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為什麽很多人都聲張抵制日貨,卻很少有人抵制美貨?

2024-07-16國風

因為歷史淵源,尤其是在近代史上發生的一系列慘案,使得大部份中國民眾對日本這個國家好感度不高。

但近幾十年,美國政府不斷對中國進行嚴厲封鎖制裁。包括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王偉烈士等一系列過往事件,讓兩國關系十分不愉快。

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麽一個現象:中國很多民眾似乎更偏向於抵制日貨,但很少有人去抵制美貨。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爆發過數次「抵制消費式」的愛國行為,1882年,美國透過【排華法案】,使得在美華僑遭受美國政府驅逐甚至發生流血事件。訊息傳回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1905年,上海商會倡議政府本地民眾不使用美貨。此次反美民族主義「抵制消費式」式運動波及全國,即著名的「1905抵制美貨運動」。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到羞辱,憤怒的中國人民打出「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口號。不久,「抵制消費式」運動從北京波及全國其他城市。

1919年6月,上海學生動員商店罷市時,甚至火燒日貨。

此後數年,日軍在中國土地上耀武揚威。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各種抵制日貨的行動絡繹不絕。

1927年5月底,日軍進駐山東,對北伐戰爭進行幹涉。訊息傳出,上海各界600萬民眾透過「對日經濟絕交,停止購買日貨」的建議。

在此期間,民眾們自發使用國貨給了許多民族企業家大力支持。

所以,20世紀初的一系列抵制外貨運動,都是把產品國籍與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短時間內,這種「抵制式消費」運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加上新生的中國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嚴厲封鎖,不需要國人自發抵制,市場上就已經很難看見外來貨品。

直到20世紀70~80年代,中國與美國、日本先後恢復外交關系,迎來一場短暫的「蜜月期」。「蜜月期」之後,幾個國家意識形態和政治路線不同,導致關系再度破裂。

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北約轟炸,新華社女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及其夫人朱穎三人不幸遇難。

訊息傳回國內,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城市相繼舉行遊行集會。但大家並沒有喊出「抵制美貨」的口號,僅一些來自美國的快餐食品店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

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將中國領土釣魚台進行「國有化」,繼而引發國內反對日貨高潮,甚至還傳出「抵制日貨,人人有責」的言論,並引發了一系列不理性事件。如打砸日系車、燒毀日資工廠、打傷日系車車主,使得愛國理念發生重大偏差。

可見,在過往1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民眾曾經不同程度地發起過抵制日貨的行動,抵制時間甚至超過二十余年,收獲甚大。

那為何至今我們卻沒有大規模地發出抵制美貨的口號呢?這個問題或許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

首先,中日和中美這三個國家之間的恩怨,可以說錯綜復雜。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中美兩國比較中日兩國,彼此沒有那麽深的國仇家恨。

在過去100多年裏,中國與許多國家有過戰爭,也有過血債和土地仇恨。

譬如,我們曾經遭受過「八國聯軍」的侵擾,長達十四載的抗日戰爭,還有歷經三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與印度、越南甚至蘇聯都有過幾場不大不小的軍事沖突、領土割讓。

但這不代表所有與中國爆發沖突的國家,都是永遠的敵人。

在1950年至1953年的北韓,中美爆發一場大戰。近些年,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對中國進行單方面制裁。(俗稱的「卡脖子」)

盡管如此,中美兩國其實沒有深仇大恨,可中國與日本之間卻有著深深的血債!

十四載抗日戰爭,侵華日軍不知道殺害了多少個無辜的中國民眾與抗日勇士。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種種罄竹難書的惡劣罪行,簡直令人發指,更不忍直視。

雖然抗日戰爭勝利已經過去近80年,但對於日本的敵視(仇恨),已經深深烙印在大部份中國民眾的心裏,短時間內或許很難抹去。

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對愛國主義的重視,每當日本政府想著對中國再有所動作,或者有言語上的冒犯,必會激起千層浪,國內進行大規模抵制日本政府和抵制日貨的行動。

美國雖然一直標榜為「世界燈塔」,同樣犯下累累血債,且一直與中國不對付。但相較於咱們和日本的關系,二者之間的態度還是有所緩和。

正因如此,即便是在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轟炸之後,「抵制美貨」中的消費訴求也沒有占據主導地位。

其次,抵制日貨和抵制美貨對於中國民眾的意義有很大不同。這裏的「意義」指的是美國產品與日本產品在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性。

90甚至00後的童年時代,觀看的大部份都是日本動漫,乘坐的是日本汽車,拍照時使用的是日本的相機。

曾幾何時,這些日本產品被比喻為工業皇冠上的一顆顆明珠。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本國汽車、半導體、手機通訊乃至文化實力相較過去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23年,中國海外出口汽車總量已經超過日本。這意味著許多曾經被視作「奢侈品」的日本產品逐漸被國貨取代,在中國消費市場的占據比重沒有那麽大。

再來看看現在中國市面上還有哪些美國產品?我們日常使用最多的美國產品或許就是iPhone手機、特斯拉汽車,甚至我們吃的糧食種子很多都是美國專利;藥物也要向美國交專利費;包括使用的互聯網、國產工業品和工控軟件,追溯源頭都有美國的影子。

美國產品不像日本產品那樣滿大街到處都是,卻就像空氣一樣,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自身卻很難察覺。這也就是為什麽僅有四億人口的美國,綜合國力一直居於世界第一。

而且到目前為止,來自美國的很多關鍵技術和產品是我們無法制造出來的。

假如真的全面抵制美貨,至少在短時間內,我們還很難從國貨品牌當中找到替代品。但抵制日貨則不需要顧及這麽多,沒有豐田本田汽車,還有咱們的國貨比亞迪和奇瑞,沒有日本動漫可以用國漫來代替。

至於其他一些日本產品,都能從國貨品牌中尋找到替代品,二者質素幾乎相等。

所以全面抵制美貨,只能停留在想象上,具體落實到行動上則會有很大的阻礙,會影響到許多人的生活和工作,還導致「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下場。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們的愛國主義內涵逐漸向經濟因素擴張,「抵制消費式」的愛國行為中的「愛國主義」占據比重越來越多。

尤其是在涉及民族尊嚴,國家尊嚴的事件中,中國民眾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感。這種情感轉化為我們最關切的經濟領域,透過「抵制消費」某種品牌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懷。

現如今,中國產品早已經褪去「低廉」「質素差」等標簽。我們的汽車和其他工業品已出口到海外不同的國家,標誌著中國工業能力包括軟實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終有一日,國貨品牌可以取代任何一個國家的產品在本國市場上流通。不過,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還是在未來的某種新時代背景下,大家必須理性對待外來產品。

簡單粗暴的一次性抵制,最終會帶來適得其反的下場。

參考文獻:

[1]鞠徽.「「抵制消費式」式」愛國行為之審視[J].知與行,2019(04):94-98. DOI:10.19309/j.cnki.zyx.2019.04.019.

[2]錢霖儀.五四時期抵制日貨運動探究[D].蘇州科技大學:2020.DOI:10.27748/d.cnki.gszkj.2020.00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