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6首冷門極簡唐詩,短小卻驚艷,讓人眼前一亮

2024-01-01國風

江邊柳

【唐】雍裕之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柳」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文化元素,早在【詩經】中即可見它與人的感情相連,【詩經·小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是借楊柳來表達別離之苦的。李白在【憶秦娥】中寫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柳自古便承載著人們別情、懷人、思親等豐富的感情。雍裕之這首詩也正是用柳的這個意象,寫出了一對戀人的苦別情。

在古堤兩旁,栽種著成行的垂柳。在晴艷的陽光下,柳色蒼翠,蓊蓊郁郁,裊裊婷婷,在輕輕的春風的吹動下,柳姿婀娜,柳絮飛雪,遠遠看去,猶如青青的柳樹冠上,輕輕地籠罩著一層薄薄的煙霧。詩人在詩歌中虛設了一個女主人公,她非常喜歡柳樹,不只因為柳色青翠,飛絮如煙,更在於它有如絲的柳條,喜歡這柳條,並非因為它的風姿柔美,而是因為可以用它來緊系郎君出行的客船。

詩人對柳樹的描寫已經足見其非凡了。柳是「古堤」邊的柳,這個「古」字,可增添詩歌傳統的典雅的詩意,「裊裊」「青青」兩個疊字的連用,不但寫出了江邊之柳的輕柔婀娜之態,與蔥蘢蒼翠之色,而且在語音上也更口語化,讓詩歌更能獲得最廣大的普通讀者的青睞。「一樹煙」的比喻想象奇特,造語新穎,勾勒出了在綺麗明媚的春光下,柳條婆娑裊娜的風姿。

寫柳不是目的,只是鋪墊、烘托,寫女主人公不舍得郎君遠走他鄉的依戀之情才是目的。詩人沒有直接描寫女主人公傷離別的感情,也沒有像別的詩人那樣寫女主人公折柳相贈,而是寫出了她的一個奇妙心理。「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希望眼前的柳絲綿綿不斷,以便用它把情人的船兒系住,讓他們永不分離。這樣的奇思妙想,真是匠心獨運、高人一籌。

柳絮

【唐】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這是雍裕之的又一首寫柳的詩作,但與【江邊柳】不同。這首詩直接詠柳絮,而【江邊柳】是寫了柳色、柳絲、柳姿,更重要的是這首詩是借柳感嘆韶華易逝,人生易老,而後者是借柳傷離情。它以凝練準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本詩前兩句以對比手法寫出了有風與無風時柳絮的特點,無風時,柳絮自然會直接落到地上,有風時柳絮便會漫天飛舞。但兩句並非並列,第一句是為襯托第二句而存在的,從全詩的內容來看,詩人想要突出的是在有風的情況下柳絮飛滿天空的景象。後兩句是相對於前兩句而寫的。第三句是寫柳絮落到地面後,水渠的水裏、岸邊鋪了一層,看過去猶如下過一場雪。第四句寫詩人對讀者的勸誡,不要在柳絮飛滿天空時靠近,否則,會落滿一頭,這會讓人覺得是兩鬢又增了很多白發。

在對柳絮的描寫上,除了第一、二句用了對比外,第二、三句寫已經落在地上的柳絮,是靜態描寫,第二、四句寫飄飛在空中的柳絮,是動態描寫,有靜有動,寫出了柳絮的多姿多型。後兩句還分別運用了比喻,第三句以雪比柳絮,不但寫出了它的形態,還寫出了它的顏色;第四句以白發比柳絮,再次突出了它的顏色。不但如此,柳發為初春,絮飛在暮春。暮春是一個極容易讓人感傷的時節,而多半人為時光流逝而感傷,所以,最後一句看起來是在描寫柳絮,實際卻是詩人在暗中抒情,表達自己的年華在柳發絮飛中消逝的感慨。

