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針刺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的原理是什麽?有什麽療效?

2023-12-10養生

在古代中醫文獻中,中風後吞咽障礙沒有明確病名。

其癥狀多見於口、舌、咽及食道,根據其飲水嗆咳、 聲音嘶啞或失音、構音障礙等臨床表現將其可歸納於「中風」、「膈中」、「喑痱」、「喉痹」、「噎膈」的範疇。在漢唐時期,「中風」病名被首次提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寫到:「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描述了患者中風時的臨床表現, 提出中風有臟腑經絡深淺之分,其中「舌即難言,口吐涎。」就是吞咽功能出現問題。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論雜風狀】指出:「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風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 孫思邈將中風分為四類,「三曰風懿」就是指中風患者臨床表現為舌強不能言;

以上都能說明在漢唐時期,醫家便對中風病及其相關癥狀有所了解。在明代的古籍中對中風後吞咽障礙也有細致描述, 【萬病回春·中風】中載:「風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二便閉塞,為在裏也。

其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或癱瘓不伸, 或舌強不語、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此皆中臟也。」

【醫學正傳】:「凡人手足漸覺不隨,或臂膊及髀股指節麻痹不仁 ,或口眼歪斜,語言蹇澀……雖未至於倒仆,其為中風暈厥之候。」歷代文獻中無「吞咽障礙」之名。

「喑痱」最早出現於內經,其它古籍中也存在其他對吞咽障礙的闡述,【景嶽全書】:「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脾脈急甚為瘛疭;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金匱翼】:「飲食入咽,不得輒下,噎塞膈中,如有阻隔之者,故名膈噎」。 葉桂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對「噎」和「膈」分別進行解釋:「飲食之際,……飲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狀者,名曰噎,食到喉間,不能下咽者,名曰膈,」

【諸病源候論】中載:「喉痹者,喉裏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也。」 【千金方】曰「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息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病在臟腑」。 古往今來,大多數醫家皆將中風後吞咽障礙歸屬於中風中臟腑,提醒後世醫家重視本癥。

明代醫家方賢在【奇效良方】雲「瘖痱之狀,舌瘖不能語……」; 醫家樓英亦在其著作【醫學綱目】中提到「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

都是記載了言語困難的表現。 這些古籍都闡明了吞咽與構音障礙的具體表現。由此可見,中醫學對中風後吞咽障礙的認識源遠流長。

中風後吞咽障礙的病因病機

吞咽障礙是中風後常見並行癥之一,臟腑失調,陰陽失衡致腦神失養、神機失用,發為舌竅失靈。由於每個醫家所處的朝代環境有所不同,對於疾病的理解及診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經過歷代醫家不斷努力,代代傳承,我們才得以學習到歷代醫家的豐富經驗。

早在漢唐時期,張仲景提出「外風」致病理論,認為六淫外邪、情誌過度、房事不節皆可致外風襲體, 邪中臟腑或經絡,邪中經絡則出現肌膚麻木不仁或肢體活動不利,邪中臟腑,則可致昏迷或舌機失用;

金元時期則開始興起「內風」理論,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等根據多年從醫經驗,分析中風病因乃「內風」引起, 認為風、火、痰、氣、血、虛等內因在人體內不斷轉化。

提出「內傷外感」致病,認為中風或由於肝火過甚 ,上擾清竅,或腎經虧虛,水不涵木,肝風內動,或脾胃濕盛,痰濁蒙竅發為本證;

近代醫家在古人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探討,至此中風的病因病機理論逐漸完善,認為中風多為老年人素體虧虛,氣血不足,或七情內傷, 加之風、火、痰、瘀等致病因素內襲致陰陽失調,臟腑失養,神機失用,喉機失靈發為本證。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透過選用具有益氣活血、舒經通絡的中藥配伍改善大腦及咽喉的血液迴圈 ,改善神經通路。目前中風後吞咽障礙患者的中藥療法有以下幾種方式:霧化吸入、直接溫服、中藥包外敷頸項部、中藥鼻飼等。

霧化吸入

選取60例缺血性腦卒中伴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礙中醫辨證屬痰瘀阻絡的患者, 按照隨機對照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予以標準化藥物治療與冰棒冷刺激療法。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威靈仙煎劑霧化吸入治療,共觀察21天,以窪田飲水試驗評分 、吞咽功能療效評價標準、NIHSS評分等評估患者治療前後吞咽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顯示威靈仙霧化吸入治療的治療組患者窪田飲水試驗評分、吞咽功能療效較對照組有明顯好轉。

中藥內服

選取70例卒中後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物件,並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中藥組40例。 對照組予吞咽訓練,中藥組在此基礎上用加味地黃飲子。

運用吞咽熒光透視檢查聯合吞咽功能分級量表對療效進行評價。 結果中藥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為63.3%,中藥組總有效率明顯優於對照組。

治療後中藥組較對照組的吞咽功能分級量表評分以及VFSS評分在口腔期及總分上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加味地黃飲子安全、有效, 對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把63例腦卒中假性球麻痹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

對照組口服或鼻飼腦復康 ,治療組中患者使用中藥口腔含液滴於舌下、舌面中部和兩頰內側各2滴,每日3次,療程同對照組。

經治療兩個療程後,治療組療效高於對照組。把42例中風後球麻痹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 在同等的基礎治療之上給予治療組患者補陽還五湯中藥濃煎劑,治療後治療組患者療效比對照組顯著。

把86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化痰開竅中藥湯劑,治療後治療組比對照組臨床療效顯著 ,臨床觀察使用育陰、益氣、活血之人參散治療腦卒中後恢復期吞咽障礙患者的療效。療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有顯著療效。

