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8年一國軍傳令官拜訪八路軍,想離隊入黨,組織後來批準了嗎?

2024-07-22歷史

1937年淞滬戰役打響一個月便慘遭失敗,作為該戰的主力國軍87師,3萬人銳減至7000人,有不少人萌生了離隊的想法。

該師傳令官黎原,正是準備離隊的一員。

他與其他同誌都認為,當局的根已經爛透了,這不是他們想要的革命。

1938年他與同誌們,一同拜訪八路軍辦事處,有幸見到了羅炳輝將軍。

他向將軍表達自己想要加入八路軍的願望,還想要到延安學習深造。

面對這樣的情況,羅將軍讓他先回去,並未立刻給出答復。

畢竟雖說國共合作,但蔣介石賊心不死,暗中醞釀著陰謀,不可能輕易放一個國軍士兵進入組織。

但第二天,他又見到了董老,那麽,後來組織同意他加入隊伍了嗎?

棄暗投明

實際上,在黎原將軍造訪八路軍事務處前,淞滬會戰是他參加的第一場戰鬥。

1937年,他才從陸軍學院畢業,與其他學員不同,他曾學習過德國軍事理論,形成了自己的軍事體系。

因而,到戰場上實操時,他比別人更加得心應手,進步得很快。

他畢業之時,正巧趕上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應對日軍全面侵華的攻勢。

上級將他派去國軍87師,擔任傳令官一職,淞滬會戰打響後,他也加入了這場戰鬥當中。

國軍87師是國軍精銳之一,也是其「王牌部隊」。該部隊采用的裝備優良,統一使用的德國標準的裝備。

在國軍中,使用德國裝備的部隊僅有3個,他們便是其中之一,自然,他們在淞滬會戰中,也是挑大梁的角色。

不少新兵第一次上戰場時,難免會流露出緊張的情緒。

但黎將軍不同,他第一次上戰場,一點也不害怕,直面日軍時面不改色。

淞滬會戰期間,他的任務就是將命令準確傳達至各個部隊。

一天,他負責將命令傳達給206旅,告訴其旅長陳頤鼎,要堅守陣地,抵抗敵人的進攻。

然而,他剛剛到達指揮所,日軍便攻了過來,戰士們立刻行動起來,就在眨眼間,一場血戰在他眼前上演。

此前,他接受了系統的軍事訓練和理論學習,但實戰與理論學習始終是不同的。

換作其他人,面對日軍的殘酷行徑,很難不會緊張、害怕。

但他沒有因為緊張的場面而手忙腳亂,他借過旅長衛士的步槍,瞄準目標,冷靜而精準地擊斃了往前猛攻的日軍,連斃兩人。

敵人見此情形,嚇得停止進攻,連滾帶爬地跑回了自己的陣地。

像他這樣有才幹,有想法的戰士,那時,在國軍當中還有不少。

但遺憾的是,僅憑零星的人才,是無法扭轉國軍的整體風氣的,軍隊不夠團結,這也是淞滬會戰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場戰鬥中,黎將軍親眼見證了國軍內部的軍心渙散,還有上級的腐敗無能。

這令一直持堅決抵抗頑固派的他,感到非常失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與身邊的戰友們陸續萌生出投奔共產黨的想法。

與他一起去拜訪八路軍事務處的戰友,那時有阮慶、廖斌兩位同誌。

淞滬會戰結束後的第二年4月,他帶著同伴一起來到了武漢,那裏駐紮著八路軍事務所。

一到那兒,他們就向戰士們表明了身份和情況,並表示,他們想要前往延安學習,加入共產黨。

幸運的是,他們第一次去,就碰上了羅炳輝將軍。

而這位將軍早年也是從軍閥、國軍隊伍中出走,而後再加入了組織。

就這一點上,他們應當是有一些話題的,或者說,有更大的可能會同意他加入組織。

但羅將軍經過深思熟慮,還是讓他先回到自己的隊伍裏,從長計議。

雖然,羅將軍沒有第一時間答應他的請求,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堅持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他仍帶著兩位戰友,到辦事處,再來談話。

那一次,他碰見了組織內大家幾位敬仰的董老。董老雖年事已高,但他很喜歡同年輕人談話。

見到黎原將軍等人後,董老親切接待了他們,並了解他們的情況。

不過,那個時候延安的條件確實艱苦,第二個是組織的處境不好,老蔣天天在暗中搞破壞,不適宜吸納新的成員。

但黎將軍堅持要加入組織,並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學習,為組織作出貢獻。

他的堅持打動了兩位領導同誌,隨後,他同兩位戰友一起前往延安學習。

而從「抗大」畢業後,他迎來了重大考驗,那麽,黎原將軍是如何表現的呢?