總之,全詩無一字寫到柳絮,但讀者能很鮮明地讀出形象、生動、豐滿的柳絮。有人說,這首詩是詩人精心編制的謎語,但謎底又是那麽容易被人猜出,其原因就在於詩人能夠準確地描寫出柳絮的特征,這樣的藝術效果,如果沒有超凡的觀察與描寫能力,是難以達到的。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唐】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詩題說明了詩人寫此詩的原因,朋友喜歡上了詩人的一把劍,詩人便忍痛割愛,將此劍贈送給了朋友,並賦詩一首。可是,在全詩中,詩人未有一字提到「劍」,通篇在寫水,而劍又在其中,這就是此詩最出色之處。

詩人說,這是一把古劍,它像一條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細流,最終流到我的手心裏來了。在與朋友臨別之時,就贈送給了朋友,以此為紀念,告訴朋友說,不要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私人小仇小怨去用這把劍作無謂的爭鬥,要用就拿去為國家建立奇功殊勛。

劍為剛,水為柔,以水喻劍,實在有些距離。可是,妙就妙在,詩人卻非常恰當地找到了二者從形到神的相似之處。從形上說,一條水流之形為長,一把劍之形也為長,不但如此,水有光澤,劍也有,這一比,將其形狀與光澤都找到了共同點。從特質上說,以「古」形容水,這是很自然的,河水總是從亙古流到今的,暗中說明詩人這把劍也是一把古劍。第二句說水流到手心,一個「流」字,說一條水向我手中流來,從而使得原來處於靜態中的事物獲得了一種富有詩意的動感,從而說明這把古劍歷經了很多朝代,最終傳到自己手裏。第三句寫贈劍,卻用一「瀉」來形容,一是為了符合水的特點,二是說明自己在相贈時,極為慷慨大方,一點兒也不遲疑。可見,詩人在構思上有他的奇思妙想,使詩歌充滿了奇曲委婉的詩意。

本詩的主題還有很大的亮點,那就是詩人在最後一句裏對朋友叮囑的話「勿薄細碎仇」一句。這讓朋友以及讀者都明白了,有一把好劍不如做一個好男兒,有了好劍的好男兒,就應該誌向遠大,心懷天下,建立奇功偉業。

拜新月

【唐】李端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唐代流行拜月的風俗,從宮廷到貴族,直至民間都有。既然是「拜月」,按常理,應該有一個或隆重或簡單的儀式。可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位閨中女子,獨自一人開窗見月就拜,沒有任何儀式,只有一顆虔誠的心。全詩所描寫的情景清新秀美,令人神往。

從第一句「開簾見新月」似在說明,閨中人見新月是在無意之間,從她立即下到台階下面開始拜月可見,她當時被這一彎新月所感動、所吸引到何等的程度。沒有寫她拜月的動作,更沒有寫她拜月時是否用了什麽祭品等,詩人只寫了她拜月的語言。她對月亮有些什麽祈求呢?她又向月亮許了些什麽諾言呢?一切都不得而知,因為她的聲音太小了,小到「人不聞」的程度。

這首詩的情趣就在於「細語人不聞」一句上。一位古代的閨中女子,她對月亮說的話,一定很私密,如果她大聲說出來了,反覺得詩人所寫有假。只有她細語輕聲,誰也聽不見,這才符合人物身份。也正因為有這一虛晃之筆,才讓詩歌富有極為美妙的情趣。可以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種猜想。猜想對不對無從考證,也無須考證,意趣全在猜想的過程中了。

最後一句也寫得非常美妙。因為這位拜月女子是一個人拜,甚至在閨中就只有她一個人,詩人為了突出她孤寂的形象,最後寫了「北風吹羅帶」這一細節。「細語人不聞」偏於對人物的靜態描寫,而「北風吹羅帶」則是動態描寫,後面的動態描寫是為了更好地反襯前面的靜態描寫的,從而讓讀者更加感受到拜月女子寂寞無聊,心事重重,想對人說話,卻又無人訴說的淒清生活。

