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特稿198|為了37℃的母愛

2024-03-30育兒

原標題:【特稿198】為了37℃的母愛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丹丹 裴龍翔

產假結束返工前,葉倩想過所有的吸奶方案:

蜷在工位下面,躲進沒人的倉庫,藏到廁所……要是這些都不行,葉倩和家人約定,只好辛苦家中的父母,每天把孩子帶到單位附近。

當她努力平衡工作和哺乳的時候,寶寶吃不上奶的焦慮情緒,一度讓家裏的氣氛降到冰點。

近十年來,像葉倩這樣面對哺乳難題的職場女性,並不罕見。2023年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女性就業人員數量為3.2億人,育齡女性在全國人口占比22.18%。隨著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放開,在一線城市上海,這樣的現象尤為突出。

最終,葉倩父母敵不過寶寶嗷嗷待哺的哭聲,一個盛夏的清晨,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懷抱四個月大的嬰兒,忍著燥熱,輾轉換乘三趟公交,趕到了女兒工作的凱迪克大廈,只為讓外孫女吃上一口熱乎的母乳。

而這一幕,恰巧被路過的大廈工會主席肖素華碰見。這樣似曾相識的偶遇,將她的思緒,瞬間拉回了十多年前……

親情拍拍互動環節促進家庭成員之間情感交流。受訪者供圖

育嬰課堂讓準爸爸提前體驗與寶寶的親密時刻。受訪者供圖

新手媽媽們正帶著寶寶一起互動。受訪者供圖

愛心媽咪小屋的一角,放置了折疊屏風。受訪者供圖

「共享型」愛心媽咪小屋推介會正在舉辦。受訪者供圖

守護「背奶媽媽」

一套吸奶器,一個冰包,幾只玻璃奶瓶——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80後90後逐漸進入生育高峰,許多結束產假的女職工,因為深知「母乳比黃金貴」,選擇了一邊上班,一邊加入「背奶大軍」。

「背奶」的流程繁瑣且固定:在工作之余吸奶、儲奶,下班後,再把幾瓶沈甸甸的母乳背回家,當作孩子接下來一兩天的「口糧」。

但是,在哪裏吸奶?2011年的一次偶遇,讓肖素華關註起了這個特殊的群體。躲廁所,擠倉庫,甚至縮到辦公桌下吸奶……一連幾天,目睹幾位女職工眼神閃躲、神情窘迫,還有那些來回奔波、汗涔涔的老人,肖素華的心中不由地泛起陣陣酸楚。

那時,很多單位和公共場所沒有私密的吸奶和儲奶空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些「背奶媽媽」飽受身心困擾。

2007年,李穎生完第一個孩子時,初為人母的她,為了找到一個安靜隱蔽的吸奶場所,跑遍了單位裏一個又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在更衣室和廁所勉強「湊合」幾天後,她作出決定:算了,給娃娃斷掉母乳。正是這個無奈的抉擇,讓她在今後的十多年裏,一直心懷愧疚,「可能因為斷奶太早,孩子抵抗力差多了。」

範崇純擔任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護師的幾十年間,見過太多擔驚受怕的「背奶媽媽」。她忘不了曾有一位剛剛返崗的女職工匆匆跑來,耷拉著腦袋跟她訴苦:單位沒有哺乳室,她只能趁辦公區沒人時,手忙腳亂地吸點奶,「心裏繃著根弦,一點也不踏實,一刻都不敢放松。」環境逼仄,吸奶不規律,加上難以排解的壓力,久而久之,奶量驟減、乳汁淤積之類的毛病,先後找上了這位年輕的媽媽。

「一旦哺乳期沒及時擠奶,不僅可能面臨乳汁淤積的風險,有時還會因堵奶患上乳腺炎。再嚴重的話,甚至會發展成乳腺膿腫。」 範崇純總是盡力幫助每一位前來求助的媽媽,她更期待能有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的實際行動。

有沒有什麽辦法,能讓她們安心?能不能辟出一間小屋,免費給哺乳期的媽媽們使用?2011年6月,時值上海市總工會到凱迪克大廈調研,肖素華及時反映了這一情況,並主動請纓。

找場地、配器材,這是她要走的第一步,這之前,還有筆「小賬」需要算清楚。凱迪克大廈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市靜安區,即便是在十幾年前,想要租下那裏幾平方米的小房間,每月也得近萬元租金。

有這麽貴的租金,還能騰出免費的場地嗎?肖素華的心裏有些打鼓。那段日子,她先是找來了樓裏的物業負責人,又托人聯系到大廈的開發商,把自己看到的一幕幕,一字一句地講給他們。

