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是如何看待類風濕關節炎和幹燥症候群的?有哪些治療方法?

2023-12-10養生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隨病情發展為幹燥症候群(SS),對患者的外分泌腺體機能造成了一定幹擾,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 對RA-SS的治療主要仍以西藥為主,但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日益增多,中西醫結合治療在RA-SS臨床診療中的呈現出多樣化的研究趨勢。

近年來, 由於各醫家運用中西醫結合理論治療RA-SS已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文現將對RA-SS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進展情況進行簡略綜述。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多因素、炎癥性和進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統 ,但關節常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局部炎癥,軟骨破壞和骨侵蝕。為了延緩關節損傷和身體殘疾,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類風濕關節炎在古代醫書中以「痹證」、「尪痹」、「白虎歷節」被記錄,【黃帝內經】最早提出「痹證」之概念。 【素問痹論】稱:「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可見痹病的發生因素較多,尤以風寒濕三邪為主。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六經辨證」理論,其中有關於「痹證」論治之法;【金匱要略】中設有「歷節病」一章,也有關於「濕病」「血痹」等論治。 幹燥症候群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由淚腺和唾液腺功能障礙引起的眼部和口腔幹燥。

隨著病情進展,幹燥症候群可涉及任何器官系統。 因此,該疾病的特征在於多形性臨床表現,其臨床特征和嚴重程度可能因人而異。幹燥症候群的發病機制仍然難以捉摸。但是,臨床已經提出了涉及遺傳、環境因素模型來解釋其發生發展。

古代醫術中並沒有直接關於幹燥症候群的論述,與本病有關的論述被記錄在「燥」「燥證」「痹證」「歷節」「虛勞」等內容中 ,其命名為「燥痹」。

合並幹燥症候群出現在臨床近10%的患者中,具有高疾病活動度的RA與患幹燥症候群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表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符合SS標準的患者範圍波動在4%-31%之間。合並幹燥癥在醫學上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外癥狀。

根據研究,與HLA-DR4相關原發病相比,RA合並SS發生在不同的基因背景下發生,且RA合並SS致病過程與RA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和RA合並硬皮病不同。 在RA合並SS病程中,眼部幹燥常是正選癥狀,在RA患者中比口幹更常見。

這項研究共針對全台灣的8469例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進行了研究 ,主要合並了16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幹燥症候群、I型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癥、橋本氏甲狀腺炎、甲亢、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再生障礙性貧血。

銀屑病、白塞病、艾迪生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胸腺瘤免疫缺陷性症候群、重癥肌無力、自體免疫性肝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其中8229名病人主要合並幹燥症候群,占比約97%。對於RA-SS,臨床更偏向西醫治療,但中醫藥治療近年來逐漸成為主流。

RA合並SS中醫證型相關規律的研究意義

RA在祖國醫學中被定名為尪痹、痹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從古至今痹病是一個受累部位多、危及人類生命的嚴重病癥,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證治匯補】說:「肢節胸脅刺痛者,氣也;痛從背起至胸脅者,思慮傷心也。」

古代醫家提出了氣郁致痹的理論,也認識到長久的病程給痹證患者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影響。 根據現代流行病學研究表明,RA的在中國患病率僅為0.5%~1%,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女發病之比約為1:3,中國RA患病率約為0.32%~0.36%。

SS又稱為「燥痹」,清·高世栻【黃帝素問直解】中最早提出燥痹的論述:「謂寒合於濕,熱合於燥也。 燥痹逢熱,則筋骨不濡,故縱。縱,弛縱也,弛縱則痛矣。」「燥痹」作為中醫病名由當代醫家根據「燥氣致痹」的特點首次提出,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幹燥症候群」。

RA患者隨著病情反復可合並SS,從而出現口幹、眼幹等一系列表現,預後不佳。 近年來,隨著中醫文化的日益流行、中醫行業日益發達的大形勢下,更多的人了解到中醫藥防治疾病的優點和特點。

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在現代醫學診斷中起了巨大作用。 同時由於現代中醫藥診斷系統的不斷完善,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型也更加精確、清晰,但對疾病中醫證候特點的研究較少見。

研究RA合並SS患者的中醫證候特征與中醫用藥規律,能夠為今後科研發展提供重要數據支撐,並產生相應的參考價值,提高臨床工作效率 ,為今後RA合並SS中醫證候特點研究提供參考、拓展思路,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質素。

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但濕邪困鋸人體日久,易化熱,所以在【溫病條辨】中認為「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萎黃。 」濕熱之邪可使患者出現渾身乏力、舌苔濁膩、食欲下降、心煩焦躁等表現。

幹燥症候群以口幹、眼幹、鼻腔幹燥等一系列腺體幹燥癥狀為主,寒濕日久化熱、濕熱極而化火,火盛可生風動血,都可加重RA合並SS的病情。 無論是RA病程日久,又或是RA合並SS,均可出現血瘀癥狀,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為RA合並SS的主要證型。

經統計學分析發現,RA-SS患者中病程最長為40年,最短為0.57年 ,平均病程為8.091±6.632年,其中濕熱痹阻兼血瘀證患者平均病程最長,為8.474±6.795年;氣血虧虛證患者平均病程最短,為1.376±1.583年。

濕,即痰濕,痰濕困頓日久,容易入裏化熱,形成濕熱之質。 濕熱病程日久,久病必瘀。濕性黏滯,阻礙氣血執行,可致瘀。瘀血使氣血執行不暢,正氣不足則不能運化痰濁水濕。所以二者均致使病情纏綿難愈,病程綿長。