艱苦奮鬥

黎原將軍一行人棄暗投明後,正式加入了八路軍,他們首先被安排至抗大進行學習。

一年後,因為他具有豐富的軍事素養和文化底蘊,被留在抗大,擔任教員一職,為後面的學員授課。

但他心中更想到前線,去發揮自己的價值,為此,他堅持向上級申請,希望能夠調往前線戰鬥。

功夫不負有心人,1944年他先被調到359旅,擔任教導營營長一職。

他與戰士們一起,在田間奮鬥,用雙手將荒蕪的土地改造成了金黃的田地,南泥灣還一度被稱為「陜北江南」。

1945年,部隊奉命前往東北,將軍亦跟隨前往,參與了當地的剿匪工作和遼沈戰役。

那時,他如願以償,擔任東北野戰軍10縱隊24團團長,他帶領隊伍參與了黑山阻擊戰。

他面對的敵人是廖耀湘指揮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這兩支部隊均為老蔣的五大主力之一,實力強勁。

面對強敵,黎將軍如第一次上戰場一樣,絲毫不懼,他親臨前線,沈著指揮戰士,阻止敵人支援錦州。

他與他的部隊,為錦州、遼沈戰役保駕護航,確保同誌們在這兩場戰鬥獲得勝利。

黑山一戰結束後,到了1949年,47軍應上級命令,南下展開剿匪工作,而將軍也在此隊伍中。

執行南下剿匪任務時,他已經升任為47軍140師的參謀長。

1949年10月下旬,47軍的主力進入四川作戰,140師則被安排駐地剿匪,他們剿匪的地點是湖南湘西。

說來也巧,早年他正是在湖南參軍入伍的。

軍校學習期間,他參與了野戰部隊的實習,上級將他分配到了國民黨中央軍第4師。

當局派他們這支隊伍南下「剿匪」,剿的這個所謂的「匪」是中共的紅軍。

只不過,那個時候,他並未上正面戰場,自然也就沒有和紅6軍團正面交手過。

而紅6軍團正是蕭克和王震將軍領導的,他們在湘西非常活躍。

黎將軍後來加入的47軍,其軍隊框架與曾經的紅6軍團一致,曾經的敵人已成為同一戰線的戰友,誰不會感嘆一句「緣分」?

率部抵達湘西後,黎將軍曾為當地的情況感到憂慮。

湘西在古代曾被稱為荒蠻之地,有人被流放此處,還有強盜匪徒大多也會在此地落草。

明清時期,此地的盜匪更加猖獗,民國時期,當局曾多次出兵剿匪,均未奏效。

結果,沒想到,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到最後階段,老蔣為了保住大西南的最後一座堡壘,竟出手扶持當地的匪徒。

他指示白崇禧、宋希濂在當地收買土匪,還給這些匪徒一官半職,而這些行為的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要他們堅守自己的陣地,不許任何一個解放軍,打造起「血肉鑄成的長城。」

接到命令後,黎將軍立刻帶隊在當地進行偵查,了解當地的匪情。

他們發現當地的土匪勢力,主要分布在永順、沅陵、會同等地。

這三個地方的土匪,加起來共有7萬多人,基本上都由當局國軍將領管轄。

而剩下的小股土匪,則分散在各地流竄,共計2萬多人,可見其工作量之大。

而在湘西剿匪這段日子,對於黎原將軍而言,是非常深刻的。

他是在辰溪電廠接到的剿匪任務,而此地是重災區,還是土匪們的大本營。

1949年11月7日,將軍手下的418團副團長帶領戰士追擊土匪。

副團陳朋友帶了團直和一個營的兵力,同湘西縱隊警衛中隊配合,欲清剿龍泉巖的一股土匪。

一開始進展很順利,他們在劉家坪,沒開一槍,就活捉了30多名土匪。

然而就在他們乘勝追擊時,突然從龍泉巖附近鉆出一群土匪。

他們遭遇了伏擊,而這一戰為何對黎原將軍來說印象深刻?