嶺上逢久別者又別

【唐】權德輿

十年曾一別,征路此相逢。

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峰。

這首五絕寫了兩位朋友分別十年後重逢,然後又分別的故事,不僅寫到了十年前的事,還寫到了對未來的牽掛。詩人的語言概括力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第一句寫十年前的離別,直言其事,沒有修飾,沒有隱晦;第二句寫眼前的重逢,「征路」說明二人都在行途中,即為偶然相逢,這裏面定然會有一陣難以言表的驚喜,有一陣相互追問十年生活景況的問候,可是,詩人全都省掉了,在他想來,這些內容都是家常的,是他人能夠想象的,就不必占據有限的篇幅了。第三句寫人物的語言,「馬首向何處?」究竟是詩人問朋友,還是朋友問詩人,這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裏傳達出來的朋友的擔心與牽掛。前三句可以說都明白如話,最後一句從字面上看,也只是寫了詩人與朋友再次分離時的景物,夕陽很好,余暉很明亮,普照著千山萬峰,恰好把朋友要去的前路照得清清楚楚。這似乎是一片樂景,實則暗含哀婉之情——前途在群山萬壑中蜿蜒曲折,朋友要去的地方實在太遠,將要爬多少座山,過多少條溝,走多少程路才能到達呀?其間,又將會遇上怎樣的艱難險阻呢?

全詩在抒情上集中在後兩問的問句之中,如果用陳述句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那麽朋友之間相互牽掛的感情就要輕淡許多了。唯有問話,才能直接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情誼。此外,留白是本詩最具魅力之處。從十年前寫到眼前,再寫到今後,除了二十個字中能直接說明的內容,其他的內容都要靠讀者自己去聯想想象,這樣一來,才能完成全詩所有內容的表達。詩歌藝術,常常就需要讀者在這樣的狀態下感受詩歌的藝術之美。

入朝洛堤步行

【唐】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曾經,上官儀在一天的淩晨,起早入朝諫事。他沿著洛堤,踏著淡淡的晨月,騎馬執轡,徐徐而行,便即興吟誦了這首【入朝洛堤步月】。前兩句明裏在敘事,說自己走在洛堤上,看到洛水汩汩,悠遠而去,實則用「脈脈」二字暗含了自己深得唐高宗寵幸的得意,所以,早起上朝,勤於政事,體現了詩人對皇恩的報答之情。後兩句采用了借眼前之景烘托此時心情的手法。這是秋天的一個淩晨,曙光剛現,而一輪淡淡的月影還隱隱掛在西山,林中的宿鳥已經出林覓食,寒蟬也在用最後的生命在鳴叫,似乎在爭搶時間吟唱生命之歌,野外晨風吹來,清清涼涼,美好的秋意更濃厚了。這兩句寫景詩句中所用的景象,無一不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機。總之,這首詩是上官儀得意時的精心之作。

上官儀是初唐時期的宮廷作家,頗受唐高宗賞識,官至宰相。上官儀的詩作很多,其詩作綺麗婉媚,適合宮廷需要,士大夫紛紛仿效,時稱「上官體」。

從藝術上來說,這首詩在詩句裏,很自然地嵌入了典故,將詩人的情懷巧妙地透過典故的參照而藝術地表達出來。首先,「脈脈」一詞源於【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原句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用以書寫牛郎與織女的愛情。上官儀參照此詞,暗含著唐高宗對自己的寵愛之情,字間不無自得之意。第三句的「鵲飛」一詞,又是參照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典故,原意是表達曹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心壯誌的,而上官儀則以此與「脈脈」呼應,似在表達自己為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而終生報效國家的決心。可見,這寥寥二十字的一首詩,不只具有音韻清亮、諧律上口的特點,而且巧於構思,精心修辭,把上官儀當時春風得意的神氣表現得相當突出,體現出上官儀詩句精妙的藝術特點,難怪當時風靡一時,引眾人仿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