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易經】與現在的地理學有什麽關系?中國古代地理學起源於何時?

2023-12-19國風

地理是一門很接地氣的學科,研究的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人文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系辭】:「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易經中的八卦符號分別對應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等自然地理事物,與八個方位對應起來,是最早的地理方位座標。

學易經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看法,伏羲排了先天八卦,周文王排了後天八卦,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

中國古代繪方位圖是南上北下,和現代北上南下的習慣不同。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征為失敗、臣服。

宮殿和廟宇都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面稱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

依據【說卦傳】,先天八卦是 北為坤,南為乾,東為離,西為坎 ;後天八卦則是 北為坎,南為離,東為震,西為兌。

西方近現代地理學傳入中國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

在此之前長達數千年間,中國自有一套地理學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學術系統,以此作為觀察研究天、地、人之間的關系。

選擇不同的人應當居住、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布置和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間,處理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這一套地理學的思維行之有效地指導中國人認識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清同治年間刻版的【地理辨證疏】說:「 易日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為地理,開後世地理一門。夫易廣大悉備,地理實易之一端,故離乎易以言地理者,鹹非詣也。

得出了「 地理不外易理 」的結論。

因此,中國古代歷數千年傳承、積累、演化的中國傳統(本土)地理學,又可以稱為「易經地理學」,稱 傳統地理學為易經地理學是實至名歸的。

到了現代,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在錢學森先生的倡導下,由吳傳鈞先生根據多年的地理學理論和實踐總結而出。

作為中國地理學的核心, 人地關系 研究經歷了從西方借鑒的環境決定論、或然論、生態論、景觀論、行為論、空間論、文化論到可持續發展論,或融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到近代的人地關系協調思想昇華到現代的「 可持續發展」 理論,占據著近幾十年來中國地理學研究的主流。

東方以中國為淵源,發展出的古代地理學的理論基礎認為: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它是深層次的關於物質世界結構的最終原理,先秦時代的【老子】一書提出: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萬物負陰而抱陽」。

與【易經】的起源時間相近,中國古代的地理學起源是很早的。

遠在仰韶文化時期,約當距今6400多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是仰韶文化早期遺址。

墓主人為壯年男性,身長1.84米,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埋於墓室正中。

左右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龍、虎圖案。

蚌殼龍圖案擺於人骨架的右側,頭朝北,背朝西,身長1.78米,高0.67米。

龍昂酋,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登,狀似騰飛。

虎圖案位於人骨架的左側,頭朝北,背朝東,身長1.39米,高0.63米。

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13露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如行走狀,形似下山之猛虎。

另外,在虎圖案的西部和北部,還分別有兩處蚌殼。

這個影像代表青龍、白虎,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特有的地理學觀念遠在6400多年前已建立了。

青龍在地理上代表東方,顏色為青;季節為春天;在人心性德中代表「仁」;五行當中代表「木」;在天文上代表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

白虎在西代表西方,顏色為白;季節為秋天;在人的心性德得代表「義」;在五行當中代表「金」;在天文學上代表西方七宿。

天圓代表天為陽;地方代表地為陰,天圓地方代表天地相交,陰陽相交衍生萬物。

中國古代的這一地理學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北京天壇建築群仍然是這一地理學思想的體現。

在6000多年前,先民已能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選擇環境、規劃布局居住區,在利用地形、水系、註意安全方面已很合理,現已在湖南常德澧縣城頭山上發現了古城遺址。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也是迄今中國唯一發現時代最早、文物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城市」。

至4000多年前,先哲根據鳥、火、虛、昴四星宿的觀察,確定一年的天數和四季。

人們用氣候引起生物活動的規律來確定自然的歷法,用生物生長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氣候季節,並進而安排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歷法制定都受此影響,【夏小正】一書可能是對當時物候知識的總結。

此後,【山海經】、【禹貢】、司馬遷的【貨殖列傳】、酈道元的【水經註】,以及記述中國地域形勢、城鎮關隘、山川險易,以及古今戰守、攻取、得失之事的【讀史方輿紀要】,都是中國古代地理研究的傑作。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是2100多年前繪制的有比例、有與現代等高線相似的山形閉合線,既準確又有立體投影的獨特地圖。

公元724年,僧一行等人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子午線長度測量。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在【易經】學的指導下,在世界上有著極其光輝的成就。

我們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對歷史名村和著名歷史建築群研究和保護,都離不開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研究, 例如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的規劃布局,就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傑作。

宋代的邵雍把一部【周易】繪制成了一幅圖;元代的劉秉忠、虞集把這幅【周易】的圖規劃布局建成了元代的國都。

例如,健德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健為德的乾卦;順承門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坤卦;麗正門是離卦。

東邊有崇仁門,西邊有和義門,體現【周易】中的東仁西義。

東北的光熙門,代表春天,為震卦;西北的肅清門意為秋風蕭殺而肅清,代表秋天,為兌卦。北面坎卦為封閉不開城門。

元大都50坊代表大衍之數50;加上皇宮內五組建築,共計55單元,代表天地之數55,也即1、2、3、4、5、6、7、8、9、10之和。

為什麽元大都共11座城門?引起中外學者的許多猜測。

其實這是陽數1、3、5、7、9和陰數2、4、6、8、10的中位數,也即5+6的和。

代表天地相交,陰陽相交之和。

如果不研究中國古代地理學,不了解易經的卦象,保護古都只能是有名無實的空話。

作為中國地理學研究核心的人地關系,應仍是中國地理學堅持發展的方向,這一理論也應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進一步充實和發展。

希望中國地理學的發展,立足於自己原有的學科基礎上,對於外來的科學「敬其所異,愛其所同」,因而能博采眾長,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