中藥外敷

選取60例中風後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物件, 按照隨機數碼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均給予常規康復治療。

治療組則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液在患者頸部進行濕熱敷幹預,觀察兩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況。 結果表明治療組吞咽困難癥狀及吞咽功能改善情況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可知中藥液頸部濕熱敷幹預中風後吞咽功能障礙是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

針灸療法透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來治療本證, 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目前大多數針灸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的文獻多數是局部取穴, 部份醫者認為當局部取穴時能興奮局部肌肉感受器,放松項部肌肉並能緩解項部周圍血管的壓力,改善血液迴圈。

在刺激周圍神經的同時將神經沖動傳入大腦皮層,促進中樞神經的微迴圈, 促進吞咽反射弧的恢復,建立新的通路,重塑大腦皮層功能區。

盡管目前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的選穴原則、針刺方法及評價手段眾多 ,但在改善中風後吞咽功能方面效果明顯,療效確切。目前針刺手段較多,如有頭針、體針、舌針、電針等。

頭針

頭針可以增加大腦皮層血流量、興奮皮質腦幹束。臨床觀察90例出血性腦卒中術後吞咽障礙患者在基礎治療上加用頭針同步吞咽肌電刺激, 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

對照組給予吞咽康復訓練,每日2次,每次30min, 每周5次,共治療3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頭針同步吞咽肌電刺激,療程同對照組,治療3周後,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

體針取穴療法

體針可以調節全身經絡,恢復人體臟腑氣血。單純體針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比較少見, 將1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僅給予基礎性藥物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 醒腦開竅針刺法選穴: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金津、玉液點刺放血。經治療,實驗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明顯優於對照組。

將60例中風後吞咽障礙患者進行分配,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 對照組治療采用單純吞咽訓練的方案。

試驗組在對照組康復治療基礎上治療加用頭體針,取穴患側的頂顳前斜線下2/5、顳三針、百會以及神庭穴 、舌三針、金津、玉液、通裏、合谷、太沖、翳風以及照海穴,手法均為平補平瀉,治療4周後試驗組與對照組對中風後吞咽障礙具有確切療效。

試驗組療效優於對照組。將6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理療、聯合冰檸檬酸刺激等康復治療措施。

根據病人吞咽障礙的辨證和經驗取穴施治,主選風池、風府、翳明、百勞、廉泉、夾廉泉、金津、玉液、阿是等穴, 辨證備選人迎、合谷、太沖、豐隆、啞門、通裏等穴。得氣後施予提插和撚轉瀉法,連線電針治療儀,選擇疏密波,治療4療程後,觀察組效優於對照組。

舌針

舌針選取金津、玉液,操作多以點刺放血手法為主。 舌針主要起到醒腦開竅、疏通經絡、宣利咽喉的作用。

其治療刺激病竈部位和與舌有聯系的經絡, 促進腦血管側支迴圈建立,增加損害部位的血流量,透過刺激頸部肌肉提高相關頸部肌群的肌肉力量,提高舌與咽喉部的反應能力。

並且能改善神經功能,促進康復,改善腦迴圈,重建神經通路。 選擇78例腦卒中後吞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物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

電針

電針是在傳統針灸疏通經絡的基礎上,同時讓電刺激興奮咽喉部肌肉,防止咽部肌肉廢用性萎縮, 電針的反復刺激能恢復和重建中樞與肢體之間的反射弧,使受損部位神經的恢復活性,促進中樞對肢體形成新的傳導通路,恢復大腦對肢體的控制。

將64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32例和針刺組32例。 針刺組主穴取金津、玉液,配穴按中風病常規取穴:

雙側運動區、足運感區、雙側風池; 患側肩髃、肩髎、曲池、髀關、梁丘、血海等穴。電針組在針刺組取穴基礎上使用電針儀刺激金津、玉液,連續波刺激。

治療後電針組療效優於針刺組。選取腦卒中後發生舌骨上擡障礙病人60例,隨機分為電針組、電療組與對照組各20例。電針組采用電針聯合吞咽手法治療 ,電療組采用低頻脈沖聯合吞咽手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吞咽手法治療。

治療結束後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結果3組病人經治療後舌骨上擡及前移振幅和FOIS評分均較治療前 明顯改善,其中電針組舌骨上擡改善程度和FOIS評分及其變化率改善最為明顯。

結論電針治療腦卒中後舌骨上擡障礙療效優於電療組對照組效果,證明電針對於腦卒中後發生舌骨上擡障礙病人有改善吞咽能力的作用, 可更好地啟動吞咽,改善病人進食能力。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

綜上所述,中風為現代的常見病,多發病 ,而吞咽障礙作為中風的常見並行癥,正逐漸影響大家是正常生活。

目前對中風後吞咽障礙的研究已開展多時,對中風後吞咽障礙的發病機制的研究目前也基本明確,西醫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治療心腦血管等原發疾病藥物, 非藥物治療則主要采用康復訓練和理療機器治療等。

針灸結合康復治療及多種療法綜合套用治療 中風後吞咽障礙也是很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所在,臨床上亦收獲了很好的療效。

目前針刺方法多樣,選擇的穴位也較多,但是針灸治療中風後吞咽障礙多以咽喉局部取穴為主,根據中醫整體觀念, 可以套用中醫臟腑經絡整體辨證論治針刺治療本病,調節全身的臟腑氣血來恢復。

本專案的順利開展,將進一步提高針灸治療中風疾病的臨床療效,為中風病的中醫藥療法提供廣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