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汾陽家的春節習俗從臘月初一就開始了。

2024-01-13國風

中國地大物博,各民族眾多。而中國有句俗話;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也是不盡相同。

過年,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文化。

汾陽人過年,追求體面、喜歡排場,內涵豐富、形式獨特,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他們都會在飲食、穿戴、禮儀等方面精心講究、細心運作。

汾陽人過年,既有其它地域人群所共同沿襲的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許多風俗習慣,也有緣於特殊的歷史淵源和地理環境(特別是受州府文化影響)而多年逐步形成的獨一無二的鄉土特色,它其實體現的是一種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倫理文化,甚至體現一種政治文化、精神文化、文明程度,它包括上層的和民間的物質取向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究其原因,主要的還是應該與汾陽幾千年的社會發展歷史有關。

尤其是明朝慶成王和永和王,設王府於汾,更是把皇家的衣著、飲食、禮儀等講究以至飲食品種、制作方法帶到汾陽,所以直接影響到汾陽民間,繼而影響到汾陽人過年的習俗。

臘月初一

臘月初一「咬炒」,「咬炒」就是晌月(我們那裏管農歷11月為晌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日,將黃豆或者玉米在沙鏊裏炒出來,預備在臘月初一「咬炒」。

人們為了好吃,在早一天就將黃豆泡發起來,在房屋外邊凍上一夜,再用沙鏊炒出來,又香又脆非常好吃。將今年的新玉米粒曬幹,也是在沙鏊上急火炒出來(那時候我們當地農村還沒有爆炒花機器),就是香噴噴的爆玉米花了。

關於「咬炒」我們那裏有幾層意思;一種「咬炒」,指的就是咬貧,咬窮,將一年來的貧,窮通通咬爛,吃到肚子裏,期盼來年運氣轉來,富貴臨門。

二一個「咬炒」指的是;咬去疾病,災難,將一年來的疾病,災難也是通通咬爛,吃到肚子裏,也是期盼來年時來運轉,通通順順。而且,一直要咬到初七,謂之「咬七不咬八」,咬去貧窮,咬去疾病,咬去災難。

網圖

謂之「咬七不咬八」,咬去貧窮,咬去疾病,咬去災難。

前兩個「咬炒」是人們普遍的期盼,美好的願望。

而後一個「咬炒」就是有點相反的了。它指的是窮人們一年裏最不好過的日子的開始;因為「年關」快到了,以前人們普遍日子不富裕,差不多窮人們都要借錢借債過日月,特別是還要借高利貸。那時候,一到臘月,也就是吃了炒花以後,債主就開始要債了,因此,窮人們的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謂之年關到了。

那時候,我們當地有一個風俗諺語;「得病的炒花,加病的粥(指臘八粥),要命的粞瓜(指臘月二十三供奉竈馬老爺的供品),救命的角兒(我們當地指餃子,這裏是指過年的餃子)。」這個也有幾層意思;主要就是以前一到臘月年關將近,債主也就是富人有錢人,就開始向窮人們要債了,因此,窮人們的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也就是得病的「炒花」:到了吃臘八粥的日子,有錢人就加快了要債的步伐,因此就成了窮人們加病的「粥」了;一到了臘月二十三,離過年剩下七八天了,有錢人就更加加緊變本加厲的要債了,因此就更加成了窮人要命的「粞瓜」了;但好像是約定俗成,或者還是潛規則什麽的,反正是一到臘月三十吃過「翻身火燒」以後,吃過年的餃子開始以前,不管欠多少錢,有什麽原因,都不能再要債了。可能是歷來人性化的一個規則吧!

加病的粥(指臘八粥)

不管怎麽樣,你總得讓窮人們也過一個平安年哩吧!誰也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絕,況且,還都是鄉裏鄉親,明年再說。所以,盼到吃角兒的時候,就可以松一口氣了,今年的年關就可以過了。因此這就是「救命的角兒」。你看吧!多麽形象貼切的比喻,真正是耐人尋味,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