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末時期的山城重慶,被扣留的洋教士驚魂未定,江北古城城墻完整

2024-06-02歷史

清末時期的山城重慶,被扣留的洋教士驚魂未定,江北古城城墻完整。一位法國傳教士華芳濟被大足民眾活捉並扣留,狼狽不堪的他穿著厚重的毛皮外衣,眼神呆滯、驚恐萬分。在這座保存完好的古城裏,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如何交融?這段歷史又將如何展開?讓我們一同走進那個曲折離奇的年代。

外來客人的到來

誰也沒有想到,那個尋常的清晨,一群全然陌生的洋人出現在渝城門口,竟成為重慶這座古城百年來最引人註目的一幕。

1893年的春光明媚,重慶街頭依舊喧囂不已。行人們或趕著去城隍廟燒香,或匆匆趕往街邊的小作坊幹活,誰也沒有註意到,在此起彼伏的人聲鼎沸中,一群全然陌生的面孔正徐徐走近。

領頭的正是一位年輕英俊的洋人,他身著長風衣,被陽光曬得藍眼睛微微瞇起。這便是美國傳教士韋遜·愛德華·曼利,他拖著沈重的行囊,身後跟隨著一眾同伴。

一路上,曼利先生都在留心打量著這座陌生的山城。城門高大雄偉,城墻如同堅不可摧的長龍;街道幽深陰暗,彎彎曲曲宛如蜿蜒的青竹;房舍則密密麻麻,幾乎將陽光全部遮蔽。

"真是個古老的城市啊!"曼利不禁感嘆。作為一名年輕的傳教士,他懷揣著殷切的期望來到這裏,希望能將基督的教誨傳播開來。

穿城而過後,曼利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折服。只見重慶地處群山環繞,在江河的潤澤之下,青翠蔥郁,空氣清新怡人。山谷之中,房舍掩映其間,宛如世外桃源。而這一切,都因那條穿城而過的長江而顯得如此生機盎然。

"啊,長江!真是一條壯闊的河流啊!"曼利看著江面上洶湧的流水,心中油然升起對這條偉大江河的無限景仰之情。

漸漸地,曼利先生也習慣了在這座陌生城市的生活。每當他漫步於重慶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一幕幕有趣的景象:街邊小販的吆喝聲不絕於耳,挑著擔子的苦力一步一個腳印,行色匆匆的紳士則頭一低一昂,和普通市民們畢恭畢敬地點頭示意。

曼利也漸漸領略到,重慶雖是個山城,但卻是商賈雲集的熱鬧之地。重慶四面環山,腹地狹小,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所以大量食品都需要從外運進。貿易就成了重慶賴以維生的命脈。過去,曼利只在書本上讀到過,卻從未真正體會過貿易活動的熱火朝天。

不過,這一切也令曼利感到欣喜。他想,正是因為重慶的地理位置,成為了西部通商的重要樞紐,所以才會有那麽多外地商旅在此聚集,這無疑為他們的傳教事業增添了無限便利。

就這樣,新教徒們的身影漸漸成為重慶城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或坐在街邊咖啡館裏品嘗咖啡,或在繁華的石板路上溜達,總能吸引路人稀奇的註目禮。

尤其是每當主日來臨之時,那些洋人定必會換上禮服,整裝待發,前往教堂做禮拜。他們的身影在街頭閃現,就如同一群彩蝶翩翩起舞。行人們都會好奇地註視著,這是何等陌生而新奇的景象!

