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特別策劃|龍行龘龘,心系家國,於中國新年裏見證龍騰盛世

2023-12-19國風

觸動中國人內心情感的過年情結和祈福文化,實則源於充乎人們日常生活、如空氣般滋養無數代人生命的中國傳統文化

文|趙歡

如果要選幾種元素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中國新年,你會選什麽?是喜慶吉祥的春聯,是紅彤彤的福字,是昂首騰飛的龍,還是年夜飯的香味和期待中的壓歲錢……答案是全都有。這些我們熟悉又熱愛的傳統民俗,共同組成了每年春節一幅幅經典的生活畫卷。

縱觀海內外,大約沒有哪個節日如同中國的新年一般,過年的儀式越「舊」才越發年味兒十足:有迎新歲的「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也有除夕夜的「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還有正月裏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正是透過這些幾千年來世代相傳、耳濡目染的舊民俗、老規矩,透過詩歌、春聯、舞龍、壓歲錢這些傳承至今且真實鮮活的文字或事物,先民的生活狀態在我們面前得以呈現出清晰的模樣。

並且,隨著每12年一個周期的生肖輪轉,這些寄托著國泰民安、闔家團圓意象的點點滴滴,叠代續寫在中國人的文脈基因裏,成為維系家國親情與民族情感的天然紐帶,同時也因一代代人的傳承、解讀和延續而被視為中國人獨特的精神符號。

壓歲有源,回歸「壓祟」

與除夕守歲、正月舞龍等傳統民俗一起頻繁出現於中國人文化語境中、共同組成中國新年的,當然少不了自西漢起,人們會在過年時專門為兒童派發辟疫消災的壓歲錢。

不同於後世市面上可以流通的壓歲紅包甚至互聯網紅包,當時,這些正面鑄有「去殃除兇」「本命星官」「千秋萬歲」「天下太平」等吉祥字樣,背面鑄有「龍鳳」「龜蛇」「雙魚」「北鬥七星」等祥瑞圖案的「厭勝錢」或「壓祟錢」,雖以錢幣形狀出現,卻只是用於貼身佩戴、驅邪祈福,寄托家族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

古代的壓祟錢

正如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出的釋義:「厭(厭),笮也。」此後,南唐徐鍇也曾透過其所著的【說文解字系傳】進一步予以註解:「笮,鎮也,壓也,一曰伏也。」由此可知,「壓祟錢」自古以來便被先民們認為有著除疫鎮禍、保家寧神的好意向。

與此同時,由於黃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被賦予了「祛晦消災,祈福禮天」的天然內容,采用鎏金工藝甚至直接以黃金作為壓歲錢材質,在唐宋以來的文獻記錄中更是層出不窮——唐代流行的「洗兒錢」以及宋元時期的「壓驚錢」多為這樣精心打造、保佑後代健康平安的特制錢幣。它們多以銅質鑄造並鎏金沾銀、飾以當時流通鑄幣的錢面文字或「長命百歲」「多子多孫」等吉祥用語。

即便是到了將除「祟」祈福與貨幣流通融為一體的明清時期,壓歲錢依舊是將吉祥祝福、成長記錄以及貴金屬收藏統一得最好的文化元素,承載著樸素而美好的文化內涵,象征著家族傳承的厚重親情,同時亦不失為一份珍貴的童年記憶。對此,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文中著墨具細:「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闔家團拜,更盡分歲,散黃錢金銀錁錠,親朋友輩來辭歲者,留飲啜,答以宮制荷包,盛以金銀錁飾。」

金錁子壓歲錢

從中不難看出,以黃金鑄造或加工、飾以富貴圖案或吉利用語,無論是古代的金錁子抑或當世的壓歲金,外觀和形制的演變並未影響其文化內核的傳承:所謂「壓歲」,既是人們希望驅疫除「祟」、歲月靜好,更是憧憬萬事順「遂」,國泰民安,其中蘊涵的殷切祝願和祈福祛邪的美好初衷從未曾改變。

特別是在當下,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至國外,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更加不言而喻。這時,如果由家族長輩或尊親師長重新將寄寓驅疫鎮祟、吉祥祝願的傳統壓歲金帶給身邊每一位孩子,無異於讓壓歲錢回歸「壓祟」,愈發凸顯一份關愛之情與守護之意。

浪漫與理性交融的生肖文化

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藝術與生活、浪漫與理性交融的氣質,不僅僅體現在壓歲錢這一載體中。同為極具活力且充滿身份歸屬感的精神文化符號,十二生肖則是早期先民們從動物角度觀察中華文明演進,同時賦予其生動藝術形象的又一「傑作」。

