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松樹盆景造型,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松取奇態」、「搜盡奇姿打草稿」的松樹盆景造型理論。表現松樹盆景的姿態,一般也用「老、綠、勁、奇」四個字來形容。可見,松樹盆景和雜木盆景不一樣,一個「奇」字,在松樹盆景的表現形式中占有相當比重。
所謂「奇」,是指「蕩跡不清,與真景成乖異」,一般指樹相奇特,與眾不同,具體表現為盤孥屈曲,即稀疏、拳曲、伶仃之形。是由於松樹在長期的生長中因外力而使之未能任其自由發展而造成。
但是在自然中更多的是正格的松樹形態。說「正」,是指大眾化的松樹自然樹相。唐末五代大畫家荊浩在【筆法記】中是這樣描寫的:「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過,如密如疏,非清非翠,從徵自直,萌心不低,勢既獨高,枝低復偃,倒掛末墜於地,分層以疊於林間,如君子之德風也。」因為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又由於松樹抗爭性強,松樹在生長時,克服了外界不利因素的幹擾,隨著時間的推移,樹相逐漸自老,形態自美,神韻具足,堂堂大氣,有如君子之德風,儀態不凡,端莊秀麗。
奇有奇姿,正有正態。我們在松樹盆景造型過程中,如何來處理好「奇」與「正」的關系,古人在書法理論中有這樣的簡述:「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古人提出這一理論,我想可以給我們松樹盆景造型作些參考,我們把「平正」當作眾多正格的自然樹相,把「險絕」比作松樹的奇姿異態。這句話中闡述的「奇」與「正」的關系,給我們在松樹盆景造型過程提供了一個有章可循的依據。也就是說,平正中的險絕雖然是我們盆景作者期望看得見的結果,它能使作品產生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但是求「正」,才能使作品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我們盆景作者出佳作的唯一途徑。
一般說來,我們在松樹盆景造型中,首先應尊重松樹的自然樹相,因材制宜,做到順其勢,巧其形,奇中取正,在動手制作前,仔細地觀察、分析;盡量多勾畫出幾個不同角度的形態方案,以易於對比選擇。應避免盲目構思、急於動手,導致出現「奇」、「正」不分,不倫不類,取態錯誤的現象。在造型定托中,還應該註意形和勢的有機結合,力求相互顧盼,不能形過於勢,也不能因勢過而壓住形。只顧形,形過則會失態,會使人感到有「東施效顰」的感覺。只顧勢,勢過則失體,將會如路人醉酒,和醉漢有失於儀態沒什麽兩樣。一只盆景,能夠在造型中顧形得勢,其形態必不‘般,這和鄭板橋先生的「八分書」一樣,雖怪異而成大體。也就是說,只奇不正,不能成為真正的佳作。只有奇中取正,方能成為上上品。
其次,雖然有人認為,在松樹盆景造型中「取奇,必無格;取正,必無奇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盆景作者多深入自然,多觀察和分析自然中古老松樹形態的生長過程,就會領悟到奇與正的內在關系。松樹的生長環境不一樣,其生長形態就不一樣,像人家熟悉的平地松、石隙松等,樹形就截然不同。只有能深刻地理解這一關系,並且在松樹盆景造型中準確地把握和加以套用,一件作品的 奇態才能在正 格中體現出來,即「奇中取正」。
但是一盆令人驚嘆的作品,僅「奇中取正」還不夠,制作者更應「奇中取秀」。一樹在於一景,一景在一樹體現。直接影響「景」的精美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樹木的自然完美、出枝何置的合理、線條的流暢、曲線變化的有序、枝與十粗細的合理搭配、整體形態的相互協調等。景靠物凝,物靠景托。盆景是給大家欣賞的藝術品,大家在欣賞的過程中,只有在審美上得到享受,才會進一步對作品產生好感,而後才可能為之震撼,達到和制作者心意相通的境界。要使作品能讓欣賞者耳目一新,這就要求制作者能「奇中取秀」。
潘仲連【劉松年筆意】,五針松;規格:盆長140cm,樹高60cm
然而,我們在平時所見見的許多成功的松樹盆景作品,如潘仲連大師的五針松盆景【劉松年筆意】、胡樂國大師的五針松盆景【向天涯】,都不是奇態異姿,但同樣得到國內外廣大盆景愛好者的青睞和高度評價。由此可見,一件成功的作品,更多的造就是作者的藝術內涵、制作構思和豐富的經驗,而不是盆景本身的樹形。因此,盆景制作者在追求作品的完美的同時,還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內涵。總之,我們在松樹盆景制作中,體現一點大自然奇姿異態,並不是什麽都不可以,但應利用趣味傳情,擺正「奇」與「正」的關系,否則松樹的高聳、挺拔、欲附雲漢之姿,就難於在松樹盆景中體現,更不要說松樹那種「偃截挹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敢於抗爭,爽氣重榮」的人氣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