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博物館收藏的王羲之家譜——【王氏族譜】始於周朝,下至明代,對一至四十五世王氏各族譜系進行了系統的歸納編輯,族譜中收錄了南宋理學家朱熹所作的序,是目前【王氏族譜】所有流行版本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一)
位於城關鎮東大街的兩當縣博物館,收藏著一套王羲之家譜——【王氏族譜】,它見證了一支來自瑯琊王氏的王羲之後裔200多年在兩當的繁衍生息的歷史。
在名為「書聖之源」的陳列櫃前,我們見到了這套彌足珍貴的【王氏族譜】。
【王氏家譜】是1991年在兩當縣北部的太陽鄉(現為金洞鄉太陽工作站)任家灣村店村組王文信家中發現的,30多年前的一天,王文信家中不幸發生了一場火災,在清理財物時他意外發現了王羲之的族譜。
大火過後,王文信及家人認真檢視了族譜所記載的內容。雖然救火時浸濕了族譜、留下了水漬,但卻使【王氏族譜】重見天日,也揭開了王文信一族是王羲之後裔的身世之謎。
目前傳世的王氏族譜共有五個版本,分別為江西九江市【德安鍬溪家譜】、湖北【武昌族譜】、通山【茅田族譜】,還有【黃土家譜】【港畔族譜】,而兩當縣發現的族譜為【德安鍬溪家譜】,堪稱王氏族譜之源,彌足珍貴。
兩當【王氏族譜】一套共14冊,總譜1冊,分譜13冊,為活字木印線裝本,版本系南宋時修訂刊印,由南宋朱熹作序,家譜所修時限上起周朝,下至清代,對一至四十五世王氏一脈各族系、分支進行了系統歸納編輯,詳盡記述了王羲之後裔王獻之、王凝之等族人興衰、繁衍的過程,是目前【王氏族譜】中最具權威的一部,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填補了王氏家族一脈西遷甘肅的歷史空白。
(二)
兩當的【王氏族譜】是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秋天,王氏後裔湖北通山縣茅田一族九世孫王文俊主持修譜並刊印,為8開宣紙楷書版本,活字印刷線裝本。在【王氏族譜】總譜的書頁裏專家還發現了書信一封。這封信可以推斷,該族譜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由湖北通山人王福利送至兩當,接譜人為王福明,而從一場大火中發現這套家譜的王文信為王福明第六代孫。
國人一向認為家國一體,對家的「細胞分析」,可以彌補官修正史和方誌的許多缺憾。
之前曾經向相關人士了解過譜牒方面的一些常識,他說,修一部家譜工程浩大,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時間。其間不僅需要找到散落在各地的家族分支,而且要上溯到家族最早聚居的村落,這樣才能根據祠堂、牌坊(樓)等歷史印痕,把零散的脈絡片段重新還原成一棵「大樹」。
兩當的【王氏族譜】的珍貴之處還在於它像一組全像的時光密碼,從中我們趨近觀察,在兩晉南北朝最為顯赫的家族——瑯琊王氏。當時士族如林,比如吳郡陸氏、瑯琊諸葛氏、陳郡謝氏等,無不是名滿天下,人才輩出。陸氏有陸遜、陸抗、陸機、陸雲等人才,諸葛氏有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等人,謝氏有謝安、謝玄、謝道韞、謝靈運等。但這些世家,在當時卻都不是最著名的。綿延數百年,並在東晉時達到頂峰、天下獨一無二的家族只有一家:瑯琊王氏,縱使是曾有過「王謝」並稱的謝家也難及其項背。
瑯琊王氏的崛起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
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後國力大傷,北方被內遷的遊牧民族占據。無奈之下,朝廷和北方豪門、百姓們都舉家遷往南方,尋求安身立命之所,史稱「衣冠南渡」。
在這場大遷移中,瑯琊王氏恰逢其時。王家這一代的王敦、王導兄弟當時正是西晉瑯琊王司馬睿的心腹智囊,他們看北方形勢每況愈下,於是就建議司馬睿將封國遷移到建康(今南京),並大力為司馬睿籠絡江南士族。本來因為晉滅吳之戰對晉朝心懷怨恨的江南各族如陸氏、顧氏、張氏等在王導兄弟的引導下逐漸倒向司馬睿,令他在江南打下了根基。西晉被異族覆滅後,大量世家遷往南方,王導趁機為司馬睿籠絡了大批士族賢才,並推舉司馬睿即位為帝,一手建立了東晉王朝。
(三)
等到風波落定,東晉建立之時,一手執導了這場大戲的王家兄弟之地位已經是無可動搖。朝堂上超過七成的官員都是王氏的族人和盟友,王氏此時權傾天下,一時無二。當時的民謠就直接唱道:「王與馬,共天下」,王氏甚至排在了司馬氏之前。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晉元帝會見大臣時,宰相王導來了,晉元帝甚至讓王導與他一起坐龍椅,兩人爭執了很久。到了晉成帝的時候,王家的權勢就更大了,晉成帝給王導手詔,用的都是「惶恐言」「頓首」「敬白」之類的敬語,「九五之尊」對手下大臣用這樣的敬語,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
雖然瑯琊王氏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呈現出錯綜復雜而又綿遠久長的家族盛況。【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瑯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王元姬等人為代表的35個宰相、36個皇後、36個駙馬和186位文人名士。
雖然王家正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勢,但王家清楚,再顯赫的權勢也不可能長久,再富可敵國的財富最終也是過往雲煙,只有熔融於血脈的文化因子,才是保證家族永遠興盛不絕的根本。於是王氏以詩書傳家,漢代時就出過有名的經學大師,隨著一代代的積累,自然形成了完善的宗族內教育體系,王氏子弟無不是精通六經、氣度不凡的才子。
王羲之在世之時,其書法就已經被承認為舉世之冠。他的幾個兒子繼承了他的書法藝術,「王氏凝之、操之、徽之、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渙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尤其是小兒子王獻之,在繼承父親的基礎上又繼續發揚光大,其草書無與倫比,與父親並稱為「二王」。東晉以後,他們父子的書法就被尊為神品,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作為王羲之的鐵桿粉絲,一手將王羲之推上了「書聖」的地位,從此成為天下學書之人的偶像。
以王羲之為標誌,300余年間,瑯琊王氏書藝傳承不斷,人才輩出,極盡文采風流,成一蔚為壯觀的文化景象。生活在齊梁的沈約曾贊嘆說:「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正是在這獨一無二的家族中,才出現了王羲之這獨一無二的人物。
來源丨奔流新聞(文/劉小雷)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