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佛學心理學 認識阿賴耶識三種方式 如何見到心的本性 消除臨終恐懼

2024-07-06國風

(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講座影片整理,影片標題為【慧燈之光 佛教心理學3】,為方便閱讀做了書面化處理,括弧中內容為編者加上的,未經堪布本人同意和校對,請知悉。歡迎檢視原影片內容。)

上文(佛學中的心理學概論,心的結構層次 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與心的本性)講到,心的結構有眼、耳、鼻、舌、身五識,第六意識、末那識、藏識(阿賴耶識)這八識及心的本性即佛性,這些包含了人的心理的全部,阿賴耶識一直在輪回,佛性人人具有、是心的本質內容,本文繼續上文內容,認識阿賴耶識的三種方式,如何見到心的本性,了解睡眠與死亡的類似過程可消除死亡恐懼,以下是正文。

阿賴耶識雖然是沒有辦法測量的,但是,當所有的意識波動下降、直至歸零以後,人就達到了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這個平靜的狀態,科學家已經是測量出來了,但是再往深處是什麽樣子呢?關於佛性的存在,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此就一無所知了。

下面先說說認識阿賴耶識的三種方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感覺不到有阿賴耶識存在的,但是,阿賴耶識有沒有辦法被證明或接觸到它呢?有辦法的,下面舉幾個任何人都可以體會到的例子。

當我們做運動時,比如跑步時,在跑了很長、很遠的路之後,非常的累了、實在跑不動的時候,就在路邊躺下或坐下來,此時,什麽都不想,觀察一下自己心的狀態是什麽樣的?這時,因為跑得非常非常累,一旦停下來後會什麽都不去想了(想的力氣和企圖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我們觀察自心時會感覺到有一個非常清澈、明亮、寧靜的這樣的一個心,類似這樣的一個意識地存在,但是,此時是沒有任何念頭的,用佛教的話講,就是此時沒產生任何雜念,但是,你能知道到有這種狀態的心的存在。

這種狀態與我們平時不做事的狀態,比如入睡、昏迷、全身麻醉等是不一樣的,這些情況意識裏什麽都不知道,也沒有辦法感知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此時,眼睛可以看,耳朵也能聽,但意識沒有任何活動,或者說意識已經完全停止下來了,沒有思維、沒有分析,就好像是眼前看到一朵花,雖然看到、但僅此而已、而不會去分析和取舍,相對來說這時心是一個非常平靜的狀態,那麽,這個時候的心是什麽?

首先,不是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當中的某一個,也不是第六意識在起作用,也不是末那識。這個時候的心,就是阿賴耶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接觸到阿賴耶識了。

還有一種情況,當一個特別勞累的人在沙發上發呆的時候,此時沒有任何念頭、思維等意識的活動,但是有「心」的存在,這也是處於阿賴耶識的狀態。

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關註心的狀態的,也不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會忽略這種情況。關於發呆的狀態,我們可以拋開生理的情況不談,只講心理狀態,當進入真正的發呆的狀態後,到發呆結束前,這中間的這個層面,就是阿賴耶識的層面,平時人只要稍加註意,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可以接觸到阿賴耶識的。

後面會講到如何對心進行訓練,那時我們還會講到除了以上兩種情況以外,當我們在禪修和打坐的時候,也是可以進入到阿賴耶識的狀態的(這是相對更專業、穩定的觀察心的方法)。

認識到佛性的途徑

佛性就不一樣了,當我們還沒有證悟、沒有開悟的時候,任何方法、任何手段都不能進入到這個狀態。如果人進入到這個狀態,那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了,就是開悟了。

禪宗的歷代禪師經常講明心見性、講開悟,那麽,什麽是開悟,到底要悟什麽?

就是要悟到自己心的本質、本性(即佛性),之前我們不是這樣講過的嘛,佛教所有的重點都放在「自我」上(即研究人的心)。為什麽要放在「自我」呢?因為佛要解決每一個人的最根本的痛苦,所以,它的研究和實驗的焦點,不是外在的物質、不是月球、不是宇宙,而是集中於自己,焦點就是自己的內心,而最終也非常成功的解決了自己的內心的問題。

悟到自己內心的本質,那麽,這個時候就是證悟(開悟)了。

上圖中波浪形的意識流中,有兩個間斷,一個是深度睡眠的時候,眼、耳、鼻、舌、身五識都是斷開、不存在的,意識斷開、也是不存在的,末那識也受到了一點破壞,這個時候還有哪個部份依然存在呢?