西醫治療

Michel等將39例RA-SS患者(抗SSA抗體和/或Chisolm III期或IV 期)與39例RA患者進行了比較,RA-SS組的DAS(CRP)更高; 當RA合並 SS時,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效果較差;相反,當RA與SS相關時,利妥昔單抗 更有效。

抗風濕病慢作用藥數量增加,抗腫瘤壞死因子藥物的療效降低; RA SS可以改變生物制劑的敏感性,降低緩解率和對抗腫瘤壞死因子藥物的耐藥 性。

在一項多中心、觀察性和前瞻性研究中證實了阿巴西普對RA合並S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靜脈註射阿巴西普52周後,RA 與SS相關表現均得到明顯改善。

從這些結果中,他們揭示了RA合並SS治療 策略的以下幾個臨床重要發現 ,阿巴西普改善了D2T RA風險較高的RA合並 SS患者的RA疾病活動度;增加了與RA合並SS患者的唾液和淚液分泌。

阿巴西普可以改善使用ESSDAI評估的SS的復合疾病活性,以及基於ESSPRI的 患者報告的結果與RA合並SS患者; 阿巴西普在與RA相關的SS患者中耐受 性良好,阿巴西普52周的依從率為83.8%。

在與RA相關的SS患者中,阿巴西普改善了腺體和腺外受累,以及全身性疾病活動和基於綜合措施的患者報告結局 。在一項對RA-SS患者10年的隨訪中發現,血清參數如RF,抗 CCP、ANA和抗SSA/SSB以及出現幹燥癥狀和SS在RA患者中。

在大多 數研究中,血清學特征在患有SS的RA患者與未患有SS的患者相比無差 異,基於隨訪數據的研究, 10天後Ig滴度顯著下降,根據多年的隨 訪,可能是由於B細胞耗竭療法,如利妥昔單抗。

一個臨床研究表明,阿 巴西普和托西珠單抗都能顯著降低RA-SS疾病活動度並改善患者的身體 機能,且對於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無效的RA-SS患者有顯著療效。 然而,阿巴西普不僅有更少的臨床不良反應和更好的實驗室結果,在短期和 長期隨訪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一項前瞻性佇列實驗表明,透過比較 RA患者對使用阿巴西普、利妥昔單抗和托西珠單抗後的不良反應, 臨床所有 不良事件包括嚴重感染、惡性腫瘤、嚴重心血管事件、全身輸液反應、局 部註射部位反應等。

目前臨床運用西醫手段治療RA-SS,主要 是生物制劑,其中以阿巴西普和利妥昔單抗效果最為顯著,且不良反應較 少,為各位臨床工作者的首選。 目前現代醫學對RA-SS的發病機制尚未 完全闡述,並且臨床並無根治之術。

中醫治療

RA-SS主要表現為氣陰兩虛,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陰兩虛為主,標實以燥熱瘀阻為要 。治療上滋陰與清熱兼顧,既潤澤久旱之筋脈、腠理、孔竅,又清理久積陰分之虛火伏熱,提出「養陰益氣、清熱通絡法」治療RA-SS。

善於套用太子參、五味子、當歸、雞血藤、玄參、麥冬、青蒿、蒲公英、杜仲、枸杞子等藥,使氣陰得復、虛火得祛。 RA與SS這兩種疾病均屬中醫「絡病」範疇,二者中醫病機均與先天稟賦相關,均為熱毒傷絡。

機體正虛,邪氣傷人,RA和SS患者素體腎陰虧虛,易化燥而生熱毒,耗氣傷津,臨證多用四神煎合四妙勇安湯加減 ,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益氣養血、散瘀蠲痹。

基於「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的癥狀,臨床運用柴胡類方治療良性風濕癥、類風濕關節炎、幹燥症候群及其他風濕免疫疾病效果明顯 ,RA-SS常出現口幹、眼幹等癥狀,常用小柴胡湯聯合當歸芍藥散、半夏瀉心湯等加減治療,患者的口幹眼幹癥狀得到有效緩解。

將RA-SS歸納為氣陰兩虛證,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陰兩虛為主,標實以瘀痹為要,並提出「益氣養陰通絡法」 ,在古方四神煎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對於RA-SS及激素減停階段人體正氣虧虛,臨證療效顯著。

基於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機制,結合肺、脾、腎三臟功能 ,提出治療RA-SS以養肺腎之陰為著,臨床辨證應當分清「燥為濕郁」或是「濕為燥郁」,把握好燥濕占比再進行遣方用藥。

適用於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皮、車前子、豬苓、薏苡仁、川牛膝、麻黃湯、貓爪草、雷公藤、蜂房、化橘紅、闊蕊蘭、白及、清半夏、防己、甘草等 ,用於臨證加減。

中西醫聯合療法治療RA-SS較單純套用西醫治療更安全、更高效,綜合中醫治療可以明顯降低治療不良反應的風險 。RA-SS屬於緩慢、發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病機復雜,目前無完全根除的辦法。

西藥雖然臨床療效顯著但不良反應較多,包括心血管損傷、肝腎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等。 中醫藥采取整體觀念、辯證論治的治療方法,副作用輕微但需長期用藥。

但中醫藥治療手段較為靈活多變,中西醫結合治療RA-SS具有較大的優勢,目前已成為臨床常規化治療方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擁有較優越的臨床療效和較廣泛的研究背景,但對其臨床探索和研究仍不具備說服力。

中西醫結合療法也是現代醫學診斷RA-SS的重點研究領域,可進行更多方法、多樣本的臨床對照研究,並逐步推廣。一般認為中西醫結合療法將在醫學上給RA-SS的診斷帶來更多新思路、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