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庭醫生
每日一問候:今天,你拉了嗎?
俗話說,「人生五件事,吃喝拉撒睡」,從這排序咱就可以看出,拉屎是僅次於吃飯和喝水的一件人生大事。
而「拉得好」,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健康指標,可問題是,到底怎樣才算拉得好呢?
大便一天2次VS兩天1次,哪個更健康?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每日一便」是腸胃健康的金指標。
一兩天拉不出,就嚷嚷自己便秘了;一天幾趟廁所,總懷疑是自己肚子吃壞了。
然而,這個「一天1次」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現實情況是,同樣是一日三餐,有的人一天兩三次,而有的人兩三天一次。
食物從進入口腔,到變成粑粑排出,經歷了一系列「磨煉」。
口腔是第一道關卡,牙齒咀嚼、研磨後,食物才能透過食管運輸到胃部。
人的胃就像一台多功能攪拌機,在胃液和胃蠕動的作用下,食物被進一步分解和消化,混合飲食在胃內停留時間大約為4-6小時。
然後會變成食糜,等待十二指腸和小腸進一步吸收,這一過程中,肝臟、膽囊和胰腺也都會參與消化。
其中的營養物質一旦完全分解,就會被吸收到血液中,而剩下的食物殘渣則會進入到大腸,並被「攢」成粑粑。
大便形成後,腸道會以每天2-3次、每次每分鐘1-2cm的速度將其推動到乙狀結腸,最後經由直腸、透過肛門排出體外。
從進食到排便,通常需要1-2天的時間。但排便次數的多少,和每個人的年齡、體質以及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是密不可分的。
比如,有的人胃腸蠕動快,食物的透過速度就比較快,可以一天幾次;有的人本身飯量就不大,沒那麽多的食物殘渣,自然只能幾天一次。
一般來說,從每周排便3次到每天排便3次(即每周2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也就是都是健康的。
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每天超過3次,警惕腸道感染、炎癥、功能紊亂等問題;每周少於3次,則當心腸梗阻、腸道炎癥、消化道腫瘤等問題。
2個排便「黃金時間」,錯過難受一天!
腸道除了主導食物消化、營養吸收、廢物排泄,也是人體內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淋巴組織集結了人體70%-80%的免疫細胞。
同時,還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與我們的精神健康密切相關,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長壽,先「腸壽」!而與排便次數相比,排便的規律對腸道健康更有意義。
其實,一天中有2個排便的「黃金時間」:
首先是晨起後。早晨一覺起來,由躺變坐再到站,身體產生的「起立反射」可以刺激結腸蠕動。其次是用餐後。進食後胃竇擴張、食物進入腸道,可誘發「胃結腸反射」,促進結腸的蠕動。所以,晨起和餐後2小時內嘗試排便,成功率相對會比較高,也有助於培養「排便反射」。排便困難、時間不規律的人,都可以在這2個時間段蹲一蹲廁所,即使當時沒有便意,身體也會逐漸配合。當你養成了穩定的習慣,排便的固定時間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而且在頻率、形狀、顏色發生變化時,也能及時發現異常。
當然,這也不是說咱必須得在這倆時段排便,只要產生了便意、有一定的規律,那就是排便的最佳時間,不必再去糾結早上還是晚上。上廁所時有這2個習慣,等於沒病找病!01太用力人在排便的時候,通常會有憋氣、腹部用力這樣的動作。肺部吸氣擴大,促使隔膜擠壓腹腔,再借助腹肌的力量把壓力傳遞給盆腔,從而幫助肛腸肌肉蠕動,便於粑粑排出。如果拉不出,我們下意識裏就會使勁、再使勁點,腹壁肌和膈肌強烈收縮,腹腔內的壓力急劇增高,肛門一旦扛不住,難免會發生撕裂!增高的腹壓還會阻礙靜脈血液的回流,使肛門處於充血、水腫的狀態,誘發痔瘡。用力過猛,也會大大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
尤其是本身就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很多患者在廁所突然發病,就是因為排便用力不當,血管爆了。02玩手機看小說、刷微博、打遊戲……手機是很多人的「大便伴侶」,但它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大家在廁所裏越蹲越久。便意是稍縱即逝的,通常只有1-3分鐘。上廁所時玩手機,由於註意力都集中在了手機上,大腦對排便傳導神經的指揮也會受幹擾,進而抑制排便意識。便意消失,粑粑就拉不出來,堆積在腸道中被一遍遍「榨幹」,逐漸變得幹燥、堅硬,就更難拉了。長此以往,很可能會形成慢性便秘。長時間蹲坐便池、馬桶,血氧集中在下半身,大腦還可能出現供血供氧不足的情況。起身時,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一過性腦缺血,使人眼前暫時性發黑、眩暈,甚至暈厥、跌倒。
尤其是久病未愈以及體質較弱、年紀較大的人,發生意外的風險會更高,輕的骨折,嚴重的還有生命危險。每次上廁所,最好控制在10分鐘以內,如果超過10分鐘還沒有拉出來,別強求、下次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