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醬油為什麽是烹飪的秘密武器?選對醬油,讓你的菜肴更美味

2024-03-28推薦

每次曬媽媽做的飯,就被眾多知友羨慕著。實際上不僅我媽做菜好吃,男友家做飯也好吃。

我是浙江人,他是東北人,一南一北兩個家庭做飯都好吃,南北美食齊聚,我們倆是有口福的。

在平時,我們倆飲食也會有些差異,做菜也會有不同的習慣,尤其是調味方面。拿醬油來說,家裏就有六七種不同的醬油,那可是我們烹飪的「秘密武器」。廚藝比不上父母輩,就只能從其他層面抄小路追趕了。

我甚至為它們買了好多漂亮的醬油碟!

說到醬油,我突然想起「五味」。

朋友們,你們知道「五味」是哪「五味」嗎?

是不是和我一樣,以為是「酸甜苦辣鹹」呢?

其實不是。

我也是看央視紀錄片【中國釀造】才被科普到,味蕾能感知到的第五種味道不是「辣」,而是「鮮」。

在生活中,「鮮」的食物最常規的是魚、蝦、蘑菇,古代人民一直探索提煉和保存「鮮」的載體,直到遇到了物美價廉的靈魂伴侶大豆,釀造出醬油,才從此闖出鮮味一片天。

不同的醬油,讓我們日常愛吃的家常菜有了不同的靈魂。

比如,男友用紅燒醬油做拿手菜「紅燒排骨」,用味極鮮做涼拌菜或者蘸餃子吃,用海鮮醬油做撈汁小海鮮。

而我喜歡用蠔油做「蠔油生菜」,用老抽做醬油炒飯,用生抽炒菜。但這麽多不同種類的醬油,基本原料主要都是黃豆。

從醬油的起源來看,醬油脫胎於醬。

而醬在中國食品史上出現極早,春秋時期就有肉醬,孔子在【論語】中提到「不得其醬不食」。早期的醬是由酒、肉和鹽制成的,叫作「醢(hǎi)」,在周朝,醬是帝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的珍饈。

這種肉醬後來流入民間之後,逐漸就有了平替,畢竟肉貴,於是就有了「豆醬」,要不說還得是咱們勞動人民的智慧呢。

在西漢時期,史遊的【急就篇】中就有「蕪荑鹽豉醯(xī)酢(cù)醬」,唐朝顏式作註:「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這可能是釀造豆醬的最早記載。

到了東漢,崔實在【四民月令】裏提到了「以碎豆作未都」、「魚醬、肉醬、清醬」。「未都」就是「醬」,「清醬」就是醬油。

而「醬油」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宋朝。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寫的「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醬油在當時已經是流行調味品了,被稱為「八珍主人」。

後來在明朝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中,「豆油法」完整記錄了古代醬油的制法過程。

從史料記載來看,中國醬油生產的傳統工藝,一直是用大豆為原料釀造的,主要為黃豆。只有在20世紀50年代,為了節約糧食,才改用豆粕(脫脂大豆)代替大豆生產醬油。

豆粕是大豆先經適當加熱,再經軋坯機壓扁,然後加入有機溶劑萃取,提取油脂後的大豆殘粕,如今主要用於飼料為主。

出於好奇,我還買來看了看,豆粕看起來就像是碾碎的黃豆碎渣,賣家說雞鴨鵝豬馬牛羊兔都能餵,拿來釣魚也行。

用豆粕釀造的醬油,和用完整黃豆釀造的醬油,確實沒得比。咱們就肉眼看,原料就有很大差距,還會影響營養成分和風味。

所以說,好黃豆才能釀造好醬油。

醬油中的含氮成分(胺基酸、肽等)主要來自黃豆,這些含氮物質基本都是蛋白質。一般來說,蛋白質含量越高,醬油品質越好。

黃豆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0%,制曲過程中透過米曲黴將黃豆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和小分子肽,胺基酸中的谷胺酸和小分子肽具有一定鮮味,是我們味蕾上能感知到「鮮味」的來源。

