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2年毛主席找來張國華:聽說印軍有些戰鬥力,我們打的贏打不贏呀

2024-01-31歷史

1962年,在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之後,形勢終於出現好轉的跡象,人們又重新燃起了對國計民生的恢復和發展的希望。

然而也就是這一年,對於身上肩負守衛祖國疆土重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卻也是最多事、最緊張的一年。

彼時,東南沿海局勢依舊不穩,包括時任中央軍委戰略研究小組組長劉伯承以及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尚榮在內,紛紛將東南沿海視作當時作戰工作部署的重中之重,尤其在毛主席談話要「有所準備」之後,中央軍委作戰部更進入戰備狀態,軍事訓練、登陸演習更在加緊進行。

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東南沿海的大動靜沒有等到,西南方向,中印邊境的形勢卻驟然緊張敏感起來。

入夏以後,印度陸軍全線接管了邊境防務,侵入中國境內,並布置了100多個據點。

這些據點,有的楔入中國邊防哨所之間,有的離中國哨所僅幾十米甚至幾米,更有甚者竟插到中國哨所的背後。

這濃濃的火藥味,瞬間吸引了中國決策層和軍方的註意力。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毗鄰處,有一千七百公裏的邊界,雖從未正式劃定過,但按雙方的行政管轄範圍,早已形成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

1914年,英國統治著印度時,卻強加給中國一條所謂的中印「邊界線」,並以英國外交官的名字命名為麥克馬洪線,這條線實際是非法的,且令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被破壞,而中國政府更從沒承認過這條線。

後來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承襲了英國衣缽,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繼續推行擴張政策,不斷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推進,蠶食中國領土,挑起事端,妄圖借此實作他們腦中的「大印度聯邦」狂想。

周恩來總理、尼赫魯

1959年3月20日,尼赫魯更直接致信周恩來總理,要求將其非法強占的中印邊界東段9萬余平方公裏、中段2000余平方公裏、西段2萬余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版圖,

王尚榮

當時身兼中央軍委戰略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作戰部部長、總參防敵突然襲擊小組副組長數職的王尚榮聞訊,不禁怒火中燒:「尼赫魯的胃口也太大了,竟要把中國相當一個福建省的12.5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統統吃過去,這還了得?」

印度方面的無理要求,自然遭到中國的拒絕,但被拒絕後的印度當局反而更加步步緊逼。

出於維護亞洲地區和平及友好睦鄰關系的目的,中國一再忍讓,堅持著和平方針,毛主席當時甚至提議先擱置分歧,中印雙方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裏。

結果,印度方面根本不買賬,最後只有中國單方面後撤了20公裏。

這之後,王尚榮多次根據中央和軍委的指示,打電話給邊防部隊:

嚴格要求他們在實際控制線3000公裏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在20公裏內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在邊境挑釁滋事的入侵印軍,要先予警告,勸其後退,當勸阻無效,方可依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後發還武器,放其離去。

中國邊防部隊俘虜收容所工作人員向被俘印軍官兵分發日用品

但最後,中國所做的一切,竟被印方視為軟弱可欺。

尼赫魯甚至對他的親信——時任印度國防部長梅農以及印軍參謀局長考爾中格說:中國對印度的政策是「只叫不咬」,可以放心大膽地幹。

1962年10月1日,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周年的時刻,在印度首都新德裏的國防部裏,一個將中國軍隊清除出本屬中國卻被尼赫魯圈入印度版圖區域的罪惡計劃定型了。

在這次秘密的作戰會議上,梅農首先聲明,這個計劃是在總理尼赫魯赴倫敦參加英聯邦總理會議前,親自授意他擬定的。

印軍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帕利特準將敘述了計劃的內容。該計劃的作戰要點是:

在邊界東部,印軍要占領塔格拉山,將此處中國軍隊趕走;在西部,要拔除中國軍隊的21個據點,全部占領有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為了加強東部的軍事力量,擬在最快時間內組建印特種部隊第四軍,參謀局長考爾親赴東北邊境任前線總指揮,並兼任第四軍軍長。

該計劃遭到印度前陸軍參謀長蒂邁雅上將的反對,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個草率的計劃,是出自只善嘩眾取寵、紙上談兵的考爾中將之手。

他認為這種倉促地向中國境內推進,只會把印軍推進墳墓,並可能導致中國反擊進入印度國土。

但除了個別人預設他的觀點外,幾乎所有的與會將軍,都認為他怯懦得荒唐,罪惡計劃順利地透過了。

10月2日,尼赫魯公然宣稱:印度將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此刻,印軍在邊境西段,集結了五千六百多人;在東段則集結了一萬六千余人。

10月10日上午,印軍入侵中國西藏扯東地區的一個營,越過克節朗河上遊,向中國守軍發動進攻。14日,印國防部長梅農發誓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並飛赴邊境的提斯浦爾城運籌作戰。

這些情況送報中央後,引起毛主席的深深思索: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文化交往歷史,又都是為世界稱道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起國,印度為何非要在邊界以兵戎相逼,不惜流血和刀槍相向呢?

