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兒科中醫葉冬蘭。
今天,我們將一同深入探索藥食同源中備受矚目的 雞內金。 這一特殊病例並非直接出自 名醫張錫純 之手,而是他所記載,其友人毛仙閣所親歷的一個真實案例。
毛仙閣曾遇到這樣一位小患者,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腹部便逐漸鼓脹,並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鼓脹的現象愈發嚴重。
等到五六歲之際, 孩子的腹部已經顯著脹大,面色蠟黃,肌肉瘦弱,食欲也大幅減退,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 「大肚痞」。
什麽是「大肚痞」
實際上,「大肚痞」在醫學上被稱為疳積,這是兒童消化系統中一種嚴重的疾病,通常是由於餵養不當導致的脾胃虛弱。
疳積的典型癥狀包括:
1、面色蠟黃
2、頭發幹枯無光澤
3、腹部鼓脹且青筋暴露
4、身體瘦弱、食欲不振
5、大便不成形等
雖然如今疳積的病例相對較少,但在過去,這種疾病在兒童中卻相當普遍,孩子們常常因為疳積而顯得瘦弱不堪,腹部異常鼓脹。
為什麽孩子會有疳積?
孩子之所以會患上疳積,大多與餵養方式不當有關。
例如,過度餵食導致孩子積食,中醫常說: 「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
孩子飲食過量,脾胃受損,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無法有效吸收營養,從而引發面色蠟黃、毛發幹枯、腹部鼓脹和消瘦等癥狀 。
中醫如何治療小兒疳積
在治療疳積時,中醫通常采用消食導滯的方法,並結合補脾藥物進行調理。毛仙閣便采用了張錫純的方子, 將三兩生雞內金研成細末,與半斤白面混合,並適量加入白砂糖。
將混合物和水調勻後烙成極薄的小餅,烙至焦熟後給孩子作為點心食用。經過一個多月的調理,孩子的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並最終康復。
在這個過程中, 雞內金經過烤熟後具有消食導滯和化瘀的作用,而白面和白砂糖則有助於補養脾胃。
兩者相結合,能夠 補脾消積 ,如果孩子病情較為嚴重,還可以在藥方中加入 懷山藥粉 以加強治療效果。
透過這個病例,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積食的後果可能十分嚴重。
而雞內金作為一種具有消食導滯功效的食材,透過制作成小餅讓孩子食用,不僅可以作為美味的點心,還能在無形中幫助孩子消解積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食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