「有了小屋,大廈也就有了更多‘人情味’。」那天,她給在場的人們算了一筆「大賬」,「這意味著,將來的投資和營商環境也會更好。」

「他們當即就同意了。」這讓肖素華大為感動。不到一個月,在大廈的第4層,一間面積約30平方米的玻璃小屋被騰了出來,門口掛上了一塊牌子——愛心媽咪小屋發源地。

「很快,周邊大廈的媽媽們也來用小屋了,還有許多外籍女職工。」肖素華側過臉,低下頭,開啟相簿細細地翻看起來。其中一張照片上,一位金發碧眼的俄羅斯女孩,手握一只玻璃奶瓶,站在小屋的冰箱前,淺淺的笑意,掛在她嘴角上揚的臉龐上。

位於大廈裏的小屋,至今已陪伴100多位職場媽媽度過人生特殊階段,葉倩也成了其中的一員,「愛的糧倉」,是她們給小屋的別稱。2013年,上海市總工會在該市推廣凱迪克大廈的經驗,推出「愛心媽咪小屋」專案。於是,溫暖的陪伴一走就是十余年。

從1到8000+

「已經是‘螺螄殼裏做道場’了,還能在哪裏建這樣一間小屋?」很多時候,這樣的話語並不是推脫,而是實際的辦公環境讓一些企業愛莫能助。

「就這樣放棄嗎?」遭受了許多次的拒絕,上海市總工會的幹部們也曾經被無力感包圍。可是職工的困難,讓他們無法停止——

「簡直像在打遊擊。」新手媽媽陳赟的形容並不誇張。幾年前,她朋友的單位還沒有專門的吸奶場所。那天,幾位媽媽花了很大功夫,終於找到一間空閑的會議室。

「我們立刻溜了進去,把門一鎖,連燈都不好意思開得太亮。」誰知,還沒等朋友和同事把板凳坐熱,「砰砰砰」的敲門聲突然響起,她們心裏「咯噔」一下,身子止不住地抖了起來。

陳赟一度覺得自己得了「背奶羞恥癥」,隨之而來的還有緊張、不安和焦慮,「在那時的新手媽媽裏,這樣的情緒普遍存在。」

歷經多輪走訪,上海市總工會在該市範圍既了解各類推進的難點,同時也在尋找極具典型性的個案,以此作為突破口。很快,中國銀行上海最小的網點安福路支行,進入了大家的視線。這裏員工休息區總面積不到15平方米,剔除更衣箱後的更衣室,可使用面積僅剩1.2平方米。

怎樣在這1.2平方米之上,為「背奶媽媽」解決實際困難?進行多次頭腦風暴後,最終,一個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方案清晰起來:「讓小屋和更衣室共享,把墻面布置成伸縮式操作平台。」

對於建設者而言,這間小屋的意義,不僅在於它的「共享」設計,它的建成更意味著,「即便空間狹小逼仄,不要畏難,我們是有路可走的。」

這一走,已是十年有余。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各類小屋及哺乳室已超8000家,落地機關企事業單位、樓宇、園區等。其間,小屋的建設者,把一路探索中的所思所想,逐字逐句地寫了下來,上海市總工會制定並及時修訂【上海工會愛心媽咪小屋星級評定辦法】【上海工會愛心媽咪小屋設定、管理及資金使用辦法】,促進小屋提質增速。

建設小屋,慢慢有了章法可循。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浦東新區總工會制定了一份規範,在該市區級層面首次編撰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檔。把愛心媽咪小屋建哪裏、怎麽建、怎麽管,以規範的形式加以闡釋。

制作標準化檔的底氣何來?「在市總女工委的指導下,浦東持續深入推進小屋建設。2017年起,小屋建設連續6年被列入浦東新區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目前達到了998家,基本實作街鎮、開發區企事業單位,園區、樓宇、商圈‘應建盡建’,累計服務女職工超25萬人次。」浦東新區總工會副主席戴紅還透露,浦東根據既有小屋的多年營運數據,制作了熱力分析圖,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對小屋的使用頻率進行模擬測算,各項標準也有了實踐數據的支撐。

過了不到一年,一份7000余字的規範出爐了,內容涵蓋建設小屋涉及的方方面面:哺乳區要設定應急按鈕或對講裝置,家具邊角應安裝防撞條,不同星級小屋的建設標準有別……

翻著這本小冊子,戴紅覺得,「它不止是一份規範,還是一份小屋建設的說明書。」而在標準化建設之外,數智賦能也是小屋發展的著力點,借助大數據等技術,上海的很多女職工透過小程式檢視電子地圖,輕松找到了附近的小屋。

