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論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2024-04-14歷史

朱元璋是繼劉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崛起於社會底層的傳奇帝王。

朱元璋尚在郭子興手底下當鎮撫時,就在李善長的影響下,把劉邦定為人生榜樣,立下了大誌向,或許是有關劉邦的史書看多了,所以朱元璋做決策時總會不自覺的模仿劉邦。

事實上,朱元璋之所以能在群雄並立的元末,從一眾起義領袖中脫穎而出,擊敗元軍和各路豪強,成功建立明朝取得天下,在最主要的政策實施上,還真和劉邦當年的決策有很多相似之處。

古代的封建迷信之說,在民間很有市場,而皇帝也喜歡用封建迷信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尤其在改朝換代這件事上,古代的民眾一直都認為,誰能當皇帝都是天註定的,都是有命數的。

但成功哪有什麽巧合、氣運一說,只要做對了事,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自然就能獲得成功,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在他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我認為朱元璋有三件事做的很對,所以才有資格當皇帝。

先來探討第一件事,階級立場問題。

占領應天,改變自己的革命立場

透過前幾篇文章的鋪墊,從朱元璋投軍一直到如何取代郭子興的一系列事情,都已經交待清楚了,占領南京之前,朱元璋手底下已經聚攏了那些名將,也交待了,如果有不了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文末的文章連結。

朱元璋透過借刀殺人的手段,成功殺了郭天敘、張天佑,自己也從左副元帥晉升為都元帥,徹底取代郭子興從前的地位。

之後朱元璋收了巢湖水軍,在失敗多次後,終於成功占領南京,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

但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依然沒有形成氣候,相比張士誠、方國珍、徐壽輝這些大佬,朱元璋還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娃娃,大家也都沒有拿朱元璋當回事,盡管元軍想消滅占領南京的朱元璋,卻被韓林兒擋住了去路,不得南下。

所以朱元璋在被幾大勢力四麪包圍的環境下,竟然取得了一段難得的黃金發展時間。

在占領南京,悶頭發展期間,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重要決策,那就是改變自己的革命立場。

在韓林兒死之前,朱元璋在名義上都是「宋」的臣子,這裏的宋自然不是那個已經滅亡的宋朝,而是韓山童和劉福通以「重開大宋之天」為名義,在元末時期建立的年號為龍鳳的大宋國。

以「重開大宋之天」為革命目標的紅巾軍,不僅要消滅元朝政府,還要消滅元朝的地主階級,要徹底清算元朝的統治階級,這個時候的紅巾軍是代表農民利益的,紅巾軍走到哪裏,哪裏的地主就要受難。

所以紅巾軍起義之後,很多地主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自發組織武裝力量來打擊紅巾軍,事實上,元末時期有不少紅巾軍分支都是被地主階級領導的義軍所打敗的,地主武裝是一支很強的勢力,但這股勢力不站在紅巾軍這一邊,而站在元朝這一邊。

朱元璋從濠州城出來就,就跟地主武裝多次交手,但他很擅於吸收地主武裝為自己所用,當年在定遠的繆大亨有2萬人的地主武裝力量,最後就被朱元璋收復了,後來的義軍元帥陳先也是地主,也被朱元璋吸收利用了。

但大部份的地主還是很痛恨紅巾軍的,就算今天打敗了他,收服了他,將來還有可能再次反叛。

此外這些在地方上有影響力的地主,還會組織當地的農民反抗紅巾軍,讓人頭疼。

抓住了主要矛盾,建立了統一戰線

占據南京後,朱元璋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又該如何戰勝自己的敵人?

當朱元璋占領南京後,他發現自己的敵人不再僅僅是元軍,長江上遊流域以前的紅巾軍陳友諒、還有占據東吳的張士誠集團都成了自己的敵人,浙東的方國珍也不是什麽好鳥,除了北面是友軍,其他三面都是敵人。

戰爭形勢陡然發生了轉變,如果再單純依靠農民的力量,恐怕不能戰勝這些敵人,反而要被敵人吃掉。

如果在反元戰爭中,失去這樣一支力量的幫助,無疑要走向失敗。

這裏有一個疑問點,一般來說,農民的力量更為強大,當年紅軍是如何勝利大家都很清楚,農民的力量有多大,也早有歷史驗證,既然如此,那為什麽在元末時期地主的力量更強大呢?

