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官寨遺址,五千年前的西安城,黃帝時期的都邑所在

2023-12-28歷史

無論是從傳說故事,還是史料記載來看,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都和陜西的關中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然而,考古界一直沒有在關中找到和黃帝生活年代相符的都邑遺跡,直到位於陜西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才彌補了這一缺憾。

人類誕生於何時,在史學界還沒有最確切的定論。但是有了人類後,人與人之間就逐漸形成了社會關系。當這種關系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文化,進而形成文明。

城市、文字以及復雜禮儀的出現,是文明形成的標誌。

在中國的史前文化格局中,最為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區,它以渭河流域和晉陜豫三省鄰接地區為中心,範圍幾乎遍及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

在中原文化區,影響最為深遠、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文化是仰韶文化。

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發掘中,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證實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

從此,揭開了考古學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命名。

仰韶文化的年代跨度約距今7000至4700年,長達兩千多年。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被稱為「仰韶時代」。

仰韶時代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其中早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以半坡文化為主。

中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以廟底溝文化為主。

晚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半坡四期文化為主。

其中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時期,因首先發現於河南陜縣廟底溝而得名。

陜西關中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存頗為豐富,位於西安的姜寨遺址、半坡遺址、魚化寨遺址等就屬於仰韶文化半坡時期。此前,考古界從未發現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的類似遺址。

所以,在楊官寨遺址被發現之前,沒人知道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的聚落是怎樣布局、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這方面的考古發現一直是空白。

楊官寨遺址,位於西安市高陵區姬家街道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台地上,海拔約498米。

楊官寨遺址

楊官寨遺址北高南低,北部是廟底溝文化聚居區,這裏發現了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以南環壕為界,遺址南部多為半坡四期文化聚居區。

楊官寨遺址發現的環壕平面形狀接近梯形,呈現南北段平行、東西段對稱的布局,西南角處因地勢所限稍有轉折。

而同樣處於關中地區的西安半坡遺址、魚化寨遺址、臨潼的姜寨等遺址的環壕,均為不太規則的圓形。

楊官寨遺址中軸對稱的出現,說明該聚落已經處於中國城市發展對稱布局的萌芽階段。

楊官寨遺址平面圖

楊官寨遺址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墻基的遺存。也就是說,該聚落可能是外壕內墻的布局,類似於後來的城市防禦格局。

在西段環壕中部發現一處門址,由門道、兩側環壕、門房、排水溝等設施組成。

門道處的土為生土,說明是當時挖環壕時專門預留過道,寬約2—4米,有明顯踩踏痕跡。

門道內側發現兩座房址,應為在出入口附近設定的「門房」一類防衛設施,均為地面式房址,這也是目前楊官寨遺址所發現的唯一一處門址。

楊官寨遺址的門址

這一切都說明,楊官寨遺址很可能是一座早期的都邑。

壕,在遠古的石器時代,一直是古人用於防禦的建築工事。楊官寨遺址的壕溝長約1945米,寬10—15米、深3—5米。

壕溝所環繞的面積達24.579萬平方米,幾乎有40個標準足球場那麽大。如此大的面積,說明當時生活在這裏的人口規模也是非常龐大的。

根據測算,楊官寨遺址環壕的建設出土方量達11萬立方米。

楊官寨遺址壕溝

如此浩大的工程,施工過程僅靠楊官寨遺址聚落內的先民,很難在短期內完成,而且楊官寨遺址中很少發現工程工具類的遺存。

考古發現,在楊官寨遺址周圍分布著仰韶文化時期大大小小十幾個聚落。

當然,這些聚落規模遠不及楊官寨聚落,當時修建楊官寨聚落環壕應該有周邊這些聚落先民的參與。

這表明,當時楊官寨已經具備了組織周邊區域和周邊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興建大型工程的能力。

因此,楊官寨聚落當時應該有了權力機構,來指揮這一切。這更進一步揭示了,楊官寨遺址是一處明顯帶有都邑性質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

在楊官寨遺址聚落環壕外的東北部,距離東段環壕約530米處,有一片總面積在9萬平方米左右的墓地。

目前,這片墓地僅發掘了3800平方米,已發現廟底溝時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的極為密集,初步預測總數在2000座以上,規模空前。