教會建築也漸漸矗立在重慶老城之中。鐘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教堂的穹頂雄偉無比,成為城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而到了夜晚,舉目遠眺,便能看到滿目的紅磚瓦房之間,點點微光閃爍不息,那正是曼利先生和同伴們的宿舍。那燈火不僅溫暖了他們的夜晚,也照亮了重慶這座山城的未來。

江城重慶的古老面貌

沿著街道一直向西走,便能看到一座雄偉壯觀的城門矗立在那裏,這便是重慶西門通遠門。

通遠門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舊時重慶唯一一座陸路城門。城門上方匾額書有"通遠"兩個大字,門前則有石台階十三級,階下停放著一乘轎子,轎夫們正在小憩。

曼利先生循著台階走了上去,登高遠眺,只見城墻沿著山勢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渾然一體。城墻兩側,有炮台林立,炮眼對準遠方,矗立多時,遺跡仍在。

通遠門的右側,靠城墻的位置,則矗立著幾座古樸的建築,那便是五福宮。清晨時分,香火繚繞,吸引著不少善男信女前來燒香膜拜。

而在城門的外側,地勢則突然一轉,變得平緩下垂。在這片空地上,彌漫著一股腐朽陳舊的氣息。曼利定睛一看,原來這裏竟是一片墳地,地面上橫七豎八地倒著一排排墳碑,顯是經年累月無人打理的緣故。

望向遠方,江北城的城墻和城樓依稀可見。江北城的規模可謂不小,也是重慶重要的組成部份。由於隔江相望,江北城墻的存在倒也與老重慶形成一種相得益彰的景致。

回頭看去,通遠門附近便是渝中半島的中心地帶了。街巷縱橫,房舍鱗次櫛比,人聲鼎沸,一派繁華景象。尤其夜幕低垂之時,一盞盞燈火便在這片建築的縫隙間閃耀,遠遠望去,就如同滿天的繁星一般。

然而,這裏原本的面貌卻是一片江面。只因後來屢次滑坡,才使得河床逐漸被淤高,變成如今的半島形狀。這裏也因此成為了重慶人民賴以生存的腹地。

而在半島的邊緣,一些幹活的民工正在疏通河水。原來,不久之前這裏發生了一次滑坡,巨量的泥土淤塞了江面,導致江水湍急。為了保證船只的順利通行,他們不得不在此清理河道。

曼利先生遠遠看著,只見那些民工個個身著單薄,渾身上下早已塵土飛揚。有的在江邊用力挖掘,有的提著籃子將泥土往岸上運,還有一些馱著夯土用的大木錘徐徐走過。工作異常艱辛,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毫不氣餒的神情。

"真是辛苦啊!"曼利不禁感嘆。盡管如此,但在他們身上,卻能體會到一股濃濃的熱情和對生活的向往。

夜幕降臨,曼利先生也躊躇滿誌地回到了宿舍。那一夜,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正身處重慶的街頭,耳邊是川流不息的人聲;夢見長江滾滾東去,幾只貢船在江面上搖曳;夢見那座雄偉的通遠門和城墻,巋然不動;夢見城中一間間熱火朝天的作坊,爐火把街巷映照得一片通紅……

一切都是那樣真實而又朦朧,讓曼利對這座城市無比向往。他知道,自己決然將會為在這裏留下深深的銘印。

意外事件的爆發

曼利先生在重慶的日子一直過得十分順利,一切都像一潭靜水一般平靜。直到一個意外的事件,徹底打破了這份寧靜。

那是1895年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曼利先生如往常一樣,在城中散步遊覽,途經寺院時,瞥見了一陣香火繚繞。原來那裏正在舉行隆重的法事,他於是十分好奇,便步入寺廟一探究竟。

只見殿中香煙裊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都是虔誠的信眾,或跪或拜,神情肅穆。主持法事的和尚身著黃色僧袍,面色莊重,正在領眾誦經。

曼利先生也不由自主地被這肅穆莊嚴的氛圍所感染,禁不住伸手在胸前劃了個十字,禱告著上帝的寬恕。

就在此時,只聽"啪啪啪"幾聲,一陣爆竹聲忽然響起。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動靜驚了一跳,紛紛回過頭去,只見寺門口站著一群手持鞭炮的小孩,臉上都洋溢著調皮的神情。

和尚們見狀自然大怒,幾個壯年僧人挽起袈裟,拿起手中的棍子便要沖出去痛打這夥淘氣鬼。曼利先生見狀趕忙擋在前面,試圖用生硬的漢語同他們解釋,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

然而,這一系列的動靜卻驚動了更多的人。只見遠處一陣騷動,竟有不少憤世嫉俗的保守分子趕來,手持棍棒磚頭,發出咆哮般的怒吼聲。

"殺了那些外夷!趕盡殺絕!"

