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媽媽上班得像「做賊」一樣溜出門專家

2024-09-10育兒

每到秋季開園,托兒所周圍,幼稚園門口,隨處可見難分難舍的鏡頭:拉著爸媽哭鬧著不肯放手的,到了幼稚園門口又逃出來的……


圖源 | 網絡(侵刪)

很多家長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忍痛割愛,隨著養育照護制度的完善,越來越多的低齡兒童將有機會進入托育園,針對寶爸寶媽們對寶寶離不開的擔心,寧波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兒保科養育照護門診負責人傅嬋容介紹說, 這種現象醫學上稱為幼兒分離焦慮,是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因此,面對幼兒這種分離焦慮,父母不必太過擔心。其實,應對幼兒焦慮,也是有章可循,處理得當可以減輕孩子的不安情緒並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上班像「做賊」一樣偷偷溜出門

傅醫師介紹說,幼兒分離焦慮表現為孩子對分離的擔憂和恐懼,常常透過哭鬧、黏人、煩躁不安等行為表現出來。 幼兒分離焦慮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可能因年齡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日常門診中,她曾碰到不少父母前來咨詢,孩子為什麽一刻也離不開他們,是不是有啥心理問題。就在幾天前,一位2歲幼兒的媽媽,就因為孩子太黏人,自述說都被折磨得快抑郁了。

這位寶媽走進診室,一坐下來就開始抹眼淚,說孩子可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一刻也離不開她。經過一番安慰,寶媽的情緒才漸漸平復。因孩子是早產兒,自小身體比較弱,所以他們養育得特別細,平時很少帶孩子到外面去,擔心傷風感冒,外面就接觸得很少,語言動作發育得也比較慢。她也是心疼孩子,一直照顧到1歲多才去上的班,白天讓孩子奶奶代管。

圖源 | 網絡(侵刪)

可是孩子始終離不開她,都快2歲了依然那個樣,看見她拿包就腳跟腳寸步不離,看到她一到門邊就開始哭鬧,再怎麽哄也無濟於事。每天上班她得像做賊一樣偷偷地溜出門。門一關就聽到孩子在屋裏哇哇大哭。起初不忍心,後來也沒辦法,只能強行分開,到單位後馬上開啟手機,跟孩子影片,孩子看到媽媽後哭得稍微緩解一點。可老是這樣跟孩子影片也影響工作,單位領導還曾因此警告過她。

寶媽很無奈,孩子這樣丟不開,她無法安心上班,晚上也睡不著,懷疑自己都快抑郁了。


這些措施可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

傅醫師說,這就是典型的幼兒分離焦慮。隨著小朋友逐漸長大,必然會面臨成長的新階段:該入園啦!在這個新的階段裏,不少小朋友會因不能離開熟悉的養育者、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出現哭鬧不安、焦慮恐懼、傷心失望等情緒反應,甚至拒絕上學、不願交流、睡眠障礙等一些行為表現,有的還會出現頭痛、惡心、厭食等身體的不適癥狀,讓家長們很是擔心。

對此,傅醫師介紹說,幼兒分離焦慮是幼兒在與依戀物件(如父母、主要撫養者等)分離時表現出的一種不適應和焦慮的情緒狀態,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現象。幼兒分離焦慮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可能因年齡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處理得當可以減輕孩子的不安情緒並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以下這些做法都可有效地解決孩子寶寶的分離焦慮。

圖源 | 網絡(侵刪)

保持穩定的日常生活

為幼兒提供穩定和可預測的日常生活,例如固定的作息時間、規律的飲食和活動安排,以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同時也可以透過親密的擁抱,親切的語言和肯定的表達來增加幼兒的親切感。

提前準備逐漸分離

在家長需要與幼兒分離之前,提前為幼兒做好心理建設。可以給孩子講解養育者去幹什麽去了,為什麽要出去,大概什麽時候回來等等,讓小朋友提前有心理準備。

建立分離信任

養育者在日常照護過程中與幼兒建立信任的關系,逐漸引導幼兒適應分離的情境。例如先從短暫的分離開始,逐漸延長分離的時間,讓他們明白養育者離開一段時間後會再次回來。養育者離開時一定要記得和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承諾,有助於建立信任。

鼓勵表達情感

鼓勵幼兒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可以透過繪畫、玩具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他們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設計一些孩子喜歡的遊戲,如唱歌、跳舞、畫畫等,鼓勵孩子參加,使孩子能夠融入其中並感受到樂趣。

避免強行分離

提前給幼兒帶一些熟悉、有安全感的物品或玩具,讓寶寶感覺踏實、舒服。在分離前與幼兒進行溝通,讓他們知道分離的原因和時間,以減少焦慮感。盡量尊重寶寶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強行與幼兒分離。

培養幼兒獨立能力

日常生活中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多讓寶寶自己學習,比如上廁所、喝水、用筷子、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獨自玩一會等等,培養自理能力,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性,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應對能力。

慢慢適應新環境

如果幼兒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如托育園、幼稚園或新的家庭環境,可以提前帶他們去參觀、熟悉新環境,增加幼兒的安全感。

與教師或保姆合作

如果幼兒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出現分離焦慮,家長要盡量與教師或保姆合作,共同制定適合幼兒的消除分離焦慮的計劃,逐步適應分離情境。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分離焦慮嚴重影響了幼兒的日常生活和發展,建議家長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醫生的幫助。註意,每個幼兒都是獨特的,發生分離焦慮的情況不同,幹預措施需要根據孩子發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