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漫長的歷史中,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曾在同一個國家中共同生活,即便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俄烏兩國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然而,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俄烏兩國反目成仇,以致十年後徹底決裂,兵戎相見。若從烏克蘭人的視角溯源這份仇恨的源頭,很可能是2014年8月發生在烏東地區的 伊洛韋斯克 之戰……
人們很容易忽略,現在正打得難解難分的俄烏戰爭,並非始自2022年2月24日,而是早在2014年就打響了,到現在恰好十年。
但在俄軍十路突進,大舉攻入烏克蘭之前,並沒有太多世人真正關註頓巴斯的戰火。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想到,現在全世界竟然都已經因為十年前那點星星之火而在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 2022年,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為大家講解俄羅斯十路大軍突入烏克蘭的戰爭計劃。
在這十年裏,究竟經歷過什麽樣的背叛、欺騙、屈辱和痛苦,恐怕只有烏克蘭人自己心裏最清楚。而俄羅斯的所作所為,逐漸把越來越多的烏克蘭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從而在2022年2月24日之後再不退縮,而是堅決拿起武器與俄軍展開殊死拼殺,這恐怕也是俄國人所始料未及的事情。
發生於十年前的烏東小城伊洛韋斯克之戰,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戰例。在這場戰鬥中,按照雙方商定的「人道主義」走廊撤退的烏軍,遭到俄軍和頓涅茨克分離武裝的突然襲擊,慘遭屠戮,數百人戰死,傷亡上千,最終只有少量部隊突圍成功。
■ 2014年8月29日的伊洛韋斯克之戰示意圖。
這場戰鬥已經成為烏克蘭一代人心中的深刻瘡疤,也成為眾多烏克蘭人決心與俄羅斯分道揚鑣的起點。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事件,但對於具體的實戰過程不甚明了,今天鏟史官就來講述一下這段往事。
俄國出兵,烏軍被圍
事情要從2014年2月說起。俄羅斯在這個時間點上出動未標記身份的武裝力量進占克里米亞半島,並迅速組織「公投」將其吞並。
■ 2014年初奪取克里米亞半島的 「 小綠人 」 部隊。
2014年4月,親俄的烏東分離主義分子占領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政府機關,宣布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他們得到了俄羅斯的大力支持。可以想像,這種分離活動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無法容忍的。烏克蘭政府與烏東分離主義勢力的沖突迅速升級為一場戰爭。
從2014年7月11日開始,頓涅茨克州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地帶遭到來自俄國方向的炮擊,顯示出俄羅斯可能對烏東進行軍事幹涉的跡象。7月17日,馬航MH17航班在頓涅茨克市以東約40千米的赫拉博韋村附近被地空導彈擊中而墜毀,機上298人全部遇難。
■ 2014年7月17日,馬航MH17航班墜毀前 的 航線示意圖。藍色線條為MH17航班航線,棕色線條為新加坡航空SQ351航班航線。
烏克蘭總指揮部將頓州頓涅茨克市以東至俄烏邊境這片地區劃分為D區,任命彼得羅·利特溫為該地區指揮官,下轄第30機械化旅的兩個營,第25和第95空突旅各一個營,第51機械化旅、第28機械化旅各一個連等正規軍,以及由誌願者組成的「外喀爾巴阡」營。
■ 2014年7月16日烏克蘭東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所謂 「 D 」 區局勢示意圖 , 粉色代表分離武裝控制區,藍色代表烏克蘭控制區。