"誰敢在佛門前胡作非為,我們怎能姑息!"

"你們這些洋鬼子快給我滾回去!"

曼利先生見狀大驚失色,剛想開口解釋,只聽"啪"的一聲巨響,一塊磚頭已經砸在了他的腳邊。他連忙護住腦袋,狼狽逃開。

而那夥憤怒的暴民也紛紛跟了上來,個個口吐芬芳,咒罵連連。曼利先生在一陣狼狽的奔走中,跌跌撞撞地來到寺前的一處空地,卻發現這裏已經被一夥持刀的暴徒團團包圍。

"你這個外夷,竟敢在神聖的寺院裏搗亂,我們怎能夠放過你!"為首的那人身穿長袍馬褂,手執一柄閃著冷光的佩刀,兇神惡煞地逼視著曼利。

曼利勉強用手勢示意自己是無辜的,只是一時好奇而已,並未有任何傷天害理的意圖。可是暴徒們卻根本不願聽任何解釋,棍棒磚塊已經自各方面向他襲來。

就在這危急關頭,一個身影突然閃了出來,擋在了曼利面前。待曼利定睛一看,卻是一名身穿制服的官員模樣的人物。

"都住手!"那人高聲喝道,話音未落,一根大竹桿已然甩了出去,將襲來的暴徒們盡數打落。

"你們這是什麽行徑?敢當街行兇?還不快快住手!"

風波平息與反思

那威武雄壯的身軀,正是當時重慶的知府楊之彰大人。他手持一根長竹桿,將那些暴徒統統打散,維護了重慶的治安。

"你們這些人,竟敢在城中肆意滋事,豈不知罪加一等!"楊大人斥責道,語氣中有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那夥暴徒見狀紛紛噤若寒蟬,個個捂著傷口逃之夭夭。

曼利見狀,連聲感謝楊大人的英明救助,並表示自己只是一時好奇而已,絕無其他惡意。楊大人聽後沈吟片刻,這才緩緩開口:"閣下是我們重慶的客人,自然不應受此侮辱。只是,咱們中西文化有別,你我見解自然有分歧,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你若是真心待客,就請務必尊重我大清的規矩罔疵。"

曼利趕忙點頭哈腰,向楊大人發誓自己定會謹言慎行。楊大人這才示意手下,將曼利先生平安護送回駐地。

事件雖然就此平息,但曼利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他在信中寫道:"此事實在教人觸目驚心!在異國他鄉,竟遭此橫禍,實非我們所願。不過,回想起來,我等行止是否有悖於中土人倫常道,卻也當三思而行。畢竟,禮儀之邦重慶,其文明程度可謂舉世無雙..."

就這樣,曼利先生在重慶的生活,仍舊如常繼續。只是從此以後,他再無半點逾矩的勾當,行止更加端正得體。他深知,雖然中西文化有別,但只有彼此尊重、互相理解,方能和諧共處、攜手並進。

與此同時,曼利先生開始更多地關註起重慶的風土人情,努力揣摩這裏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他發現,重慶自古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名邦。這裏不僅孕育了巴渝文化這樣舉世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諸多文人騷客的駐足之地。每當曼利先生踏上老街巷,總能瞥見鬥大的白色石碑,上面鐫刻著歷代文人的佳作詩句。

尤其是一處鵝嶺二十四孝,那簡直就是重慶文化的縮影。在這裏,一座座白石雕塑林立,上面雕刻著中國二十四孝的典故。這些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將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對孝道的執著,展現得淋漓盡致。

