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老子的【道德經】中為什麽要愚民弱民?

2024-05-26國風

儒道法爭鬥2000多年,雖然儒家大部份時間處於上風,但是道法始終與儒家如影隨形。特別是在社會處於下行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的時候,儒家被抑制,道法兩家便被推上風口,加速矛盾的爆發。

儒道法都誕生於封建社會,即周朝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漢以前可以叫封建社會,因為那時土地和爵位是天子分封給她的,封地裏的事情是封建貴族說了算。秦漢以後就不能叫封建社會了,因為這時候的封建貴族已經退居二線甚至被消滅了,取而代之的是皇帝派到各地的官員。這個時期應該叫皇權郡縣制。

儒道法達到極盛時期也都是在秦漢時期。我現在還有很多人說貴族和皇權是為地主階級服務的。實際恰恰相反,各地官員都有代天子牧,而天子是代天牧民,所以,一直都是下層社會逐級為上層社會服務。地主和平民從來都不是對立的的主要矛盾,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主要結構還是以自耕農為主。

我們經常聽到的是官逼民反,但是從來沒聽說過地主逼民反。所以,此後的朝代更叠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皇權出了問題,進而導致下面的官員問題,加上天災的催化,異族的入侵等一系列問題。

很多人在用王朝周期律,血酬史觀和血仇定律來對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做蓋棺定論,這是非常不嚴謹的。他們推崇暴力最強者說了算,說白了就是法家那一套。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的制度是一種分權制,周天子分封諸侯,把自己的 權力 分給各諸侯,讓他們替自己管理各塊地方,各個諸侯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團隊和軍隊。一群小王支撐著一個大王,但是這種情況雖然穩定,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大王吃小王,容易爆發戰爭。

為了避免戰爭,秦始皇推出了郡縣制,天下只有一個大王,只有一套班子和軍隊。各地官員就是皇帝的代理人,委托他們幫助皇帝管理各個地方。而這些官員並不是世襲貴族,而是透過察舉和科舉考試從民間讀書人中選拔的,這就讓儒家有了極大的發揮余地。

如此出現一大幫文人官僚集團與皇帝分權,在此後的數千年之中互相博弈。有時候皇權為了和官僚集團爭權,需要聯合平民百姓。比如朱元璋就給百姓放權,讓他們一起監督各地官員,百姓隨時可以向他的眼線報告官員的腐敗問題。

以前的官員和百姓力量是極其不對稱的,官員擁有權力和軍隊,而百姓幾乎是一盤散沙,所以我們看到,古代農民起義幾乎都是宗教引導的。這些時期幾乎都是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發揮了很大的破壞作用。

但是現在不太一樣,因為資本的發展,大企業可以輕而易舉 的 組織起龐大的工人,因此近現代很多的行動都是工人帶頭的。因此,官商勾結出現,官商矛盾也大量出現。因為只要稅率稍微出現變動,對一個企業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法家主導社會的時候,如秦朝,血仇定律對生命定價,這打破了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認為生命是無價的。無論是從儒家的仁義角度出發,還是從馬克思思想生命無價的觀點看,血酬定律都太過於冷血,這是法家思想與大資本對普通人的聯合定價。

到了西漢的黃老之學又是另一番情景, 他們給出了一個定義,就是暴力攫取的利益,叫法籌,普通百姓賣命的利益叫血稠。他們利用老子定律,總結出了一個老子曲線,上層與民眾有一個正向合作的前半段,到了後半段就只能是博弈了。

當百姓利益和官方利益的正向比率達到一定高度時,民眾在填填飽了肚子,想要更多的自由,如讀書,明智,追求更多精神需求時,這時候官方便開始打壓了。按照老子道德經的說法,便是在無為而治之後,讓百姓勉強填飽肚子後,便要「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

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 」要控制百姓的欲望了,不要讓百姓視五色,聽五音,嘗五味。因為「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畢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老子建議統治者這時候要愚民,不要讓他們有知情權,認識權,控制其欲望,降低百姓的期望值,一切都好控制了。

但是,當民眾只知道填飽肚子,不知倫理,民族,國家,尊嚴等,那誰給他們飯吃,便給誰賣命。於是在西漢便出現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劉徹可是親身經歷這種東亂鬥,所以才廢除黃老之學,轉而尊孔學。

當然,老子也深深的明白「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統治者給百姓的自由越多,統治者得到的利益就越多。也明白「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 。」的道理。

百姓與統治者有共同的利益,可共同利益達到一個臨界點,老子認為便會出現百姓的利益增長會導致統治者利益下降,因此在此之前要進行抑制。因此,老子提倡的理想國便是小國寡民,民眾剛好能填飽肚子,百姓「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種思想顯然是抑制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工商業和科技的發展。

尤其工業革命和互聯網的興起,生產效率快速的膨脹,百姓與統治者的互惠互利完全可以突破這個定律,現在的事實也證明,人民在吃飽飯的同時,也可以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園,學習文化,科技,藝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