這時(深睡),阿賴耶識還存在,因為阿賴耶識還在持續,所以,在深度睡眠的時候,人的肉體還是活著的,細胞都是活的,為什麽呢?因為有一個內在的東西在支撐生理上的生存,是什麽內在的東西呢?就是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沒有停止(心還在起作用)。

另一個間斷的地方,就是死亡的時候,這個間斷的深度是不一樣的(更深了),死亡的時候,上面的這些眼、耳、鼻、舌、身五識和第六意識以用這些末那識,全部都是間斷的,阿賴耶識也會短暫的停止,但是這個時間非常的短,只有幾秒鐘的時間。

死亡的時候,末那識以上的這些全都不在了,只有阿賴耶識,也叫藏識,在死亡的過程中經歷轉世投胎。

人在投胎轉世時,是帶著前世所有資訊到下一世的,是什麽東西將這些資訊帶到下一世的呢?就是這個阿賴耶識(藏識),因為它的作用就是儲藏資訊的,類似電腦的硬碟一樣。

比如所有的行善與造罪的心念全部都帶到了下一世,但是,在死亡過程中的一個瞬間,阿賴耶識有一個短暫的停止,就在這短暫時間裏,自己的心將接觸到佛性,就是看到了心的本性(如果所握好,將可能在這一瞬間開悟),所以,藏傳佛教裏面有一個修法,叫夢瑜伽,就是在睡夢中的一種修行方法,睡夢中到底可以修什麽呢?

因為死亡和深度睡眠很類似,就只有上圖中這麽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是阿賴耶識有間斷和沒有間斷的區別(阿賴耶識間斷的瞬間佛性就會在心中呈現),就差這麽一點點,其他的過程都是一樣的,因此密法中用睡眠來模擬死亡的過程,這樣就增加了對死亡過程的了解,能更好的減少死亡恐懼以及能更好的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果在生前沒有開悟的話,那麽,在死亡來臨時,就會有一個機會在阿賴耶識中斷的時候認識到佛性,即看到自己的本質而開悟。

深度睡眠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失去所有的知覺,處於沒有意識的狀態中;第二階段是從之前的狀態中,其深度稍微變潛了一點,但是還沒有回到現實,就是夢的階段;第三階段是,從夢中醒來回到現實的清醒狀態。這三個階段,與死亡的過程是完全是一樣的,唯一差別是深度不一樣。

什麽深度呢?睡眠還沒有突破阿賴耶識,也就是說,睡眠時阿賴耶識還在持續而沒有間斷,而在死亡時,阿賴耶識就有短暫的間斷,這就是唯一的不同,所以說,死亡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現象(它的過程與睡眠很類似,只有阿賴耶識短暫停頓這一個差別)。

當然,我們都不了解一個事實,其實,每個人上一世都是「死」過的,但是我們忘掉了,下一次再出現會在什麽時候、又是什麽樣的,我們也不知道,所以都覺得死亡很恐怖、很神秘,人類歷史上很多種宗教、哲學都去解釋死亡,但越解釋越神秘,越解釋越恐怖,最後,大家都不知道到底什麽是死亡,實際上非常簡單,就是像上面說的一樣,只是阿賴耶識瞬間的停頓,但是心的本質(佛性)永遠不會停頓,阿賴耶識的停頓也就是幾秒鐘,之後也就恢復了,這就是死亡的時候發生的現象。

而在睡眠的時候,阿賴耶識也是一點都沒有停頓的,與死亡唯一不一樣就在這裏了。

具體說,死亡的過程如同睡眠一樣經歷以下三個階段,首先進入昏迷的狀態,不知道之後發生了什麽事情,比如車禍、或突發性的心臟病等等;第二個階段,從之前的狀態中「醒」過來,醒過來之後的階段在佛教裏叫做中陰,即上一世和下一世的中間叫做中陰;第三個階段,是經過中陰再投生,那麽,這三個階段與我們的睡眠與做夢的三個階段是完全是一樣的。

什麽是中陰?中國傳統文化和古老的中國智慧都講,萬事萬物都有陰和陽的狀態,並重復著這個迴圈,而佛教講的是「緣起性空」,緣起就是陽,性空就是陰,這也是一種陰陽的組合,所以不管佛教還是傳統文化,這些古老的智慧都有著相同的理念。

人,也是有陽的狀態和陰的階段,人現在活著的時候就是陽的狀態,人體分解了,在沒有了當前的肉體、也沒有得到下一個肉體,那麽,在這個中間階段,人仍然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形式是不一樣的,這就叫中陰的階段。

密法裏夢的修法,即是透過夢來模擬死亡,從夢的修練中熟悉死亡的變化過程,那麽,當一旦真的面對死亡時就完全可以掌握這個過程,所以,一個真正的佛法的修行人看待死亡,根本就不是神秘的或恐懼的,反而會當做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來提升自己。

怎麽提升呢?提升什麽呢?為什麽死亡可以是提升的機會?

我們看上圖,人在死亡時阿賴耶識會有短暫的斷開,顯露出心的本質即佛性(佛性一直存在),這是自然的規律,不是人為的,平時我們為了認識心的本性,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做各種修行、禪定等,用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去找心的本性、佛性,希望能明心見性,但是,在死亡的時候,就有這麽一個階段,只要你能夠把握住,在中陰的這個階段就能很容易的明心見性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就會把握住臨終的這個時機。

(佛教當中的各種修行,其本質都是在修自己的心,而最終目的都是要認識心的本性,即明心見性、開悟。)

以上內容還有很多非常具體、非常詳細的說明,如果有進一步的興趣,我推薦一本書,就是【阿毗達摩】,大乘和小乘都有這個內容,專門介紹心、意識的結構,各種善惡、情緒變化及規律、控制情緒的方法等,講的非常的清楚,是佛學心理學框架性介紹,對於了解心理及修行都很有意義。

(未完待續,下文是心的作用與心的訓練,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