面對如此燦爛的文化遺產,曼利先生也無比欽佩。他從中領會到,中華文明從古至今,追求的正是一種祥和、人性化、充滿仁愛精神的理念。所謂"仁者愛人",便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這與他們基督教的教誨並無二致。

重慶的百姓生活,同樣令曼利折服。城中物華天寶,生活富庶。在曼利看來,重慶是一方熱土,生機勃勃。他常常從溫家大院出來,遊走於街頭巷尾,卻看到了這座城市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

梁山口的菜園子裏,農人們正在辛勤地耕作;四川路的作坊裏,工匠們忙著制作手工藝品;小溪溝邊,巷陌深處,則是孩子們嬉笑打鬧的嬌俏身影。

人們過著樸實無華的生活,但一派祥和太平的景象。尤其到了夜間,曼利獨自踱步於青石板路,只見兩側燈火通明,橘黃色的燈光在青石板上投射出無數靈動的光影,煞是好看。

"啊,真是一座熱鬧非凡的城市啊!"曼利情不自禁地感慨。重慶就如一位慈祥和藹的母親,溫暖地撫育著她的兒女,給予他們寬廣的生存空間。

曼利更加認識到,他們西方人固然要將福音的種子播撒開來,但首先得先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用包容、尊重的心態與之對待,方能實作雙方的真正融合。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漢語,努力鉆研中國的傳統文化,以便更好地在這方熱土上紮根。

外籍傳教士的坎坷經歷

在重慶駐足的外籍傳教士,並非只有曼利一人。早在幾十年前,便已有不少基督教傳教士來到這裏,試圖將福音播撒於中國的重鎮。然而,他們在重慶的經歷,可謂坎坷萬分。

1845年,雲遊四方的梅基格爾神父來到重慶,成為最早來此傳教的外籍傳教士。可是,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俗迥異,他很難有效地向當地民眾傳播福音。更糟糕的是,每每外出傳教,無不遭到當地士紳的猜忌和百姓的排斥。

梅神父就像一棵被遺棄在荒漠中的小草,無依無靠,難以在這裏生根發芽。他的同行者因此勸他放棄在重慶傳教的打算,另尋他路。

梅神父雖然勉強堅持了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離開了重慶。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放棄在中國傳教的夢想,而是轉戰其他地區。直到老年時,他終於在湖北長陽建立了第一所美以美會西醫傳教所,為晚年的傳教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繼梅神父之後,又有其他幾位外籍傳教士來到重慶。然而,他們的遭遇都不盡如人意。因為語言隔閡、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巨大差異,他們在傳教的路上步步維艱。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鮑雷神父。1892年,這位法國籍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重慶,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艱苦布道生涯。他白天在街頭巷尾向人們宣講福音,晚上則躲在貧民窟的一間小屋裏過夜。

鮑神父的生活異常簡陋,幾乎當不上一個體面的生活。但他絲毫沒有氣餒,始終保持著對傳教事業的狂熱熱情。為了便於傳教,他更是刻苦鉆研漢語,熟讀國學典籍,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核。

然而,明明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鮑雷卻時常遭到當地官紳的猜忌和排斥。他們視之如洪水猛獸,嚴防死守,恨不得將其遠遠驅逐出境。更有甚者,還挑撥當地百姓對鮑雷進行語言謾罵,甚至人身攻擊。

就在一次暴亂中,鮑神父不幸被當街扭打,身上添了不少傷痕。但即便如此,他仍舊固守在重慶,矢誌不渝地宣教。在傳教過程中,他更是無意中結識了不少好朋友,有識之士更是對他十分敬佩。

最終,鮑雷神父就這樣在重慶紮根十載,一直忍辛負重,堅持不懈,才終於為基督教在重慶站穩了腳跟。在他離世後,眾多中國籍教徒更是自發在他的墓地前祭奠,以示最後的敬意。

時光飛逝,又是數十年過去。如今重慶已是一座包容開放的都市,外籍人士在這裏工作生活再正常不過。但是,那些先鋒們的艱辛歷程,卻永遠銘刻在重慶人民的心中,成為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