與古人透過推衍歲星(即木星)運轉來確立年終歲首一樣,十二生肖也是先民們仰觀天文後得出的時間座標。但它們又不僅僅是紀年符號,一歲一瑞獸更意味著中國人將十二生肖視為自身文明的重要組成基因,乃至每個人與生俱來便會攜帶這份獨特的生命銘印,並將這份專屬的文化記憶代代相承。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先後出土的秦簡【日書】,以及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中,時人對於十二生肖的系統記載無不印證了這一點。甚至在【論衡·物勢篇】中,有關十二生肖的表述已與今天完全一致:「寅,木也,其禽,虎也;戌,金也,其禽,犬也;……」。

可見,至遲在春秋時期,這些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動物,已逐漸融入中國特有的生肖文化系統,變成中國人獨特的文化意象和精神符號。而這其中的原因,或可追溯到早期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中華文明。

唐朝的十二生肖人身陶俑

不難想象,在那個漫長且科技並不發達的農業時代,這些動物顯然為當時人們的生活乃至生存提供了莫大幫助:以牛、馬、羊、雞、狗、豬為代表的六種家養動物關系著先民的衣食住行等種種現實需求;而以鼠、虎、兔、龍、蛇、猴為代表的六種野生動物,則在精神文化方面與先民的日常生活存在千絲萬縷的交集。

特別是其中至為特殊的龍,因能施雲布雨造福農桑,而在【禮記·禮運】中,與麟、鳳、龜一起並列為「四靈」。於是,從繪畫、文物、漢字到詩歌、神話、傳說,源遠流長的「龍文化」滋養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更賦予了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氣象和文化底蘊。

河南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

自此,十二生肖便被人們分別寄予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以及「風調雨順」等種種美好的願望。進而如同一面鏡子,在照見中華文明發展行程的同時,也成為了獨具中國傳統人文特質的文化基因。

引【周易】之言以概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厭勝錢」到壓歲錢,從瑞獸傳說到生肖守護,觸動中國人內心情感的過年情結和祈福文化,不只源於對家國的祝福、對過往的回首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更深處實則源於充乎人們日常生活、如空氣般滋養無數代人生命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龍,人間「神」

顯然,文化與藝術在源於生活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就像十二生肖一樣,關於「龍」的精神傳承早已深深根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裏。

那麽,龍在中國為何有著如此之高的文化地位?又為何能與仙齊名,被唐代詩人劉禹錫盛贊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或許,智慧與力量,進取與堅持,多元與融合,凝聚力與創造力……正是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投射,讓中國龍無論從內涵到外延都有了無比厚重且極富魅力的人文特征。

因此,龍才會在【爾雅翼】中被形容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可以說,這一形象不僅並不突兀,反而集百家之長於一體,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來包容與融合,和平與向上,求同而存異的珍貴品質。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殼龍

早在6000多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龍文化」的這一人文內核便已初露端倪:一條用大量蚌殼精心擺置而成的龍出土於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顓頊之墟,其爪、尾、身、首便與後世之龍的形象相去不遠,呈南北之姿,前後爪呈曲起狀,尾巴似遊魚擺動,看上去神力不凡且栩栩如生。

在此3000多年後,「龍」的象形文字隨即出現於甲骨文中:由數種動物形態綜合而成的字形,無疑代表著先民想象中威力巨大的神獸,身長,有鱗爪,能興雲降雨,帶來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水分,因而身負應天而行、豐收、長久的美好願景。【說文解字】中的釋義充分說明了這一構想:「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中華書局出版【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或許,這也是十二生肖中龍位於辰時的原因所在:不同於十二地支中的其他十一支,由於兼指時間和星辰,「辰」字可謂意義非凡。因此,先民們為之搭配了最為特殊的龍,以彰顯早晨7時-9時,雲氣初升之際萬物生長之意。

於是,若隱若現的龍與晝升暮落的時間、四季交替的節氣相結合,便構成了「辰龍」這一充滿想象力和畫面感的藝術表達。讓原本從神話中走來的龍,有機會離開神聖的皇家禁地,自恢宏的亭台樓閣中、珍罕的文物古玩中、名貴的書畫作品中悄悄飛入尋常百姓家,平添許多可親又可愛的「人性」:比如自宋代以來,「舞龍」就成為了年俗之一,既是祈雨,亦是娛神娛人。至明清時期此風猶盛,流傳至今。

民間舞龍燈

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便記述了元宵夜民間舞龍燈的盛況:「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而這樣的「燈龍」大多由九節組成,暗合後世龍的形象,其下方多用木柄支撐以便旋舞,前方則導以燈牌,上書「五谷豐登」「官清民樂」等字樣,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運昌隆。

