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養生先養胃,脾胃病的特征特點

2023-12-14養生

【臨證備要】

1.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互為表裏。在生理功能上,脾主運, 胃主納,脾主升,胃主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在病理情況下,脾胃常常同病。一般來說,脾病多虛多寒,胃病多實多熱,古人曾概括為「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即為此意。治療上應註意「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以及治脾毋忘調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則。

2. 脾病多濕,常參入祛濕之法。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脾虛失運,水濕內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濕;標實為主者,則應以祛濕為主,兼以運脾。

3. 脾病亦可導致氣滯。脾失健運,往往影響氣機的升降,出現腹 脹、納少等脾氣壅阻之證。在治療中,應配合使用理氣消導法,有助於脾的健運。

4. 脾陰不足,當予滋潤。脾虛一般以氣虛、陽虛為多,但亦可出現脾陰虛證。如面白顴紅,虛煩,口幹,唇紅,厭食不饑,或能食而不 運,大便幹結或瀉下如醬,黏滯不爽,腹脹隱痛,口舌生糜,舌幹紅, 苔少無津,脈細數無力等,當予甘潤養陰,以參苓白朮散、麥門冬湯加減,可適當重用甘草,即「甘守津還」之意。但註意養陰不可過於滋膩, 或酌配甘淡實脾之品,如白扁豆、薏苡仁、白朮等。

5. 脾的病變不但與胃腸有關,與其他臟腑亦有聯系。如脾病久而不愈,常可影響其他臟腑,他臟有病亦會影響及脾,常見的有脾胃、脾 腎、肝脾、心脾、肺脾同病等,透過治脾或治他臟,均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6. 胃為陽土,為病多偏於熱,治當苦寒泄熱。但熱甚傷津,胃陰耗損者,應予甘寒養陰。如過用苦寒,則陰津愈傷,熱邪愈熾。虛實夾 雜,胃熱盛而津液傷者,又當於苦寒泄熱的同時,佐以顧護胃陰之品。

7. 胃喜潤而惡燥,故胃病見陰虛者,一般宜用甘潤養陰為主。若兼有氣滯者,當投理氣而不傷陰之品,如綠萼梅、佛手花、玫瑰花等。如過用香燥,則易耗傷胃陰。

胃與腸相連,故胃病還須與腸病相參,進行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