烏軍的作戰計劃是切斷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分離武裝之間的交通線和補給線。但烏軍在MH17航班墜毀地點附近的行動,可能是導致後來俄羅斯跨過邊境出兵的原因之一。
2014年8月7日,烏軍首次嘗試進攻緊鄰頓涅茨克市東南方向,相距約30千米的伊洛韋斯克市。隨後幾天,由於頓涅茨克分離武裝的頑強抵抗,烏軍攻勢受阻。
■ 伊洛韋斯克市內的頓涅茨克分離武裝 「 摩托羅拉 」 師 的 士兵在居民樓附近準備戰鬥。
8月18日白天,烏軍再次試圖進攻伊洛韋斯克市未果,但烏軍頓巴斯營在夜間順利攻入該市,占領了市政府大樓。此後,包括頓巴斯營、第聶伯羅旅和亞速營在內的烏軍開始清理城市中的分離武裝,到第二天已經控制了大約50%的城區。當天,亞速營和隸屬於烏克蘭內衛部隊的「特種民兵巡邏營」,分別被派往馬里烏波爾和卡爾米烏斯克,增援那裏的守備部隊。
然而,分離武裝在8月20日進行了反攻,留守伊洛韋斯克市的烏軍與分離武裝在整個城市範圍內展開激烈的巷戰,頓巴斯營向烏軍總指揮部請求增援,但直到8月21日,烏軍的增援部隊仍未抵達。
■ 伊洛韋斯克市內的頓涅茨克分離武裝 「 摩托羅拉師 」的 士兵和他們的BTR-80 裝甲運兵車 ,正在向烏軍亞速營和頓巴斯營發起進攻。
8月24日中午時分,烏軍第51機械化旅的一個反坦克小組在伊洛韋斯克市東南方向的庫捷伊尼科韋定居點附近發現一支乘坐BMD傘兵戰車的敵軍小隊,並擊毀兩輛BMD傘兵戰車,大約10名敵軍士兵躲入附近的樹林之中,直到下午5時左右才被第51機械化旅的偵察分隊俘獲。經過審訊發現這些士兵隸屬於俄軍第331空降團,這是烏軍首次在烏東地區發現俄羅斯正規軍參戰。
■ 2014年8月23日,伊洛韋斯克市周邊的戰略形勢示意圖。藍色為烏軍單位,紅色為分離武裝勢力。
在隨後的幾天內,這裏的俄軍數量迅速增長。8月26日,烏軍第51機械化旅的反坦克小隊,在連線伊洛韋斯克市和庫捷伊尼科韋定居點的T0507公路沿線多村附近,對俄軍第8山地旅和第31空突旅組成的混合部隊進行阻擊,但無法阻止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俄軍對伊洛韋斯克市完成合圍。
■ 俄羅斯出兵後迅速完成對烏東小城伊洛韋斯克市烏軍的包圍圈。
在俄軍突然出兵完成對伊洛韋斯克市的包圍圈之後,據估計被圍困在市內的烏軍人數大約有1200~1600人左右,而圍困伊洛韋斯克市的俄軍及分離武裝總人數約為4000人上下,大概是被圍困烏軍的三倍。
圍城俄軍及分離武裝隨後開始對市內的烏軍進行炮擊,並給他們造成重大傷亡。
解圍不成,慘遭屠戮
烏克蘭總指揮部試圖解救被圍困在伊洛韋斯克市的烏軍。
8月24日,在發現俄軍已經出兵並且有包圍伊洛韋斯克市的跡象之後,烏克蘭總指揮部命令附近的第92機械化旅組織近300名士兵,包括4輛坦克、3輛自行火炮和10多輛步兵戰車,前往伊洛韋斯克市解圍。他們原計劃與另外一支約90人的烏軍部隊會合,然後突破俄軍的包圍圈。
■ 2014年8月,在伊洛韋斯克市附近作戰的烏軍部隊。
第92機械化旅的援軍於8月27日抵達伊洛韋斯克市以南約30千米的卡爾米烏斯克,晚上就遭到俄軍的猛烈炮擊,第二天清晨被俄軍徹底擊潰,損失了大部份戰鬥車輛。原計劃與他們會合的另外一支烏軍援軍,也在8月28日上午被俄軍在附近地點選退。
眼見解圍不成,烏克蘭方面只得與俄羅斯和分離武裝進行談判。俄羅斯總統普京在8月29日淩晨表示,可以為「被圍困的烏克蘭士兵建立人道主義走廊」,允許被困士兵離開伊洛韋斯克市。
■ 2014年8月10日,正在伊洛韋斯克市附近準備與頓涅茨克分離武裝作戰的烏軍官兵。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首腦紮哈爾琴科隨即表示,他已同意開放人道主義走廊,但要求被圍困的烏軍放下武器。由於烏克蘭方面並不接受所謂「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因此烏軍沒有理會分離武裝的這個要求,而是從8月29日清晨6時開始,以60台車輛組成縱隊從伊洛韋斯克市向南撤離。
當天上午8時左右,撤退的烏軍到達多村並重新編組為南北兩個縱隊,北縱隊由第17坦克旅和第51機械化旅的部份單位以及警察部隊組成,人數大約為1000人,包括4輛坦克和多輛步兵戰車。南縱隊由第93機械化旅和頓巴斯營的部隊組成,人數大約為600人,包括2輛坦克和幾輛步兵戰車。
■ 烏軍從伊洛韋斯克市撤離路線示意圖 , 在中途分為兩個縱隊各自撤退。
事情發展到此似乎顯得一切順利,沒有任何異常。然而,如果你不懂「協定就是用來撕毀的」這句話,你就不懂得俄羅斯人。
