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訪友途中美景如畫,高啟【尋胡隱君】

2024-10-25國風

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

這首五言詩是明代文人高啟的作品,名為【尋胡隱君】。胡隱君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了。不過有了這首詩,胡隱君的名字流傳至今。這樣的待遇,除了唐代汪倫,估計就是他了。與李白【贈汪倫】不同,這首詩不是寫送別,而是寫訪友途中的情景。詩中沒有提到胡隱君有多麽熱情好客,只要讀過這首詩就知道這次拜訪肯定會賓主盡歡。

高啟生活在元末明初,他是蘇州人。洪武初年皇帝下旨讓他入京參與修訂【元史】。朝廷為前朝修史是一件大事,參與者都是飽學之士。高啟可以參與其中,足以說明學問修養非同凡響。朱元璋覺得高啟是個人才,打算擢升他的官職,派他教授諸王。高啟不願意沾染是非,毅然辭官返鄉。

返鄉後,高啟開館授課,沒想到惹來了殺身之禍。當時的蘇州知府叫魏觀,他在張士誠宮殿遺址上修建知府衙門。元末大亂之際,張士誠和朱元璋是死敵,由於他們的領地相鄰,經常爆發矛盾。最終朱元璋取得勝利,建立了明朝。張士誠占領蘇州的時候,自稱吳王。一個知府要在吳王宮殿廢墟上修建府衙,惹怒了朱元璋。有禦史為了迎合朱元璋,說魏觀此舉敗壞了官員清正廉潔的形象。於是朱元璋下旨將魏觀押入京城判以斬刑。

高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郡治上梁文】,誇贊魏觀治理地方有功。於是他就成了魏觀同黨,與魏觀一同問斬。表面上看,高啟是言語不當,其實自從他辭官的時候,朱元璋就記恨上他了。朱元璋生性多疑,總是疑神疑鬼,久而久之就變得小心眼、愛記仇。高啟竟然敢拒絕皇帝的任命,當然不能讓他活在世上。高啟死的時候只有39歲,很多文人偷偷進行悼念。

明代初期,高啟和劉基、宋濂齊名,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這首【尋胡隱君】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趕緊在詩中感受一下這位文壇大家的風采吧。高啟拜訪朋友,興致勃勃。一路上渡過了一條又一條河,都不覺得疲勞。河岸兩邊長滿了鮮花,花開遍地看也看不過來。一路春風陪伴,一路美景怡人,不知不覺就到了胡隱君的家。

好景色,好興致,好心情,這是一首充滿快樂的詩。古人寫詩習慣訴說煩惱憂慮、無窮恨意。高啟一反常態,他就要隨心隨性,寫一首歡快的訪友詩。春風拂面,鮮花似錦,如果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還要強行表達愁怨,那就太矯情了。

拓展閱讀

緬懷李白,思索文學創作現狀,王世貞【登太白樓】
一句能令萬古傳,王灣【次北固山下】
不傷感、不流淚,他是這樣送別好友,王觀【蔔算子】
他真的可以像蓬草一樣順其自然嗎?杜甫【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