重返故地

1949年11月7日,黎原將軍的部下,在追擊土匪時,遭到了頑匪的伏擊。

本來,他們有機會可以放手一搏,但卑鄙的土匪竟挾持了100多名老鄉。

為了保護群眾,戰士們被迫在不利地形發起突圍。

因此,有2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其中還有協助作戰的縱隊警衛中隊長易鵬飛,共計傷亡100多人。

這是黎將軍與當地土匪發生的第一起遭遇戰,戰後,他認真反思了這次行動失利的原因。

第一個,他們沒能發動群眾,與父老鄉親們接觸,了解情況。

這樣一來,便可引出第二個問題,敵人之所以能伏擊成功,是因為他們初來乍到,沒有熟悉當地的地形,也不知道土匪們的具體情況。

那次作戰的傷亡巨大,作為指揮,將軍直到晚年仍對那一仗感到內疚,讓這麽多同誌犧牲了。

正所謂「知恥而後勇」,吸取教訓之後,將軍與戰士們一起,在當地廣泛發動群眾,嚴格遵守軍紀。

當地人民逐漸意識到,解放軍與國軍的不同,認識到他們才是真正的剿匪部隊後,也開始積極加入剿匪工作中去。

不管是獲取情報,報告敵情,還是帶路,提供糧草,又或者是參與作戰和救治傷兵。

群眾成為戰士們的千裏眼、順風耳,還有的剿匪工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正是在群眾與部隊之間的互幫互助下,戰士們與當地鄉親締結了深厚的情誼。

川東戰役結束後,友鄰部隊加入了剿匪作戰中。

1950年初,在與友鄰部隊的合作下,辰溪當地幾股頑固的土匪被一一拔出。

這年2月12日,各路部隊會合,經過58小時的戰鬥,瓦解了匪群「暫二軍」。

遺憾的是,匪首張玉德逃跑,敵部隊副軍長,張玉琳也在得知訊息後,逃去了香港。

剿匪工作越往後做,越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諸如擒獲劉聖喜、擊斃田大印,還有打下龔家灣區政府保衛戰,總能看見群眾的身影。

湘西的剿匪工作一開始雖不大順利,但後來越做越順,到了1950年10月底,當地28個縣城全部回歸了人民的懷抱。

從1949年冬天,一直到1952年下半年,這3年一共殲滅了11萬余頑匪。

在47軍和群眾的努力下,徹底根除了當地匪患,同時粉碎了當局妄圖利用土匪阻礙解放的陰謀。

1951年2月初,黎原將軍帶著部隊離開了湘西,但他還沒來得及休息,轉身又帶著140師,參加了抗美援朝。

韓戰結束後,1955年,將軍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再升銜為少將,歷任廣州軍區司令部副參、蘭州軍區副司等要職。

湘西於將軍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算得上是他的「第二故鄉」。

離休以前,他一有空,就會到那裏去看看,離休以後,更是到5次拜訪故地。

有人問將軍為何如此牽掛那片土地,他說,有許多戰友沈睡在了那裏。

在他的記憶中,為了徹底解放湘西,光是解放軍戰士就犧牲了1000多人,更不用說其他來幫忙的群眾。

湘西剿匪對於黎將軍來說,是他人生的裏程碑,那段時間裏,他深刻體會到了何為「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這句話。

他們初至當地時,國軍已到處散布謠言,說他們是「官匪」,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群眾相信了解放軍,成為部隊最堅實的後盾。

此外,他深刻記得當地群眾生活非常艱苦,他們準備悄悄走的時候,還是被群眾發現了。

明明那些群眾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卻還要在臨行前送給戰士們雞蛋、紅棗。

後來,他工作時再去當地,發現群眾的日子仍不好過,心中十分難受。

但在進入新世紀後,2002年,將軍再度拜訪湘西,發現從前的小山村已修起了高樓大廈,不少村民吃飽穿暖,還蓋起了小洋樓。

時年85歲的感慨不已,他心中很高興,戰友的血沒有白流,他說,只要自己還能走,他會常來看看。

直到2008年12月,黎原少將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享年92歲。斯人已逝,但他的功績將永遠為人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