烏軍北縱隊從多村出發之後沿著所謂的「人道主義走廊」向南行進了大約10千米,此時是8月29日上午10時左右,他們突然被俄軍第21摩步旅、第1065炮兵團和分離武裝的部隊團團包圍。
■ 2014年8月10日在伊洛韋斯克市附近作戰的烏軍士兵。
俄軍以坦克、D-30榴彈炮、迫擊炮和重機槍等火力向烏軍北縱隊猛烈開火,將其從中間截斷,一分為二。烏軍北縱隊的前半部份由4輛坦克開路拼死沖向新卡捷琳夫卡村,後半部份則被俄軍圍殲。
在第17坦克旅的4輛坦克帶領下勉強沖到新卡捷琳夫卡村的烏軍殘余部隊,又被埋伏在村內的俄軍坦克和步兵戰車阻擊,烏軍僅剩的坦克和步戰車均被俄軍摧毀,最後只有42名烏軍士兵九死一生沖出重圍,回到己方陣地。
■ 這張照片來自烏軍士兵謝爾蓋 · 什卡裏夫斯基的存檔檔,他在伊洛韋斯克之戰中陣亡。
烏軍北縱隊這邊被攻擊之後,南縱隊約有300名烏軍士兵見勢不妙迅速占據了附近的切爾沃諾西爾斯克村,將原來駐守在村裏的俄軍第6坦克旅和第31空突旅的小股兵力擊潰,然後依托村莊與俄軍對峙。
8月30日,烏軍與圍困在村外的俄軍聯系,同意在紅十字會的監督下交出武器撤離,並釋放被他們在村中俘虜的俄軍戰俘。
■ 在伊洛韋斯克之戰中被俄軍摧毀的烏軍裝備。
到8月31日,劫後余生的殘余烏軍基本上都回到了己方陣地。俄軍和分離武裝重新占領了伊洛韋斯克市,市內的零星戰鬥直到9月2日才完全停息。
切膚之痛,發人深省
烏軍在伊洛韋斯克之戰中所遭受的屠殺震驚了烏克蘭全國,這一事件嚴重暴露出當時烏克蘭政界和軍界的混亂不堪。
烏克蘭總檢察長辦公室於2014年9月4日開始對烏軍在伊洛韋斯克市的慘重失敗展開刑事調查,時任國防部長瓦列裏·赫列特於10月14日被迫辭職。
■ 2014年時 擔 任烏克蘭國防部長 的 瓦列裏 · 赫列特。
從軍事上來看,烏軍在所謂「D」區的行動缺乏整體規劃和協調配合,兵力部署雜亂無章,特別是在俄軍出兵征兆已經非常明顯的情況下,仍然對俄羅斯方面可能的軍事介入缺乏警惕性和必要的準備。
與展開固守的部隊不同,收攏後處於行軍狀態的縱隊是軍隊自衛能力最薄弱、最容易受到攻擊的時刻。此戰俄軍和分離武裝固然存在「背信棄義」之舉,然而類似事件在軍事史上並非罕見,烏軍如何能夠在沒有第三方擔保和監督的情況下輕信對方的承諾呢?
■ 圖中右側的烏軍指揮官丹尼斯 · 托米洛維奇在從伊洛韋斯克市撤離過程中陣亡。
了解了伊洛韋斯克之戰,你可能更加理解為何亞速營在馬里烏波爾鋼鐵廠被重重圍困,成為不可能等來外援的孤軍,卻依然死戰不降,也不理會俄軍提出的「人道主義」撤離建議。直到烏克蘭政府請土耳其出面做保,並且烏軍總參謀部下令他們投降之後,才最終走出地下工事。
經過多年鏖戰,他們實在是太了解俄國人了。
後話
在伊洛韋斯克戰鬥發生之後不久,烏克蘭、俄羅斯和歐安組織於2014年9月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了雙方停火的第一份【明斯克協定】,然而並沒有人遵守這份協定,它成了一紙空文。
在伊洛韋斯克之戰中,在烏軍頓巴斯營中作戰的美國人馬克·帕斯拉斯基,成為在廣義的俄烏戰爭中第一位陣亡的美國戰士。
自2019年起,烏克蘭將伊洛韋斯克之戰中烏軍慘遭屠戮的8月29日定為烏克蘭衛士紀念日,以示永遠不忘慘痛教訓。
■ 伊洛韋斯克之戰烏軍幸存者羅曼 · 日年科 正 在追思此戰中陣亡的烏軍 將 士。
據報道,曾經在伊洛韋斯克之戰中指揮俄軍近衛第247空突團屠殺撤退烏軍的團長德米泰利·利斯基,於2023年3月26日在俄烏戰場上陣亡。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十年前後,俄烏巨變常常令人生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烏軍再也不是原來那支烏軍,俄軍也已經不是當年那支俄軍。
■ 這面來自伊洛韋 斯克戰場的殘破軍旗屬於第93機械化旅 ,如今已經成為那場悲劇的象征。
作者有話說:放眼現在的簡體中文網絡,各種粗制濫造的內容比比皆是,特別是在軍事這塊,簡直就是重災區,想看到一點真實和優秀的原創內容實在是難,所剩不多的一些作者也都是苦苦支撐。眼看那些滿口胡言之輩卻流量打賞兼得,心中不平卻仍不願放棄。筆者追求的是所創作的每一篇文章都對得起讀者,也對得起自己,如果您覺得這話不假,請多多支持,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孤單。一路上有你們陪伴,真好!
#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