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韋應物最著名的一首詩,為何受到後人的高度贊譽和激烈質疑?

2023-12-13國風

韋應物,字希聰,號涯翁,生活在唐朝中後期,被譽為「詩聖」。他的詩歌氣勢雄渾,意境深遠,語言簡練凝練,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滁州西澗】僅僅四句,卻氣韻絕倫,蘊藉無窮,後人對它推崇備至,不僅將之奉為楷模,甚至有「詩三百,惟【西澗】為絕唱」之說。然而這首被公認為極品的詩歌,在歷代評價中亦頗受爭議。本文擬從理解的角度剖析這首詩,梳理歷代的質疑之聲,以窺其藝術魅力。

這首【滁州西澗】可以說是韋應物詩作的代表,他一生幾度出任滁州刺史,對那裏已十分熟悉: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全詩僅四句,畫面卻極為精美綺麗。句句景物鮮明,蘊藉無窮。「獨憐幽草」,澗邊幽僻,長著細嫩的青草,讓人動情;「上有黃鸝深樹鳴」,樹冠深處黃鸝悠揚,柔美的鳴囀激蕩心弦;「春潮帶雨晚來急」,層層不盡的春雨,潮水拍打,正是動人時節;「野渡無人舟自橫」,荒蕪的野渡無人,細小的渡船卻十分惹眼。一排排描摹,景色濃艷動人。這簡練樸素的語言,鋪敘連綿,含蓄中見江山,沒於景物中體世事,給人以無限遐想。也難怪歷來贊譽為「詩三百,惟【西澗】為絕唱」。

然而公認為極品的這首詩,在歷代評價中也頗受爭議。有人認為它「詠柳楊,於無人處見人情」,頗為矯揉造作;有人認為「上聯句,下句殊不協」,意境不一;有人感嘆「四句不出西澗,何以獨憐幽草」。誠然,這首看似流暢無礙的佳構,細究之間卻也許有些牽強。我們不妨一句句深入分析,探其中味:

「獨憐幽草澗邊生」,這句確實頗令人懷疑,明明寫的是澗邊青草,憑什麽「獨憐」它呢?草木無情,道什麽獨憐?可這一「憐」,卻道出了作者對這塊土地的深情。這是他數度出任刺史的故地,對這裏已有深厚感情。他獨憐這片土地,這澗邊的草木。憐字一出,主客體頓時轉換,「草」不過是這片土地的象征,韋應物眼中所見,正是自己對故土的深深留戀。

「上有黃鸝深樹鳴」,一只黃鸝在深樹間歡快地鳴唱,渲染這澗邊的靜美。黃鸝這種知了科的小鳥,大多生活在叢林和草原間,它們會選擇樹上的隱蔽處築巢,在高處鳴叫。深樹間傳來的黃鸝鳴唱,正符合這澗邊的環境。這一句描繪,與上句草木氣息相得益彰,煥發生機。

「春潮帶雨晚來急」,一句則進入夜晚,寫當地的特殊景觀——近湖地帶的漲潮。每年春季,長江水位上漲,滁州地區湖水位隨之上升,這就是「春潮」。漲潮與江水路遙相連,漫過野渡,蕩起層層漣漪。這「春潮」,正暗合作者當年出訪此地,親歷的風土人情。疏朗之余見懷念,一番景色描摹,不僅豐富詩意,也體現韋應物對故土的無限留戀。

「野渡無人舟自橫」,最後一句點出野渡上那只小舟。這小舟不僅襯托出當下無人的荒蕪,也呼應上文漲潮襲來。茫茫江面,小舟隨波蕩漾,正應了詩題「西澗」二字。它並非牽強的景物穿鑿,而是西澗特有的銘印。這小舟隨波而上,仿佛作者的遊魂也隨之飄然,復見當年故地風物。一葉扁舟,便承載萬般相思與眷戀。

如此一看,似乎這首被譽為「絕唱」的名篇,實則也略有生硬之處。然而正是它那些細微牽強之處,反而體現了作者無限的留戀之意。他眷戀這片故土已久,十分熟稔,又怎會有意鑿鑿生硬之語?足見這不過是手法的微瑕,而非真正的生硬強詞奪理。作者的深情,已融入詩中每一個字裏,每一個景裏。故土難忘,鄉音難求,一葉扁舟承載千般眷戀,這才是整首詩真正的意蘊所在。

綜上所述,韋應物這首【滁州西澗】之所以沈澱千古,被後人推為絕唱,正因其蘊藉深遠,境界恢宏。四句雖短,卻令人無限遐想。作者幾度遊歷此地,對它已然了如指掌。他將這片土地上點點滴滴都融入詩句,任何一處細微景致都透露出他的萬般眷戀。詩中或許有細微瑕疵,亦或略嫌牽強,但這正是他情不自禁的寫照。沒有一首詩是完美無缺的,這首名作也不能免俗。然而正因韋應物將他對故土的全部情感融入其中,它才散發出耀眼的光彩,躍然紙上。歷來爭議不休,也正因每一位讀者對它無限領會,無不自有一番聯想。這也正是韋應物這首詩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