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白崇禧之礙,蔣介石何不免,宋希濂淮海未入?

2024-04-15歷史

實際上,如果桂系能與蔣介石保持合作,蔣介石雖然不能迅速取得顯著優勢,但也不至於迅速崩潰。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雙方的合作使得桂系領導人李宗仁成功指揮了關鍵的台兒莊之戰。

但是,一旦雙方發生沖突,情況就變得復雜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淮海戰役期間。當時蔣介石不得不放低姿態,極力說服白崇禧來指揮部隊。

然而,白崇禧在與李宗仁會晤後,突然決定放棄指揮權,乘飛機離開,留下蔣介石處境尷尬。這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啟用劉峙和杜聿明來指揮作戰。

根據事後解密的資料顯示,黃百韜在碾莊全軍覆沒的背後,有劉峙的重大影響。因為正是劉峙,在解放軍的佯攻下喪失了勇氣,急於保住徐州,下令李彌撤出曹八集去「救援」。

因此,在黃百韜臨終前,他仍在質疑:為什麽李彌要離開曹八集,導致我軍被共軍截斷退路……

可以想見,如果白崇禧當時真的指揮徐蚌,憑借他的軍事才能,絕不會有如此結果。更令蔣介石憤怒的是,在淮海戰役關鍵時期,他曾試圖調動白崇禧部下的部隊加入戰場。

盡管黃維部隊按計劃被調入戰場,宋希濂的部隊卻始終未能發兵。這使得在整個淮海戰役中,白崇禧幾乎成了旁觀者,坐看蔣介石失敗後,迅速推動政變,迫使蔣介石辭職,由李宗仁接任。

這意味著,對蔣介石而言,在淮海戰役中,白崇禧不僅未能發揮積極作用,反而成了累贅。

那麽,既然情況如此,為什麽蔣介石不敢撤掉白崇禧,而讓自己的心腹宋希濂參與淮海戰役呢?

首先,三大戰役的連續發生使蔣介石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對蔣介石而言,他最大的困境是隨著國軍一次次失敗,原本權重極高的「剿總司令」變成了一種負擔。

例如,東北的剿總衛立煌,他並不願意深陷東北的泥潭。但當陳誠已經處於絕境時,不得不動用私人關系,讓自己的妻子去求助衛立煌,希望他趕緊去東北接任。

這一請求也使得衛立煌的妻子極為不滿,她抱怨說:好處時你們搶著要,一旦有危險就讓我丈夫去承擔,這是在救你們全家,那我們全家怎麽辦?盡管如此,但衛立煌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任務。

陳誠的妻子名叫譚祥,她是宋美齡的幹女兒,所以,這本質上是蔣介石夫婦的請求。如果衛立煌不答應,蔣介石可能會非常憤怒。

這也是為什麽衛立煌後來敢於公開反對蔣介石,甚至宣布辭職。在此之後,蔣介石雖然對此感到不滿,但只敢在背後大罵。

衛立煌認為「共軍」威脅日益嚴重,對此非常氣憤,因此提出辭職。蔣介石對此雖然有感,但認為在不利的戰局中,許多高級將領常常趁機爭權,利用「共軍」威脅。比如當時的華中剿「共」總司令白崇禧……

從這些歷史資料可以看出,衛立煌的行為與白崇禧相似,蔣介石之所以不敢更換他們,是因為已無人可替。同樣,華北的傅作義也曾怒而宣布辭職。蔣介石對此也只能忍耐。

因此,這並不是因為白崇禧、衛立煌和傅作義本身非常有價值,而是蔣介石實際上無法更換他們。

東北國軍的基礎是遠征軍,由衛立煌指揮,他能穩定局勢。華北國軍的基礎是綏遠系,傅作義是綏遠的領導人。華中地區則稍微復雜些,涉及到桂系和蔣介石的共同控制。

江浙是蔣介石的經濟基地,而江浙周邊則是桂系的勢力範圍。例如,安徽由桂系高級將領夏威控制,還有著名的大別山地區——這就是為什麽當劉鄧千裏挺進大別山時,白崇禧如此緊張的原因。

因此,在三大戰役的連動情況下,蔣介石不敢更換人選,哪怕這些人再怎麽礙事,他也只能視而不見。

其次,宋希濂的資歷和威望是一個大問題。

雖然有人說杜聿明很出色,因為他指揮了兩場大戰役,但他始終是以副手的身份出現,這在名義和實權上都有所不足。這就是為什麽資歷和威望不夠的原因。

蔣介石曾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希望能讓有能力的將領盡快嶄露頭角,取代那些無所作為的將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王耀武,他曾被提拔為重要的地方官員,掌管山東。

但王耀武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內部的鬥爭。他是何應欽系的高級將領,而土木系的陳誠卻幹預了萊蕪戰役——這個問題不再詳述。山東失守後,徐蚌地區直接暴露了。粟裕曾說過,之所以敢打淮海戰役,就是因為有山東等地區的支撐。

宋希濂也有類似問題,據他的回憶錄記載,當杜聿明還在東北處理殘局時,蔣介石曾想讓他統領徐州。但宋希濂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不是別人,就是邱清泉他都無法控制,邱清泉根本不聽他的指揮。

值得註意的是,邱清泉掌握著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蔣介石無法直接介入,取代邱清泉......因此,他只能再次拉杜聿明回來,因為杜聿明是邱清泉的前上司,邱清泉雖然桀驁不馴,也得給杜聿明面子。

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都屬於國軍中嶄露頭角的新星,但他們都面臨資歷和威望的問題,一個只能掛副職,一個被陳誠壓制,一個又無法平衡邱清泉。

所以,蔣介石唯一的選擇就是不管白崇禧如何礙事,還是讓宋希濂統軍參與淮海戰役。不幸的是,他最終還是不敢這麽做。這就引出了第三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桂系的威脅太大,宋希濂是對付白崇禧的唯一選擇。

正如前面提到的,當時桂系在蔣介石的經濟基地江浙地區周邊擁有影響力,這並不是為了幫助蔣介石看家。因此,桂系成為蔣介石的潛在威脅,他必須對白崇禧有所牽制和平衡。

之前的胡璉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經常挑戰白崇禧的權威,給他施加壓力,讓白崇禧無可奈何只能抱怨。因為胡璉明白為什麽他敢這麽做。當十二兵團組建後,黃維也參與了,但他也被派到了淮海戰場。

還有陳明仁,但不幸的是他已經對蔣介石絕望,盡管當時他在白崇禧手下,他不可能起任何作用。

只有宋希濂了!也就是說,在面對桂系的威脅時,只有宋希濂能起到監視、牽制的作用。如果真的調動宋希濂參與戰役,一旦淮海戰局與白崇禧聯動,那蔣介石該怎麽辦呢?要知道,李宗仁那時已是副總統。

所謂內憂外患,當時的蔣介石就像是被夾在中間的老鼠,既要受到雙方的壓力,也要防備雙方。因此,蔣介石即使白崇禧再怎麽礙事,也不敢讓宋希濂參與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