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紅巾軍的理論、領導、組織水平有限,單靠宗教的力量,無法有效組織農民,也無法將農民階級的力量集中起來,導致很多農民都被地主籠絡走了,造成力量的分散甚至是對立。

其次農民的思維被封建思想束縛了,在沒有更高階級領導的情況下,農民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對革命目標不清晰,對革命方法不了解,不知道該如何奪權,就算奪取了權力也不知道該如何保護權力,導致辛苦流血得來的革命果實屢屢被地主竊走。

所以說元末時期,地主階級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一股力量,農民空有力量,卻發揮不出來。

多年的困苦生活,在生活的教育下,朱元璋了解到了這一點,所以他開始有意識的轉變自己的立場,逐漸從代表農民階級利益的起義軍領袖,變成了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軍閥。

朱元璋開始向地主妥協了。

但這也正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重新給自己定位

攻占南京後,朱元璋立即宣布:「舊政有不便者,吾為汝除之。」

也不說重開大宋之天了,只強調改正元朝的苛政。

這是朱元璋從改革派變成改良派的訊號。

南京是一個轉折點,從這裏開始,朱元璋抓住了元末時期的主要矛盾:地主要保有自己的地位不變動,農民不奢求過多,只想過安定的生活。

朱元璋從前主要的團結物件是農民,現在改成了地主附帶農民,這就是朱元璋的厲害之處,他站在全域考慮問題,看到了全域的面貌,找到了取勝的方法。

在軍隊建設上選「富民子弟充宿衛,名曰禦中軍」,此外,朱元璋還大量吸收地主充實自己的隊伍。

這個時候的朱元璋事實上已經放棄了農民革命的旗幟,但他卻繼續利用紅巾軍的名頭來吸引團結農民,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將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明確自己真正的敵人,建立統一戰線,這才是取勝的王道。

此時的朱元璋,給自己的定位不再是農民起義軍領袖,而是大眾利益的維護者。

朱元璋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每攻陷一地,朱元璋必定會拉攏當地的鄉紳、儒士、賢人,朱元璋尤其重視讀書人,順從也好強迫也好,朱元璋都會想辦法把這些讀書人集中供養起來,絕不漏跑任何一個讀書人,這是朱元璋的宗旨。

這樣做有三大好處:

其一是充實自己的人才庫,擴充自己的隊伍。李善長、劉基、馮國用這些人也的確極大幫助了朱元璋。

其二是可快速安定一方。讀書人一般都是當地有影響力的人,也都是有號召力、組織力的人,把他們集中起來後,就能很快速的平定一方,收攏一方民心,而且養這些人花的錢,要比強制壓迫來的更省錢省力,更劃算。

其三是避免被他人所用。朱元璋自己收集了這些有知識的讀書人,就能讓敵人少獲得讀書人,能有效降低敵人的危害性。

在朱元璋的眼裏,這些有知識的人都是能惹事的人,他並不是真的尊重這些人,而只是要利用他們,將他們集中起來的同時,也方便管理。

事實上,縱觀朱元璋一生,他都在用盡各種辦法掌控讀書人,也在極力防止武將和讀書人交流。

明朝初立,急缺人才,朱元璋派人四處打聽哪有讀書人,只要發現了,就會下令征召讀書人去政府當官效力,但在明朝當官實在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很多人就不願意去,借口出遊不去當官。

但朱元璋可不搞禮賢下士那一套,叫了三次之後,如果再不過聽調,就會將其滅族,就是這麽狠。

如果發現有武將私下養士,朱元璋也會大力懲處,在他的眼裏,武將和讀書人搞到一塊去,就如同幹柴遇到烈火,極容易出事,所以朱元璋對這方面要求很嚴格。

結尾

朱元璋能在元末的殺出重圍,絕不是什麽巧合,不要看他是農民出身,就不自覺的忽視朱元璋自身的能力,從而將朱元璋的成就都歸結於虛無縹緲的氣運一說,膽敢如此輕視朱元璋的人,要麽成了他的刀下鬼,要麽就成了他的麾下走卒。

當然,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當上皇帝,但能當上開國皇帝的人,沒有一個是無能之輩。

朱元璋想當皇帝,光靠團結大多數、擅於用人還不夠,因為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人無不是其中佼佼者。這是一場拉鋸戰,能拼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而決定了朱元璋命運的賽點在哪呢?

在鄱陽湖。

論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