這些疑問充斥毛主席腦中,令他接連幾天都睡不安穩。

一向心細如發的周恩來總理很快察覺到毛主席的索眉苦思,親自責成總參作戰部負責中印邊界問題的副部長雷英夫,與總參防突小組就此進行研究,拿出看法,以供毛主席參考。

於是,雷英夫和防突小組副組長、作戰部部長王尚榮、組員們及作戰部邊防處的參謀聚議了幾次。

實際上當中印邊界的局勢益發緊張後,他們就常在王尚榮的辦公室裏,探討和研究相關的情況和對策,在那段日子裏,王尚榮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很晚才熄滅。

雷英夫

最終,他們分析得出,印度方面之所以敢不斷在邊界挑釁、逼近、制造流血事件,主要原因有5點:

一是印度政府不願放棄原英國政府的擴張政策,不願放棄對中國西藏的領土野心。尼赫魯認為,只要把據點修在了中國的領土上,就有望作為即成事實,進而爭得國際上的承認;

二是印度認為大的國際背景對其有利。中國面對著美國和蘇聯兩個方面的政治威脅和經濟封鎖。

三是為顯示威風,印度素來有在南亞地區充當霸主的欲望。

四是為轉移註意力,近些年印度國內經濟發展遲緩和社會問題上升,邊界戰事可轉移民眾的不滿情緒。

五是錯誤地估計了軍事形勢。印度方面認為,中國的主要正規力量在東南,另外在北面又吸附了中國的大量軍力,以致東、北兩線即占去中國全部兵力的百分之九十。中印邊境一帶是薄弱環節,除少數邊防部隊外,幾無正規部隊。再則中國尚未從3年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中復蘇,沒能力支撐戰爭,更難顧及遙遠的西南邊陲。印軍的推進,不會遭到強有力的打擊。印方甚至將中國對印方略歸納為「只叫不咬」。

當毛主席見到雷英夫,向他提出尼赫魯為什麽非要把戰爭強加在中國頭上時,雷英夫便將防突小組分析的5點意見都說了出來。

毛主席當時耐心聽完了全部5點,當即表示前4點他也早已想到,對第5點,他尤為贊賞。

顯然,不予以迎頭痛擊,印方的進逼將永無止境。

而得知毛主席有反擊意向後,王尚榮立即通知邊防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並要求兩軍區抓緊擬制、上報作戰方案,提出作戰需要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王尚榮還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電話通知成都軍區司令員黃新廷,將部署在該軍區的一個野戰軍,調往西藏;通知新疆軍區副司令員郭鵬,蘭州軍區的一個步兵師,將進人新疆。

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就是否對印軍在中印邊界武裝挑釁加以反擊,進行最後決策。

參加會議的有毛主席、劉少前、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賀龍、羅瑞卿、楊成武、張國華、王崗榮、章漢夫、喬冠華、雷英夫。

在雷英夫和喬冠華介紹了中印邊境沖突和各方面的反應後,周恩來對之做了綜合分析,得出應立即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結論。

毛主席接著說道:

「多年以來,我們采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他們蓄意挑起武裝沖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作。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界問題是不行的。」

在討論中、印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和勝負機率時,毛主席轉頭對上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的眼睛,特意問到:「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鬥力,我們打的贏打不贏呀?」

印度軍方一向高估自己的戰鬥力,早年就聲稱其和中國軍隊作戰可以以一當十,在韓戰期間,印軍方到前線參觀後,看法有些轉變,但仍稱可以以一當六。

張國華

然而張國華不信那個邪,回答說:「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毛主席說:「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時,我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占了中國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

在場的軍方將領們,都認為戰勝印軍是有把握的。但毛主席一再提醒說:我軍沒有同印軍作戰的經驗,切不可麻痹大意,要精心布置。

會議同意了由總參和西藏軍區共同擬制的反擊作戰計劃,以及總參提出的於10月20日反擊的時間。

張國華(中)

10月20日淩晨,印軍首先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全面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在張國華主持的東段指揮部和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主持的西段指揮部指揮下,於東、西兩段奮起反擊印軍。

至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時,東段作戰部隊全殲印軍第7旅,俘虜旅長達維爾準將;西段作戰部隊,拔除了印軍建在中國境內的17個據點。

戰士們報名參戰

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同日周恩來還致函尼赫魯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響應。並於28日,全線中止反擊作戰。

然而尼赫魯不僅拒絕了中國的和平建議,反而在國內宣布「緊急狀態」,積極備戰,又將三萬印軍置於中印邊境地區。

新組建的印度四軍軍長考爾,也親臨一線,要同中國軍隊決一雌雄。

自反擊戰打響後,王尚榮就晝夜坐鎮指揮中樞,了解瞬息萬變的戰況,向軍委和總參領導通報,提出建議,並根據軍委、總參命令,指揮協調。

這裏雖然沒有雪山高寒、槍林彈雨,可殫思竭慮的運籌也非常緊張疲勞。

一位1937年從軍的老參謀,暈倒在作戰室內,後來他成為作戰部最早退下來的幹部。

當印軍部署的新陣勢情報傳來,軍委和戰略研究小組,立即研究了對之實施有效打擊的部署。

劉伯承

劉伯承說:「這是一種‘銅頭、賜尾、背緊、腹松’的布勢,企圖是阻止中國部隊向毗鄰不丹的達旺河以南反擊,並伺機再度向中國境內縱深推進。對之應采取打其頭部、擊其腹背、切其尾部」的靈活戰術,分割殲滅。」

王尚榮馬上將這一部署,通知了前線。

11月16日,中國部隊在印軍又一次發動全線進攻後,實施反擊。

僅僅3天,中國的作戰部隊,就打到了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附近,來勢洶洶的考爾,差一點成為俘虜。至此,印軍共被殲滅3個旅。

印方已經無險可倚,無隘可恃,中國軍隊可順勢長驅直入,追殲逃敵。

了解邊界戰事的印度人,當時當刻,大部份都神情抑郁,腦海中不斷發出擔憂的疑問,中國人會不會打過來?

而處在指揮中樞的王尚榮,則又一次領略了最高統帥的瀟灑。

毛主席並不準備「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就地停火,退避三舍,讓世界和印度都感覺到我們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

這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如是告訴他身邊的戰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