在已清理的墓葬中,葬制以偏洞室墓為主,還有少量的豎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

其中的偏洞室墓葬,當屬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同類遺存,將偏洞室墓出現的年代提前了近400年。

這片區域的墓葬規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隨葬品非常少。因此推斷,這裏應該是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而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較為整齊,具有非常明顯的規劃痕跡。猶如後世文獻記載的「凡邦中之墓地,萬民所葬地」,並可能有專人負責管理和維持。

楊官寨遺址還發現各類房址49座、陶窯26個、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余件。

楊官寨遺址南部,主要是廟底溝文化遺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遺存。

其中,最重要的收獲是在遺址南端的一處斷崖上,發現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窯洞式房址和陶窯,這是關中已知最早的窯洞式民居建築群。

窯洞和陶窯的排列基本呈平面「呂」字形結構,即每一個窯洞式建築後面都有一個燒制陶器的陶窯。

在陶窯的旁邊,還發現了專門儲藏陶器的窖穴。在其中一個窖穴裏,挖掘出了20多件完整的尖底瓶。

燒陶是仰韶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當初住在這裏的人可能是職業制陶人,有點像我們今天前店後作坊的生產方式。

燒制好的陶器存放在作為庫房的窖穴中,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財產私有化的觀念已經形成。

在楊官寨遺址墓葬的發掘中,還發現了有用顏料塊隨葬的現象。透過對部份出土顏料的科學檢測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為赤鐵礦。

赤鐵礦經過煆燒、搗碎研磨、過篩、添加動物膠、黏合成形等一系列細致的加工處理工藝,以方便保存和使用。

這一時期,楊官寨的先民已經掌握了十分先進的顏料制作技術,但其稀有的內容及復雜的工藝,決定了並非聚落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顏料,並熟練地進行使用。

用顏料進行繪畫應該只是極少數人的「專利」,而掌握這些「專利」的人很可能就是職業的畫師。

根據考古發掘的結果推斷,這一時期生活在楊官寨聚落的先民,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

生活在城中的先民,有的以制陶為生,有的耕田勞作,有的采集狩獵,有的以繪畫為業……

維系他們關系的,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他們會透過交換,來達成彼此的需要。

楊官寨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以及石質器物,其中陶器數量近千件,而且基本保存完好。

最具代表性的有鏤空人面像覆盆形器、動物紋彩陶盆、塗朱砂的人面塑殘陶器等,這些陶器均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罕見。

這些器物被發現時,成層、成組分布,從擺放的位置看,明顯是楊官寨史前先民有意所為,這可能與舉行的某種宗教活動有關。

石壁、石琮、玉鉞等特殊器物,也出現在了楊官寨遺址中,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此類器物。

這裏的「石琮」,被認為是後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的祖先。在中國的文化中,璧和琮是祭祀天地的禮器,有身份的人才能夠擁有。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楊官寨遺址中,還發現了類似三星堆遺址出土銅人面的大眼睛殘片,似乎暗示著位於四川的三星堆文明,和中原仰韶文化有著某種傳承的關系。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楊官寨遺址是一處經過全面規劃、功能齊備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它擁有著宏大的城池,強大的實力、巨大的財富以及先進的理念。

具有特殊意義禮器的出現,均暗示其內部存在具有組織力的高級領導人物。

楊官寨遺址目前尚未發掘完畢,但是從發掘的結果推斷,這裏人口規模龐大,已經出現權利機構,即「國家」雛型。

這裏不僅出現了商業區,人們還擁有了財產私有化的觀念。特殊禮器的出現,說明這裏已經有了復雜的禮儀。

隨著考古的繼續推進,作為文明要素的證據會進一步完善。這裏已經擁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具有都邑性質無疑。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雍地就在今天關中的寶雞,黃帝陵位於關中北部的黃陵縣,這一切應該不是巧合。

楊官寨遺址究竟和黃帝的部族有沒有關系,是不是黃帝的都邑,相信最終的考古結果會給我們答案。

楊官寨遺址所處的時代,黃帝的部族正處於興起發展的階段,還沒有到「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的時期。

楊官寨遺址,或許是黃帝的一個都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