如今,在上海的8000余間小屋內,四星級及以上小屋2109家。150多家位於街道、商場、超市、醫院等公共場所向社會開放的小屋電子地圖,在市政府「隨申辦」、市總工會「申工社」公眾號上搭載,方便有需求的女性就近就便使用。12個優秀小屋管理團隊還獲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鋒號」榮譽。

探索無限可能

距離袁超琳第一次使用愛心媽咪小屋,已經過去了近十年。

那時候,她和同事們要到一間設在倉庫的小屋吸奶。小屋沒有門禁,只在門口加裝了一條簡單的簾子。掀開門簾,整間小屋如同一條狹長的走廊,裏面擺了三把椅子,人一多,有人就不得不站著。

因為設在倉庫,常有不知情的同事突然進來搬東西,每回都把大家嚇一大跳。由於沒有水槽,吸完奶後,她們還要提著工具,穿越辦公區進行清洗。

袁超琳的同事於小明,前後生育了兩個孩子,一路見證了小屋的「升級」。生完二寶後,再次來到所在的大金公司的愛心媽咪小屋,於小明很快察覺到差別——

改造後的小屋,要刷門禁卡才能進來,屋內,流動水槽、消毒櫃、冰箱等器材,歸置得很是齊整,柔軟的沙發旁,放著可移動的三層置物架,擡眼望去,每個座位上方,還安裝了單獨的滑軌簾……

這樣的變化,一直在發生。原先設在凱迪克大廈第4層的小屋,不久後搬進了空間更為寬敞的5樓。一天,葉倩開啟小屋的冰箱,發現裏面擺著一排排透明的玻璃儲奶瓶,每個瓶蓋上,配有一把金色小鎖,拇指大小。

葉倩很快意識到,「把儲奶袋放進瓶子後,我們能拿走鑰匙,這樣就不容易弄混了。」準備吸奶時,她又看到桌上新放了一台八音盒,「聽著舒緩的旋律,閉上眼睛養養神,心情也變好了。」

讓媽媽們每次都有新體驗的關鍵,是上海市總工會在小屋基礎上探索其無限可能的不斷嘗試。拓展的各類功能,既有利用「互聯網+」平台,邀請該市三甲醫院母嬰專家,組建「愛心媽咪小屋婦幼健康指導員團隊」,開設線上線下「媽咪課堂」,也有舉辦文化藝術、科普健身等活動,開展心理疏導、維權咨詢等個人化服務,將小屋從「背奶站」變身「充電站」,營造關愛女性權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曾經的顧慮,也正一點點消散。

「剛出生的娃咋洗澡?」「孕婦的營養餐怎麽做?」「奶爸能幫著做點啥?」……在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的婦產科就診大廳,不少新手爸媽正圍在小屋門口咨詢。因為有專業的醫護人員,這間設在婦產科的愛心媽咪小屋,功能有些獨特,慢慢變成了一個為母嬰健康服務和科普宣傳的平台。

醫院社工部主任張璟雯估算了一下,來這裏就診的孕產婦,大約有三分之二是外來務工者,對她們來說,晦澀難懂的育兒類書籍有時並不適用。為此,在過去幾年裏,小屋的醫護人員摸索著拍短影片,為孕產婦錄制了數百條育兒知識點,並將其一一發到網上。

除了來醫院就診的患者,小屋也向內部女職工開放。

有一次,為了開導一位產後心情低落的女醫生,醫院工會主席潘文新帶著這名醫生和七八位同事,在這間小屋裏圍坐一圈,組建了一個「巴林特小組」,這曾是一種訓練醫師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這天下午,在場的每一個人,挨個對可能誘發產後負面情緒的場景復演復盤,站在第三方視角,觀察、感受、陳述情緒的產生過程,幫這位女醫生開啟了心結。

小屋裏有大愛

不知從何時開始,小屋從單一的吸奶場所,變成了一個小家。身處其中的新手媽媽們,來這裏交流育兒經驗,找到能「安慰我」「懂我」的彼此,有了一種踏實而柔軟的歸屬感。

「相似的經歷,讓我們對彼此有了更多同理心。」陳赟笑起來時,彎彎的眼睛像月牙。過往的回憶,仿佛慢慢浮現在了她的眼前:有位女同事的寶寶發燒了,正當她手足無措的時候,小屋裏的「過來人」手把手地向她傳授經驗……

小屋不僅溫暖著很多正經歷人生重要階段的女性,也不斷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楊融是上海八院愛心媽咪小屋的一名誌願者,一天,她無意間看到,有位孕婦走出診室後,正不停地啜泣。