黃豆中還有20%含量的油脂,黃豆油脂分解會產生高級脂肪酸酯,這些酯類成分使醬油具有濃厚的味道,而豆粕生產出的醬油就沒有這些風味。

釀造醬油的過程中,脂肪酶水解油脂會生成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與醇類化合物形成的功能性油脂,有防止血管中膽固醇沈澱的效果。我們平時做菜加醬油,不僅可以調味提鮮,還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醬油緊俏的曾經,我們需要便宜的醬油(豆粕醬油);醬油富裕的現在,我們追求健康美味的醬油(天然原粒黃豆釀造醬油)。

我沒見過醬油的生產過程,但見過醬的誕生。

奶奶經常用黃豆做醬和豆腐,上初中的時候,每周都會給我帶一瓶醬去學校,如果食堂沒有喜歡的菜,我就可以用醬配飯吃。

不管是做醬還是醬油,首先要篩選優質的好黃豆。奶奶喜歡用東北黃豆,她覺得本地黃豆皮厚且不飽滿,每次都要挑揀半天費眼睛。豆皮、死豆、碎豆等雖然蛋白質也高,但這些不完善的顆粒會影響品質和後續的發酵效率,所以都得盡量挑出來。

如果說原料是食物的靈魂,那黃豆就是醬油的靈魂。

說到東北黃豆,我去年春天在黑龍江看到黑土地的時候,就覺得很新奇,以前確實沒見過。東北是中國大豆主產區,年產量占全國近50%,當地有大型農場,采用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坐高鐵往外看有時候都能看到一些農機。

東北的土壤肥沃、氣溫適宜大豆生長,一年一季的耕種方式讓土壤有長時間的休養期。而且還是國內保護的主要非轉基因產區,產區重工業少,土地零汙染,種植出的黃豆自然皮薄色黃、顆粒圓潤飽滿、光澤好,品質更高。

所以大家在選擇醬油的時候,可以優先選擇原粒黃豆釀造的醬油,畢竟是純天然產物,未經化學加工,食用更安全。

每次搬家,我都會買一批新的調味品,一方面擔心舊的會漏灑,另一方面就是開封久了統一換新也沒多少錢。

去超市采購的時候,每次鹽和糖都是隨便挑一包,但我們會買各種醬油,基本就都買海天。

畢竟在貨架上穩穩占據大片江山,牌子大品種又多,以及一直用同品牌的調味料,做菜時候更習慣用量,不容易出錯。

據我了解,海天醬油一直用的就是東北肥沃黑土地產的原粒黃豆,而且篩選檢測非常嚴格。

一顆東北黃豆,要成為「海天豆」,得經過感官、非轉基因、粗蛋白、水分、顆粒度等203道嚴格的檢測工序篩選,才能擁有自己的「身份證」,這流程可比選秀還要細致。

海天對黃豆檢測標準有很多是高於國標的,例如顆粒度檢測,是國標中沒有的。

死豆率也是他們獨有的標準,死豆無法泡不開,對發酵會有很大影響。

同時也會影響大豆蛋白質轉化,而在醬油生產中,蛋白質是衡量產品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蛋白質越高轉化為胺基酸的量越高,醬油就越鮮美。

醬油在我們日常各式菜品調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賦味,讓食物擁有一些鮮、鹹味以及一點點甜味。可以增色,讓食物變成醬紅色,利用其成分裏的糖、胺基酸等物質在烹飪過程中發生美拉德反應,使食物顏色變深。可以增香,賦予食物特殊香氣,還可以除異解膩。

那麽,我們要如何挑選一瓶好醬油呢?

我大致總結了下,供大家參考。

首先,咱們拿到一瓶醬油,先去看標簽。

加工工藝: 選釀造醬油。

發酵工藝: 選高鹽稀態發酵,發酵時間長,風味好,香氣更濃。

質素等級: 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胺基酸態氮含量: 越高越好,胺基酸態氮含量越高,醬油越鮮美。

配料表: 原料為黃豆的風味更好。

瓶底: 瓶底沈積物越少越好。

都學會了嗎,快去看看家裏的醬油是不是好醬油吧。也可以碼住,下次就知道怎麽選購一瓶好醬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