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閻錫山到台北後,命人在郊外建了一座石窯洞,非蔣介石召見不進城

2024-02-27歷史

閻錫山的逃亡與台灣歲月

1949年, 閻錫山 逃離了山西的危機,先後逃往南京和廣州,最終於6月抵達台灣。剛到台灣時, 閻錫山 對於 國共內戰 的局勢仍充滿了希望,但美國再次宣布放棄對國民黨的支持,使得 閻錫山 不得不接受大勢已去的事實。隨著 蔣介石 穩定了台灣的局勢, 閻錫山 的權力地位逐漸被削弱,而他與 蔣介石 之間表面上的矛盾也漸漸消散。 閻錫山 被迫離開台灣政治核心,選擇在菁山遠離喧囂的台北市郊居住。

在菁山, 閻錫山 找到了一處宜居的住所,他甚至在周邊租下了土地建立了自己的 農場 。這樣的 生活 閻錫山 得以遠離塵囂,種植自己喜歡的果樹和 蔬菜 ,過上了比較安靜而自得其樂的日子。與此同時,他開始著書立說,寫下了自己對政治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和態度。 蔣介石 得知 閻錫山 的情況後,帶著 宋美齡 前來菁山探望,看到 閻錫山 專註於寫作的樣子,感到高興並鼓勵他。

雖然 閻錫山 過著比較 寧靜 生活 ,但他在台灣的日子並不富裕。相比於他在山西的權勢和財富, 閻錫山 在台灣的勢力已大不如前,嫡系下屬和 生活 在台灣的人也很少來探望他,因此他的 生活 顯得相對冷清。然而, 閻錫山 並不是一個容易頹廢的人,他每天都早起寫作,努力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菁山的窯洞與閻錫山的奇特遺囑

在菁山定居後, 閻錫山 對台灣的氣候和環境並不適應,尤其是夏天的酷熱和台風的影響讓他十分思念故鄉山西的 窯洞 窯洞 冬暖夏涼,不畏地震等惡劣天氣的影響,這讓 閻錫山 決定在菁山建一處石 窯洞 作為自己的住所。

然而,當地山民告訴他在台灣不適合挖洞建 窯洞 ,因為台灣的土壤潮濕,土質不適合挖洞,並且 窯洞 存在通風不良的問題,容易潮濕。但 閻錫山 認為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他命人建造了一處堅固的石 窯洞 ,並為之命名為"種能洞"。

閻錫山 在菁山的 生活 並不乏味,他每天保持規律的 生活 作息,寫作、休息、做一些事情、散步、睡覺,過著一種簡單而自在的 生活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 心臟病 的加重, 閻錫山 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他曾經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但最終在路上失去了呼吸,離世於1960年。他逝世時年78歲。

閻錫山 病重期間,他留下了一份奇怪的遺囑。他要求喪事要節儉,墓碑上要刻上他日記的第100段和第128段,七天內要早晚讀一遍【補心靈】,遺囑讓人感到費解。 閻錫山 的日記並非記錄日常 生活 ,而是一些深奧的人生哲言,常人很難理解。而他對【補心靈】的誦讀,也引發了人們的猜測,是否 閻錫山 信仰 道教 或其他宗教。總之, 閻錫山 的遺囑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

閻錫山 逝世後,台灣立即組織了以 何應欽 為首的治喪委員會,按照他的遺囑安排了喪事。他被葬在台北附近的七星山,與許多其他台灣重要人物一同長眠。 閻錫山 的奇特遺囑和 生活 方式,使得人們對這個山西大軍閥充滿了好奇和尊重。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對中國的現代化行程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