原來,這位準媽媽已經32歲了,即將成為高齡產婦。剛剛拿到手的檢查結果,猶如一道晴天霹靂。醫生說,報告顯示她腹中胎兒的胎盤過大,還伴有臍帶繞頸。

「別怕。」楊融坐到她身邊,輕輕握住她顫抖著的手,「我們都會陪著你,一定能生個健康的寶寶。」

在日復一日的繁忙中,這件小事,很快被楊融遺忘。幾個月後,那位曾經的準媽媽,抱著出生不久的孩子再次來到醫院,找到楊融一遍遍地道謝:「當時,我的母親還在外地。因為你的安慰,我才挺了過來。」

沒過幾天,她又專程跑來,給誌願者和醫護人員分發喜蛋。不久後,她也成為了誌願服務隊伍中的一員。

為小屋建設「搭把手」的,還有無數家企業。2014年,中智公司建立了愛心媽咪小屋辦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協助開展小屋的各項推廣工作:為新建小屋配送銘牌、海報、愛心禮包,分發愛心企業捐贈的尿不濕、空氣凈化器、電動吸奶器等母嬰物資。

實踐中,一些企業雖有搭建小屋的意願,卻為從哪裏著手、怎麽搭配發愁。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擔任一家大型家居商場工會負責人的王承發現,由於在改造過程中遇到不少裝修設計方面的問題,部份小屋的利用率並不高,「一些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們或許能做些什麽,讓更多企業的女職工受益。」王承心想。

為了把這件事辦成,他和家居設計師連玉霞,先是參加了上海市總工會舉辦的愛心媽咪小屋建設培訓營,隨後兩人花費近半年時間,在宜家的數據庫裏篩選了近一萬種產品,從中挑出易組裝、防護性強、顏色柔和的家具,逐一搭配,設計出分別符合三星、四星、五星級別的小屋樣板間,幫助企業實作了「小屋即建即用」。

「樓中有屋心中不慌」

回憶起返崗那天的場景,陳赟覺得對自己而言仿佛是「重生」。因為在家裏憋了好些日子,一時半刻還適應不了上班節奏。那時,迷茫和孤獨一下子湧上了她的心頭:

「我是不是掉隊了?」「怎麽平衡工作和家庭?」……她的擔心具有一定普遍性。這些正是橫亙在職業女性和母親身份之間的難題,而它們,似乎並沒有標準答案。

如何營造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全國總工會等出台了多項支持性政策,為幫助女職工解決生育後顧之憂提供了指引。

「一是‘找得到’,電子地圖視覺化,二是‘聽得到’,建議收集廣泛化,三是‘管得到’,陣地考核標準化。」上海市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主任陳魯說。以小屋為基礎,上海市總工會向該市發起倡議,呼籲共同推動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

作為曾經的「背奶大軍」一員,倪嘉此前透過申請,得以在上班時間進入小屋吸奶,「生育對工作的影響變小了。」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二胎媽媽李穎。生大寶之後生二寶之前,她順利晉升為了部門主管。因為有小屋在,兩次重返職場時,她都感覺很「平穩」「沒有掉隊」。與她相似,在生育兩個寶寶的同時,於小明的職務一步步升級,現已擔任公司的法務部課長。

對於林小楊來說,小屋帶給她的,還有一種「從無到有」的體驗。幾年前,有了大寶的她辭職待產,為了方便母乳餵養,一直到孩子六個多月時,她才重新應聘了一份工作。發現新單位有小屋後,林小楊又讓大寶多吃了幾個月的母乳。懷上二寶後,「樓中有屋心中不慌」的她,在產假一結束,立刻返回了工作崗位。

越來越多的新手爸爸,也從小屋出發,跟上了家庭育兒的隊伍。在高樓林立的上海陸家嘴,「拼盤式」親子工作室、奶爸技能大比武走進了企業。一到寒暑假,孩子們可以和父母一起上班,到達公司後再乘專車前往親子工作室,學象棋、練射箭……

看著小屋墻上的合影,李錚的眼神柔和中泛著光亮。照片裏,是曾在這裏共度漫長歲月的媽媽和孩子。

「現在的照片是第二批,很快就會換上第三批。」作為大金公司工會副主席的她憧憬著,在未來,小屋能成為寫字樓建設的標準之一,「一條法律也好,一項規定也行,讓小屋走進每一家企業。」

合影中,媽媽和寶寶們笑得很燦爛。有人留言,「‘背奶’的日子有鹹有甜」,也有人寫道,小屋是她的「避風港」,溫暖又安全。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