的化身,是被崇敬的靈物。

黃帝「乘龍升天」,炎帝「感應神龍而生」,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蛇即是龍。

那麽,龍的崇拜究竟開端於何時?

經千百年歲月,1987年,河南濮陽縣城決定開挖一個西水坡水庫,出土了一處墓葬,終於揭開了「中華第一龍」的神秘面紗。

「乘龍升天」這一撲朔迷離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蚌殼龍虎擺塑所證實。

細看這龍,它躺在一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側,是用蚌殼精心擺塑而成。它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像即將要帶著墓主人騰飛升天。

它在地下數千年,歷盡滄桑,卻依然昂揚雄勁。

它的出現,標誌 6500 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就已然形成對龍的圖騰崇拜,中國的龍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史詩脈絡。

至於這位6500年前的河南男性是誰,學界尚未給出定論,有學者認為,他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

龍之為靈,誠昭昭也。

伏羲、女媧的傳說,也盡是龍的身影。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太昊氏就是伏羲,被後人稱作三皇五帝之首。如今的河南淮陽太昊陵,每年都有弘揚龍文化、繼承龍精神的研學活動。

中華民族將龍作為圖騰,最早是由聞一多提出的。

他在【伏羲考】裏說:龍的形象是在蛇的基礎上,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與須而形成的。

他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學者認為,濮陽西水坡龍虎墓的發現,說明中原地區在6500年前,對龍的崇拜意識已經起源,但意識的起源並不意味著文化的形成。

遠古時代,人類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以千年為單位的跋涉。

大約又過了2000年,龍的形象才真正被社會普遍認同,成為獸骨上的紋飾,玉鐲上雕刻的圖案,石壁上的花紋。

專家根據考古發現認為,中華龍文化的最初形成,大約在距今4400年前的中原地區。

一條巨龍貫穿的上下五千年

發源於中原的龍文化形象,是後世中華民族完善龍圖騰的基礎。

時間來到約3700年前,二裏頭文化時期。

在這個最早的王朝,人們也發現了大量的龍文化遺存。

2002年,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超級國寶」綠松石龍形器,於濮陽「中華第一龍」之後,再次為中原龍文化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時候,龍的形象已經大致相同。這綠松石龍色彩絢麗,它頭大、蜷尾、梭形眼,龍身曲伏有致,有綠松石片組成的菱形鱗紋。

有學者稱,出土這綠龍的墓葬的主人,是當時的貴族階層,且是保衛或侍奉宮殿主人的王室成員的近臣。

這說明,當時使用龍的不是一般的貴族,而是接近王室成員與「王」者有關的重要貴族。

夏之後,商周時期的龍文化遺存也相繼在河南被發掘——

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蜷體龍形玉玦;

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地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龍形玉佩,包括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代表的玉豬龍、人龍合紋佩、盤龍形佩、團身龍形佩等;

平頂山應國墓出土的西周時期盤龍鈕帶蓋銅盉,昂首盤旋的臥龍為蓋鈕,龍頸上挺,結構精巧。

這時的王朝,崇尚鬼神和宗教,龍紋、龍形玉佩常被用在祭祀儀式中,或佩戴在身上辟邪。

到了秦漢以後,龍成為君主的標誌,此後數千年封建社會,龍演變成了權威和尊榮的化身。

所有的皇帝都自稱為「真龍天子」,穿「龍袍」、坐「龍座」、睡「龍床」。

皇帝生氣叫「龍顏大怒」,皇帝高興叫「龍心大悅」,皇帝生病是「龍體抱恙」,皇帝的子孫是「龍子龍孫」。

歷史上 , 無論王朝如何變遷 ,龍文化的傳統一脈相承。至今,海內外華人都以「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標誌。

可以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以一條巨龍貫穿始終。

在中原地區,從龍的起源到內涵的完善,再到近現代龍文化的藝術發揚,這條巨龍擺尾的線索從未斷絕。

細數河南的中國龍

除了豐富的考古發現、文物遺址,在河南留存至今的非遺、民俗中,仍有相當豐富的「龍」元素痕跡。

如舞龍、剪紙龍、泥塑龍,鈞瓷、汝瓷上的龍等。

當下民俗文化裏,百姓仍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祭龍王」「五月五,賽龍舟」「六月六,曬龍袍」的習慣。

數千年積澱的龍文化,背後是一代代祖先對這個世界的打量、敬畏、認同與贊美。

它的內涵無比豐富,早已內化為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

即將到來的龍年,令我們目光再次匯聚到龍這個字眼,體察它的神聖與可愛之處。

而作為中華龍文化源頭的河南,在龍圖騰、龍文化、龍符號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龍年在即,大河報·豫影片將開啟「尋龍記」龍文化系列報道,分別從文物遺址裏的龍、非遺民俗裏的龍、漢字裏的龍三個方面,細數「中原的龍如何影響中華的龍」。

致敬這個龍年!

來源:大河報·豫影片 編輯:牛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