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的恩怨情仇:從葉爾羌汗國,到清朝衰敗,一切似乎有跡可循

2024-05-08歷史

在閱讀此文前,懇請您點選一下「關註」,每日為您推播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哦~

明朝一直與北部瓦剌、韃靼纏結不清,因為他們是元朝遺產。

但大家或許忘記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西征,在中國西部地區以及中亞,甚至歐洲,都建立了蒙古人主宰的汗國。

這些汗國往往興盛一段時日,便會衰落,又衍生出更多的新生汗國,它們之間互相攻伐,一幅難以啟齒的畫面就出現了。

其中我們今天的吐魯番以及西部區域,誕生的一個汗國尤為引人註目,那便是脫胎於東察合台汗國的葉爾羌汗國。

1.葉爾羌汗國的崛起,分分合合沒完沒了

遊牧民族的繼位有個通病,繼承人沒有君君臣臣的概念,常常幾個兄弟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然後開幹。

東察合台汗國,就是這樣誕生的,它本是察合台汗國的一個分支。

帖木兒帝國崛起,對察合台汗國發動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外部壓力加上內部壓力,一分為二。

西察合台汗國被帖木兒帝國吞並,東察合台汗國則茍延殘喘,以圖再興。

本來察合台汗國被一分再分,已經傷筋動骨,但東察合台汗國的折騰,還沒夠呢!

16世紀初,東察合台汗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實際上已經再次分裂,弟弟速檀馬黑麻執掌吐魯番,東邊隱隱自立,今時人稱吐魯番汗國

哥哥速檀馬哈木,占據東察合台汗國西部,仍以東察合台汗國自居!

但隨後速檀馬哈木跟月季別人作戰落入險境,弟弟速檀馬黑麻前往營救,沒想到是葫蘆娃救爺爺,兄弟二人都被對方俘虜了。

雖然二人最後被放了回來,但是速檀馬哈木在侄子心中的形象大降,跟侄子之間起了沖突,隨後打不過侄子的速檀馬哈木汗投奔月季別人,卻被對方殺死。

吐魯番的滿速爾汗一度重新統一了東察合台汗國汗國,但是他的弟弟賽依德非常不滿意分贓結果,賽依德反叛不成後逃走。

1514年東躲西藏的賽依德轉而向吐魯番汗國南部,進攻了杜格拉部的統治者阿巴拜克,竟然成功了,後續實力大增的葉爾羌汗國順勢消滅了吐魯番汗國。

2.葉爾羌汗國的衰敗,兩大勢力爭雄

遊牧民族的一大顯著優勢,在其早期建國的時候,逮誰揍誰,一旦建國後,麻煩就來了。

論管理土地,葉爾羌汗國的統治者很憋屈,亂打仗他們是一把好手,在這上面他們就是弱項了。

既然蒙古人在管理方面,不如中原人得心應手,因此,他們選擇了一種較為簡便的方式——將部份管理權交給貴族。

在葉爾羌汗國中,有兩大貴族勢力,時常發生沖突,它們分別是以哈薩克人為首的白山派和以吉爾吉斯人為首的黑山派。

這兩大派系之間的爭鬥,使得葉爾羌汗國的統治陷入了混亂之中。

白山派主要控制喀什噶爾地區,而黑山派則掌握著葉爾羌的統治權。

白山派割據一方,葉爾羌汗國的大汗,自然需要得到黑山派的支持,壓制黑山派對汗位的威脅,因此白山派在葉爾羌汗國,時常處於被打壓的境地。

白山派和黑山派爭鬥不休,使得葉爾羌汗國的實力弱,逐漸淪為末流國家。

3.引狼入室,自食其果

白山派在葉爾羌汗國的早期,也曾風光無限,因為受到了葉爾羌大汗的猜疑和打壓,郁郁不得誌。

後來白山派被打散,貴族身份的他們,逃往各地,一面透過講學來籠絡人心,一面從準噶爾汗國借取力量,意圖重振在葉爾羌汗國的統治。

1682年,白山派的阿帕克和卓在噶爾丹的協助下,成功推翻了葉爾羌汗國的政權。

阿帕克和卓上台後,不知安撫人心,卻一味橫征暴斂,特別是對黑山派的鎮壓,讓潛伏在暗處的黑山派勢力,憤怒到了極點。

黑山派不斷挑唆對阿帕克和卓的起義,接二連三的起義使阿帕克和卓無力應對,最終倒在了暴動的浪潮中。

虛弱的葉爾羌汗國,最終被準噶爾汗國所吞並,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盡管葉爾羌汗國被準噶爾汗國所滅,白山派在葉爾羌地區仍然擁有廣泛的信眾。

準噶爾汗國滅掉葉爾羌汗國後,白山派的下支,留下了兩個兒子,他們留在了準噶爾汗國當「貴賓」,但被清軍救出。

獲救的二人,表面對清軍的救命之恩感激備至,但實際上打的是自己的小九九。

清軍受其蒙蔽,將籠絡葉爾羌附近的維吾爾族部眾,交由他們執行。

這兩人自然求之不得,勢力越滾越大,時機成熟的時候,便起了反叛清朝的念頭。

這便是著名的新疆大小和卓之亂,直到1759年,乾隆幹了24年皇帝,清政府才徹底將這股勢力剿滅。

4.寫到最後

有人說,清朝因統治腐朽而衰敗,這是眾所周知的原因,畢竟乾隆與嘉慶時期的敗家形象,有目共睹。

如果我把歷史的足跡往上捋,清朝的衰敗早有隱憂。

清朝雖然依靠跟準噶爾汗國的戰爭,在西部擴充了大片疆域,但背後所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資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朝的造血能力。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年間,清朝大半軍費開支在這裏,錢是汩汩地往外流。

道光登基後,倡導節儉,傳聞他的衣服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說明當時的國庫的確不充裕。

林則徐禁煙的時候,實際上跟英軍進行了一場炮戰,清軍贏了,道光才有底氣跟英軍開戰。

但是道光不聽林則徐勸阻,太托大了,以為清軍將帥個個都是林則徐,他沒有想過,國庫沒錢,林則徐買點西洋武器本就很不容易,那還是林大人忠心為國,拼命攢下來的。

其他不靠譜的官吏,無利不起早,沒錢的情況下,又怎麽可能再購置武器防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清朝皇帝常言國庫空虛,一旦與外國發生戰爭,賠款卻動輒上億兩白銀。

這不禁讓人疑惑,這些巨額賠款究竟從何而來?

有句話說得好,清朝國庫真空虛,百姓真沒錢,但有錢的人大有人在。

有些人,清軍不打仗,他們就沒有辦法發家致富。

他們不會考慮國家的興衰存亡,因為這跟他沒有太大關系,他們每天想得就是搞錢、搞錢、再搞錢,然後享受了一世的榮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