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別被騙了,儒家才不是偽君子,儒家真正的修行功夫是這樣的

2024-07-20國風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不少人將社會問題歸結為儒家。甚至不少人認為儒家就是腐朽的代名詞,是落後,是造成國家滅亡的禍首。

這實在是大誤解。

事實上,從1919年開始各種打倒儒家,現在100年過去了,我們有各種主義,各種現代化,然而,捫心自問,100年前的問題,500年前的問題,1000年前的問題,現在是否變得更好了呢?

這是值得反思的。

更重要的是,反對儒家的這些人,多數都沒有認真讀過幾本儒家的書,只是道聽途說,其中接受最深的大概是40年前或者50年前中學課本的斷章取義的政治課程。

真相卻是:儒家一直以來把修行作為最根本的追求,求道是真正的儒家人畢生的事業。【中庸】中開篇就講什麽「道」;【論語】講修身、齊家;【大學】更是將「知止」到靜慮為修行的步驟。所謂禪定最早的轉譯就是「靜慮」。

宋代大儒朱熹將儒家學問稱之為「道學」,王陽明有「龍場悟道」。可見,求道才是儒家的最高追求。

儒家也有自己的修行體系,四川大學著名學者陳兵教授將儒家心性修煉分為四個層次,非常有參考價值。

一、儒家心性修煉第一個階段:知中和

【中庸】開篇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那麽這個率性的,是順應天道之性,也一種平糊、中正的天性。並不是隨便釋放自己的情緒和性格。

甚至這個本性「中和」是需要修煉,而不是靠本能的。

【中庸】講: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修養內心,找到中和的本性,才是儒家修行第一步:悟道。

這個「中道」也可以歸結為:誠。

【中庸】說: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個「誠」是回歸本心之誠,不是順應當下情緒的誠。這個心是沒有被煩惱染汙的心,但也並非是出生之前,或者嬰兒時候的心,這個心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經常說,性本善,這個性,也不是性格。是當下心性之中被掩蓋的真心。

修煉第一階段,是覺知力,知道有個真心,是喜怒哀樂未發時心,但不一定能套用。

二.儒家心性修煉第二個層次:明德

「明德」是知心性之「誠」需發揮其光明、中和之性,需要長期地修行鍛煉。

【大學】講: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即君子之學,成就人道「至誠之學」。「明德」指人性中本來具有的光明的一面,明了這一面,讓它更加光明,叫「明明德」。

【大學】接著說: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時時做明明德的工夫,最終到「止於至善」——能夠隨時發揮本性中光明、善的一面。

心安定於當下。

接著才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就是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時候修行就有了功夫,可以應對世間紛雜卻不讓心添煩惱。曹文逸說:「應物無心神化速。」

三.儒家心性修煉的第三個層次:無思無為

【易傳】曰: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明德修行到一定程度後,心性到「誠」的境界,可以與天地共鳴。「無思」是無人私情欲念之思,「無為」是無利己的目的。內心非常平靜,因此可以無限趨於天道。「中和」之心理狀態相續不斷。

朱熹所謂「存天理,滅人欲」,即此理,這是修行境界,和世俗道德不是一個邏輯範疇。

四.儒家心性修煉的第四個層次:坐忘

儒家不強調生理上的修行層次,但事實上,蘇軾、朱熹、王陽明等人都有靜坐的修行,而且各有身體感受。

因此,陳兵教授認為,儒家修行第四個層次就是莊子所說:坐忘。

【莊子大宗師篇】講坐忘就是用儒家修行高人「顏回」為例,具體方法為: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墮肢體,像是把肢體去掉,完全忘記身體感受;「黜聰明」,耳朵聽而不聞,眼睛視而不見;「離形」,是忘記身體的存在;「去智」,停止任何思考活動,念頭止息。這樣就與「道」相和。

這也就證明,儒家追求的最高層次也是「道」,並真正所謂「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參。無我而與大道同。

所以,絕對不能把歷代當官的官員行為當成儒家最高標準,就如同現在我們不能把某組織個人的行為當成組織的實際追求。

衛昌國學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