而倘若再算上農歷二月二的「龍擡頭」「二月引龍,熏百蟲 」等年俗活動,一條條神龍的身影則更是無處不在,化身為人間的吉祥物,時刻守護中華大地,肩負著庇佑國人、趨吉避兇的重任。

「鱗爪飛揚」正少年

顯然,「龍文化」傳承令我們深感自豪之處,不只在於形象,更在於其精神亦發端於中國傳統文化:

從孔孟之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近代梁啟超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再到今日中國的「孝親愛幼,家和國平天下興」,每一個時代的人,對於「龍文化」都有著不同的演繹。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中華文化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與和平理念,以及對多元文化的相容並蓄,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歷久彌新,進而匯聚成了這股昂揚向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這種精神就投射了在自1983年正式亮相以來,被全球華人視為時代記憶與文化盛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中。此後40多年間,對於每個中國人而言,無論身在何處,春晚都意味著與家人相擁的溫度、遊子期盼回歸的故土,以及除夕夜令人向往的「年味」。

同樣,這份精神也展現在自2015年起,中國建設銀行以十二生肖為主題,每年為全球華人小朋友專屬打造的黃金壓歲錢系列中。十年來,它們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也珍藏了一代人的童年時光。

從睿智正義的喜羊羊,童年偶像孫悟空,彰顯父子情懷的「雞仔總動員」,表述愛與陪伴的寵物狗,善良、樂觀、有夢想、有追求的麥兜,到象征正義與友愛的舒克與Beta,樸實敦厚的「牛犇犇」和勇往直前的「牛壯壯」,虎虎生威的「和合虎」,以及團團圓圓的「兔團團」……每一個生肖故事都專註於傳承和守護,善建和成長,以積極、青春的形象,引導成長中的少年向著光明、正向的未來努力。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當2024甲辰龍年的年味漸濃之際,由中國建設銀行攜手中視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台文創品牌方)聯合開發&監制、中鈔長城貴金屬有限公司出品的【善建成長·總台春晚龍年壓歲金】再次回歸並隆重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每年的壓歲金都在叠代升級,但從生肖故事到生肖創意,自始至終都在堅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特別是2024年這套雙版齊發的十周年特別紀念,就是為黃金壓歲錢系列發行十周年特別推出的珍藏之作!

雙版設計的特別之處在於:開啟【標準版】壓歲金的正面,主圖中可以看到祥龍乘風破浪,為神州大地帶來風調雨順與和諧安康;而壓歲金的背面,主圖中則是寄托無數長輩「望子成龍」心願的「魚躍龍門」,祝福家中學子新的一年「金榜題名會有時,魚躍龍門亦可期。」

不僅如此,該版正面圖案特意采用立體浮雕效果,令這份吉祥祝福更具新年儀式感;同時,視窗效果的設計則讓產品正背面的不同帶來更多互動感;同樣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溫變油墨工藝的煥新套用,只需動動手指,龍頭龍尾就會即刻變換顏色,祝福人們龍年鴻運當頭、諸事順遂;此外,該版背面圖案還采用了紫外激發熒光防偽油墨工藝來表達成長與夢想的主題,以紫光燈照射,圖案亮起寓意點亮夢想,衷心祝願孩子前途燦爛,光明似錦。

而另一套采用整版素金呈現的【特別紀念版】壓歲金,則更加飽含家國深情,將龍年精神與時代情懷彰顯無余:在正面主圖中,龍踏祥雲瑞氣,寓意龍年行好運,一路上青雲;當背面主圖展現在眼前時,則令人頓時心潮澎湃,油然而生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

因為,眼前以雕刻技術呈現萬千點線匯聚而成的巍巍萬裏長城,恰似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穿草地,跨平原,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盤旋在黃河兩岸與渤海之濱,守護中華大地在新的一年裏國泰民安,家國兩旺。

除此之外,建行龍年壓歲金的藝術設計同樣不輸心意:由趙克儉先生擔綱藝術指導,從鈔券紋飾設計版式出發,這版龍年黃金壓歲錢將中國吉祥元素以現代審美設計語言進行表達,透過超薄雙面壓鑄工藝匠心呈現,使得傳統文化與黃金工藝美美與共,直接躍升成了兼具收藏價值與衷心祝福的新年福禮。

可見,所有吉祥美好的祝福與「家國平安」的願望都是傳承在壓歲金這份文化載體中的「潛台詞」,是滲透中國人生活點滴的精神圖景,無需言傳,只需捧在手上,種在心裏。而後,這顆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將伴隨一代代少年共同成長,見證他們成為英姿勃發、盛世騰飛的好兒郎,踐行【少年中國說】中的「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潛龍騰淵,鱗爪飛揚。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